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讲坛

首页院长讲坛

院长讲坛

许江:在2012年中国美术学院中层干部暑期读书会上的讲话

作者:    编辑: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2-08-30

作者:    编辑:   来源:    发表时间:2012-08-30

按语:2012年8月30日,2012年中国美术学院中层干部暑期读书会,许江院长在会上讲话。

  在过去的这个暑假中,学院教职员工依然为学院各种事务奔忙。相当一部分老师围绕“2011计划”,做了大量的工作,一直到7月底,“2011计划”相关文本基本完成,才告一段落。还有一部分老师,为杭州地铁的公共艺术,挥汗创作壁画等作品,这项工作目前还在继续。地铁启用后,公众面对这些作品将有怎样的反应,我们也忐忑不安。院办、校园建设和管理处、后勤等部门假期也没有休息,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即将迎来一个新的学期,大家聚集在这里,情绪高昂地参加中层干部暑期读书会。
  这次读书会非常成功。昨天上午的发言,王赞老师代表学院谈了“2011计划”的工作部署,介绍了“视觉中国”的基本情况,表达了学院把握“2011计划”的契机,来深化教学改革和拓展专业学科的决心。杭间老师讲述了“文创产业协同创新”的命题,以一个院外专家的眼光,表达了对我院的关注,以学者的高度,阐述了“文创产业协同创新”课题与设计教育、艺术教育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一位人文学者的宽广视野。胡钟华老师介绍了我院学生思想工作的特点及相关情况,体现了一位老学生思想工作者的责任。高士明代表年轻一代的有为的艺术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者,谈了学院85周年校庆系列学术活动的策划思路,突出地表达了学院年轻一代对我院代代相传的那种历史情怀的思考。胡惠君老师代表实验教学管理部,介绍了学院实验教学的整体情况和近年发展情况,同时提出了实验教学的人员问题及解决之道,显示了一位艺术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高度的理性。曹晓阳老师整体展示了专业基础部的工作攻略,突出地表现了年代一代对今天艺术教育中的问题的所握的那种敏感意识,其“短、平、快”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充分展示了年轻一代对解决今天艺术教育问题的突出情怀。
  昨天上午6个重要的发言让我们收获很多,王赞的决心,杭间的视野,胡钟华的责任,高士明的思考,胡惠君的理性,曹晓阳的情怀,共同构成这次读书会的主旋律。昨天下午,我们分成4个组,大家高唱这个主旋律,畅谈各部门关于这方面的思考,异常热烈。有忧虑,但是不讲风凉话,大家对学院的发展充满信心,愿意献计献力,积极回应学院发展大思路,围绕本部门的实际情况,提出发展攻略。
  今天上午,4个讨论组作了很好的汇报,全面地介绍了各小组的发言情况,紧扣“2011计划”的主题展开思考。“2011计划”的意义,一方面,我院能抢上“2011计划”这趟快车;另一方面,要乘“2011计划”的东风,发挥其发展、创新、思考的发动机的作用,充分体现一种整体的意识。各小组也围绕各自的部门和岗位,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我院召开暑期中层干部读书会已连续12年。读书会的核心的命题,是思考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不论面对什么样的挑战,“如何成为和保持一座名校”。
  6月,我去过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媒体实验室,参观了十几个项目,那边的研究生熟练热情地向我们介绍其创意作品,我感觉这个实验室是个在梦醒时分编织现实的家园,是一个能把梦变为现实的家园。我心里想着,我院的研究生,什么时候也能这样充满信心和激情地向来访者介绍和展示自己的作品。这里面需要有一种胸怀宏大的梦想,对自身始终抱以乐观,还有特别的勤奋和投入。
  美国著名教育家和建筑师海杜克曾说过一段话,他说在某个夏季黄昏,他在树干上看到一个东西,仔细一看是蝉的外壳,如此完整,玲珑剔透,像X光片一般闪闪放光。忽然,他听到更高的枝头知了的叫声,一个生命居然把它的躯壳脱在这里,现在以新的躯体在更高的枝头上鸣叫,那是来自灵魂的声音。我个人认为这就是教育,教育就是让学生把青春的躯壳留下,让他的心灵到更高的枝头上去鸣叫。
  我们学院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始终有一种名校的情怀。这12年来的读书会,始终围绕着“如何成为和保持一座名校”,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一、梳理学院历史脉络与特色精神
  我院有着鲜明的“名、特、优、新”的特点。
  名,我院创造了诸多的“第一”,第一所现代意义的高等艺术院校,第一所开展研究生培养的艺术院校,艺术校院中的第一所附中,等等开创性的成果。在这些成果的后面,是一代代的人。去年乌镇读书会上,我曾经呼吁大家要有一种“南派文人”的素养和情怀,一边是简约,一边是放怀;一边是不竹则俗的诗性情怀,一边是“吾诸患,殊劣殊劣”的悲慨和自省。我院的一代代先贤,面对民族文化的启蒙和拯救,面对自我命运的挑战,独立自守,坚忍不拔,受尽洗礼而重生,背负沧桑而奋斗,形成了一个个凤凰涅槃式的突出的人生。这样一种诗人式的悲剧情怀,是这一代代人突出的命运,是这个族群的命运。大家不必害怕苦难,苦难将是你的绘画不浅薄的根源。
  特,就是我院独特的历史精神。我院有着强烈的使命精神、明晰的方法精神、浓厚的诗性精神。最近我在为庄华岳先生写一篇文章。庄先生是赵无极一生中最佩服的同学,他两次留学未成,一直在重庆一带从教,后来回到老家广东潮州。我见过庄先生一面,就是在1985年,赵无极来我院举办油画讲习班的结业汇报展开幕式上,他当时已年过古稀,鹤发童颜,谦恭持重。此后他作了两个重大决定。第一个决定,他第二天就去上海看他的老师吴大羽。半个月里,他见了三次吴大羽,记住了吴先生的三句话。第一次见面,吴先生说:“你也老了,可你的结构还在。”第二次,吴大羽先生对庄华岳说:“我以前教你们的四条边线以内的空间,这是很不够的。其实关于美术有太多东西要说,我没有说,对不起哦!”吴先生居然在晚年,向他的老学生说抱歉。第三次,因觉得吴先生睡得太多,庄先生小心地提醒老师。吴先生说:“我是在做梦。”再问他梦见了什么,“画画。”庄先生做的第二个决定,就是回家开始画画。庄先生2008年去世,广东美术馆办过他的个人展览,他的水彩作品非常精彩,寓着一种生命的洗练。在国美的历史上随便拈出一人,都有着这样的独特的情怀。
  优,优秀教师,优良学风,优化条件。
  新,创新,趋新,唯新。从“艺术运动社”的“中西融新”,到潘天寿的“传统出新”;从“文革”后最早的当代艺术实验“85新潮”,再到学院今天的一系列变革,我院都有一种创新的使命和责任感,有一种“趋新”的习性。
  所以,我们读书会的第一个使命任务就是梳理历史脉络和特色精髓,这是学院的精神底色。
  二、认识时代变迁和历史任务。
  通过读书会,我们一次一次提高对这个时代的变迁和历史任务的新认识。
     第一个阶段是2000年到2006年左右,是学院规模和建设的历史性变迁阶段。学校经历了南山的重建,然后克服滨江过渡的劣势,迅速地拓展象山。从2008年开始,我院始终是全世界瞩目的一所美术学院。
  第二个阶段大概是从2003年到2010年,我们思考的主要是学科改革和发展的时代性拓展。围绕学科改革,我们提出了“营造美术学传统优势学科高点,增强设计艺术学学科亮点,拓展建筑学、影视学学科的增长点”的“老三点”策略,接着又拓建了原来的6个学科。由于这些紧锣密鼓的部署,学科改革的充分讨论和工作的夯实,所以在去年“十一五”结束,“十二五”刚刚开始,艺术学提升为学科门类的时候,我们迅速地变成了4个一级学科,同时争取到4个学科的博士点,这在全国是罕有的。我院在“十二五”规划当中提出,“要建造涵盖艺术学门类全学科的、特色和重点的视觉文化学科群”。
  第三个阶段实际上是贯穿始终的,就是关于一所名校的精神继承和提升的本土性使命。
  读书会的重要性,就在于梳理历史以后,认识时代变迁和历史任务,对学院规模的拓展、学科的改革、精神的提升产生一系列的作用。
  三、统一精神使命和发展策略。
  凝成精神共识,总结发展规律,应该是我院读书会最重要的部分,是一般的学校很难模仿并做到的。我院的精神使命和发展策略,我觉得有四个核心。
   (一)以国际视野、本土关怀为主要特征的自主开拓。
  什么叫自主性?上几代人因为面对着中国的积弱,急于把西方的东西拿进来实现中国化;我们这一代人面对不同的形势,更强调本土、传统活化、开拓视野、自我拓展、自强不息,提倡一种自主和自觉。一边是国际视野,一边是本土关怀,这是我院美术学、美术理论高点学科营造的重要策略,同时也是各个新学科协同发展的重要学术策略。动漫刚刚发展起来的时候,我院提出“人文动漫”的基本定位;建筑学,我院提出“建造本土建筑学,塑造本土建筑学”;公共艺术面对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面对世博的契机,提出自主拓展的基本路向。我院在这个过程当中始终把握“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全球境遇与本土关怀互动;科技媒体时代条件下,传统艺术与新技术文化互动;城市化进程中,人文关怀与时尚潮流互动”的这样一个格局,提出我院的高点、亮点、增长点。
  “视觉中国”就是我们今天提出的一个理想、一个使命。针对中国的视觉文化如何走向世界、走向主流,中国的视觉文化如何造福社会的命题,我们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和任务:以“视觉中国”的创造和传播为己任,来完成全球格局中中国视觉文化、中国文化的自我发展的使命,打造视觉中国的原创高地,塑造视觉中国的价值体系,营造视觉中国的创新团队。这一次我们报“协同创新”项目,针对孔子学院在全球推广,针对中国的文化交流中心在全国推广,针对世界日益要求了解中国的形势,思考如何利用视觉文化来体现中国的本质、内在和精神性的东西。要做好这一块,有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视觉文化本身的研究,中国画学、中国书学的研究,还有中国方方面面的艺术,关于中国气派、中国特色的研究,要提升我们的研究标准。第二,我们的对外传播,要思考如何通过孔子学院和各文化交流中心,有效地向世界传播。
  在所有的这些使命当中,我院所有学科都可以整合进去,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一定要将教学、创作、研究定在一个高位上。
  (二)以人文滋养、提升转换为主要特征的服务创新。
  我院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人文思想的全面滋养,以及在不断碰撞和论辩当中得以实现的时代性提升和跨文化转换,这是我院很大的优势和特点。十年来,我们做了几件很重要的事情,如参与世博会、杭州中山路的改造等,这个服务创新的思路,我们要坚守。
  就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出“文创产业、集成创新”的另一个“协同创新”的命题。这里说的文创产业指向生活方式的制造和建造,对于浙江这样一个制造业大省,对于改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是一个非常迫切需要解决的命题。什么叫作集成创新?就是把优秀的因素聚集起来,促进它的化合提升。所以要把创意和科技结合起来集成转换,要把创意和产业结合起来集成转换,要把创意和城市结合起来集成转换。
  这个时代对于一个任务的提出,已经大大地超越了我们的视野,具有某种革命性思想。文创产业的集成创新不是关于一个产品的协同创新,而是围绕着一种机制、一种孵化基地、一种未来可能性的协同创新,所以它遇到了如何被量化、如何被固化考核的难题。虽然遇到各种问题。但我们有优势,也有决心,再加上和科大这样的单位很好地合作,如果赢得浙江和杭州的支持,这个工作应该能够做好。
  我院在发展当中也有明显的劣势: 1、课题申报始终是弱点。希望大家一方面要积极地申报课题,同时要提升课题的成果质量。2、美术院校的研究,面对科学技术、面对市场机制,本身也是短板。3、面对数字反映的管理语境,我们对科技、管理科学有一种天然的疏离和敌意,这也是我们的短板。希望各级中层领导一定要意识到我们的弱点,知难而上,尤其是各类课题的申报工作要大力加强。
  (三)以关注当代、关注底层为主要特征的实验探索。
  昨天,高士明提出以两个“85”作为中国美院85周年校庆学术研究展的主题,借文化考古学的方法,在自我历史的碎片当中来梳理85年学院发展的学术精神,还原1985年的真实和85年的真实。其中隐含着我院一贯的关注当代、关注底层的实验探索思想。我院从艺术运动社、新派艺术到80年代的变革,再到今天的发展过程中,都有重要的艺术变革思想,对现象、对底层的潜心关注,始终没有停止过实验探索。我院参与了中国非常多的双年展的学术策划,以至于今天真正一些好的双年展还是绕不开我院,如持续时间最长、如今已九届的上海双年展。前六届上海双年展紧紧扣牢城市的母体来展开思考,形成了独特的策展脉络。还有广州三年展、杭州中国画双年展、北京中国油画双年展、中国陶艺双年展也是我院为主策划的。明年,还将举办杭州纤维艺术双年展。应该说我院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学术贡献是非常大的。
  (四)以“劳作上手、读书养心”为主要特征的大学望境。
  以“劳作上手、读书养心”为主要特征的大学望境,是我院非常重要的精神特质和发展策略。国美校园的建造,我始终觉得是一个骄傲。校园中所有的建筑的门窗、走廊、平台,都面对青山的界面。其实这些界面非常有趣,以不同的框架向我们形成一种暗示,提醒我们思考如何来挑战和抵抗生活当中那种时尚的东西。同学们朝朝暮暮地从这个界面上走过,他们从这里看过了青山的朝朝暮暮,看到了青山的春夏秋冬,他们也看到了一个遥远的痕迹。多年前我做过一个“拇指电影”,意是就是如何让古人对山水的观看还原到我们今天,还原在我们的心里,还原在我们对真山真水的观看当中。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曾经有过一篇文章叫作《论山水》,里面有一段话,他说:“在一种缓慢的世界的山水化过程当中,有一个遥远的人。在我们的时代,一个未来正在开始,人被置于万物之中无限地孤单。”  “人与事物被共同放置在那山水的深处,那里有一切生长者的根。”里尔克的这段话就是让所有的人在青山的深处,在缓慢的山水相映的过程中来收获一种无限独立,构想生长之根,这个世界的山水化,人的山水化,这是我们真正的大学望境的核心。
  昨天,胡钟华老师谈到了学生思政工作。我院的学生思政工作非常重要的一块,就是如何让同学在大学的望境当中形成一种自我的塑造,尽可能多地组织一些活动,不仅活跃校园生活,而且抒发学生的青春乐意,加强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比如说能不能搞“我画校园”或者“校园家园”这样的活动,或者“指尖上的国美”这样一类创造活动的竞赛,引导同学们内心的一种转换,让他们在这个校园里真正地得到心灵的赋予,真正意义上认识这个校园。
  曹晓阳昨天谈了很多设想,基础部把一楼腾空出来,形成一个体验中心,里面有影视、图书、展览、绘画,我觉得非常好。学生的教育和收获不仅在课内课外和生活中,也在心里的望境中,很重要的核心是心灵的提升,是大学望境中的自我要求和塑造。基础部的教学,我觉得有三点: 1、最大力度地消除入学应试训练的弊端,树立正确的基础意识。2、最大力度地开启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有益的独立意识或问题意识。3、最大力度地提升创造的激情,营造自觉的志业意识。这基础意识、独立意识、志业意识,我觉得非常重要。基础意识强调宽厚,宽口径厚基础;独立意识强调问思,要能够多问,能够多思;志业意识强调敬健,居敬健康,自强不息。要思考如何不断深化,课程、课题能不能更有趣味,开展一些可以操练的基本节目。
  我刚才就“以国际视野、本土关怀为主要特征的自我开拓,以人文滋养、提升转换为主要特征的服务创新,以关注当代、关注底层为主要特征的实验探索,以‘劳作上手、读书养心’为主要特征的大学望境”这四个方面的思路,来描述我院多年来,包括我们这一届暑期读书会所探讨的精神使命和发展策略,这是我院最重要的特征。
  这次读书会已经进入尾声,希望大家接下来共同努力,来展开我们的工作。我给所有的年轻一把手出三道题,希望大家能够很好地思考。第一道题,你最想做的推动学科发展的事情是什么?第二道题,你最想实施的让学生难忘的事情是什么?第三道题,你最想留给后来者的是什么?
  月初,我去江西庐山,到过四大书院之首白鹿洞书院。朱熹在那里为官的时候重建书院,亲自讲学,确定了书院的办学规条和宗旨。白鹿洞书院坐落于贯道溪旁,贯道溪上有一块巨大的枕流石,上题“枕流漱石”。这个成语出自《世说新语·排调》:“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希望我们能够枕美院历史脉络和精神情怀之流,漱现实与时代的挑战和使命之石,大家坚守职责,深化思考,激活创意,抒发情怀,为持续建设美院名校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