院长讲坛

首页院长讲坛

院长讲坛

许江:梦想与播火——献给“留学在苏联”展览

作者:许江   编辑:caaeduadmin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3-04-01

作者:许江   编辑:caaeduadmin   来源:    发表时间:2013-04-01

  按语:2013年4月1日,许江献给“留学在苏联”展览

 

  “留学在苏联”首展于京城,之后移展杭州。这是一个文献与史料的展览,追怀将近六十年前的往事,钩沉那些渐成历史的真实生活,令人抚今追昔,感慨系之。北京展场上深红色的帷帘悬在历史记存的天幕上,悬在几代人集体性的时代考古的记忆之中。

  这里维系着两代人的梦想。留学苏联的亲历者们是第一代人。很少有人像他们那样曾经意气风发地受托于一个民族,受托于一个时代,而作为一个青春群体奔向远方,共赴理想;也很少有人像他们那样一辈子烙上留学的印痕,而在后来的社会时代变革的每一个关头,都被作为一个群体加以比较和评说。上个世纪初,拿庚子赔款负笈留洋的一代人,绝无他们踏上火车时的那种豪情与理想,上世纪80年代赴欧美留学的各类青年更难有这种集体性的荣誉感。他们肩上担负着只有那个年代才能体验到的家园重托。这种重托贯穿于四五年的留学生涯中,贯穿于他们整个的人生。

  这里还包含着第二代人——1978年结束“文革”、恢复招生秩序之后考入学院的一代人的梦想。经历“文革”的禁锢,这个青春群体同样怀揣炽热的理想。当时学院里最权威的老师就是留苏归来者,最珍贵的资料就是留苏一代人的习作。从这些习作的观摩仿临中,这个青春群体揣想世界,升腾起同样的梦想。从这些老师们那里听说的留学往事,在“文革”后苏活起来的青春心灵中长久共鸣回响。今天的同学们很难想象:1979年的夏天,我们会花整整一个暑假来筹备与临摹全山石老师的那张女青年写生,并一直把这张摹品珍留在身边。在我们的工具箱中,总有那么几张那代人的留苏作业的照片,虽然已经复制了不知多少次,影调已然模糊,却始终滋养着我们的大学生涯,成为我们不断地回到那里去重新开始的某个端点,成为我们学习和梦想的见证。

  在这个展览中,当年一代人留学苏联的资料被前所未有地发掘出来,并形成了青春圆舞曲一般的旋律。在这旋律中,有往昔青春的照片,有珍藏至今的实物,有北上西去火车上的激情抒写,有课堂上、画架旁的心得笔记,其中最丰富的是他们的习作。正是这些成为他们青春写照的习作,在后来将近六十年的岁月中被无数次地出版、翻印。就如一首老歌,这些习作中的相当一部分成为我们这代人青春学习的熟悉的音符。面对它们,我们两代人同样奏起心中的歌。在这里,青春似乎已成往迹,而往迹又曾经一次次照亮后辈的青春。代代的滋养,只若无间的考古,总在里边注入新的考察和关注,掘出更深的内涵与发现。留学苏联的一代人在繁忙的留学生涯中,可曾想到,他们的学习将牵连着后世学子的未来,将成为一个时代的丰厚的文化遗产而深深地镌入后辈青春成长的塑造之中,他们将成为播火者,去参与点燃一个民族文化的持续的创新与提升。这使得这些资料已经不仅仅是他们的青春见证,也不仅仅是艺术史上交流的往迹,而是改变艺术史现状、活在今日艺术创造中的某类火种。

  2007年盛夏,中国美院油画系的教师们来到涅瓦河畔的列宾美术学院。大家多么渴望能够参观一下这所学院,参观一下我们尊敬的肖峰老师、全山石老师学习的地方。但学院已放假,门卫只让我们在大厅里伫立一会儿。结果我们只好在大厅的石阶前合影留念,抱憾而归。这绝不是我们有多么尊洋媚外,而是有一条线将世界优秀文化与我们联系在一起,我们感谢这些牵线的人,我们敬仰这条线远端的伟大的艺术家们。尽管我们注定要消化这些火种,来煅造民族的时代的新文化。

  专注于这个播火者的展览,我们再一次激情澎湃。我们感谢为这个展览提供珍贵资料的一代亲历者们,我们也感谢为展览做出杰出工作的中国美术馆的文史专家们,我们还心怀敬意将这种激情告诉我们的青年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