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讲坛

首页院长讲坛

院长讲坛

智性方式 诗意根本——艺术学提升为学科门类五周年学术研讨会致辞

作者:许江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6-10-23

作者:许江   编辑:张同芳   来源:    发表时间:2016-10-23

  艺术学提升为学科门类已经五周年。记得是2011年4月,艺术学提升为学科门类后不久,我院曾召开过一个“艺术学科发展规划学术研讨会”,一晃五个年头过去。五年来,发生了许多事情,尤其是两年前习总书记召开文艺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艺术教育事业受到高度重视,有了很大发展。今天我们重聚象山,就是要总结五年发展,交流工作经验,尤其面向高等艺术教育的时代使命和学术深度,针对艺术学学科特性的确立与深化,聚焦各类评估核心指标的内涵与优化等问题展开讨论,进而形成一定的共识,以利于艺术学门类的整体和分类的发展,更好地回应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呼唤。借此时机,作为浙江省与文化部、教育部共建院校的共建项目,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也将揭牌亮相。

  与科学、宗教一样,艺术是一种独特的智性方式。它以动情的形式语言,来表达和传递人的内在情感和心性特征,以此提升人的心灵。人与自身的行为成长有着诸般根深蒂固的粘连。艺术是通过肉身与情感的通道,来获得精神的自由与超越。所以,我们说艺术的学习就是通过某种技艺的学习——在美术学院往往是上手的技艺——来体察艺行的内质,开启蔽藏在身体里的创造的秉性。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这种学习绝不仅仅从技艺的角度切入艺术,而是将艺术追溯到技艺世界后面的思想领域和存在根源中去。这就是艺术学中作为核心内涵的、我们反反复复倡导的哲匠精神。

  中文的“艺”字,古篆体是一个人正在操持植物。《说文》曰:艺,种也。艺就是种植,就是培育。这是简明的、和生命的成长与呵护相关的行为。东方民族历来重视水木年华,重视黍稷穗实的生命现象。这个意涵已经通过这种象形表意的字形刻录在中国人的心里,铸炼成对艺行的内涵理解。对艺术进行创作,对艺行进行解释和研究,就是要像那个“人”一样,小心而持久地操持这个可见的成长中的形象之禾,让其向着精神上提升,让人的精神因艺术的力量垂直地升腾起来,超越现象的界限,超越思考方法的平庸水准,让生命的存在在这里沉淀下来,让不可定义的存在在这里显现出来。

  对我们所有的艺术学科而言,艺术的研究就是把人的精神引向自由和超越,并不断地还原于根源。从根源的还原来看,这个不断回返的源头就是诗意的发展。当然,这个诗不仅仅是七律、七绝的文学诗体,更是人的激越、浪漫的心性。正是这种诗意的根本,构成了艺术学学科门类的普适性基础。孔子曰:兴于诗。兴是艺术创作的激情和灵感,艺术之兴要不断地归返于诗,又从这里兴腾起来,突破定义的界限,进入真正的自由与超越的境域。同时,这个诗意的根本又是艺术学学科评估的重要依据。这种依据不应该只是论文论著,更应当包含“兴于诗”的艺术创作本身,包含将这种超越与还原、自由与根源涵融其中的艺行本身。

  所以,我真心希望,在纪念艺术学提升为学科门类五周年这个学术会议上,在这么多艺术院校的领导与专家会聚一堂的时候,我们能够就艺术学学科评估的改革和优化形成一个共识,强调高等艺术教育共性与艺术学科特性的结合,强调艺术创作水平评估的核心指标作用,强调多元层次并存、多重点共进的全国发展格局,高度重视艺术家代表作品、国家重大创作工程、重要学术平台的展演等艺术创作的学术含量,以促成一个尽可能恰切的、可供操作的方案,为中国高等艺术教育自我评估和发展树立标尺,确立标志,进而优化艺术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机制和评估机制,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教育体系。

  今年7月,教育部向全国人大教科文卫专门委员会报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张大良司长参加了这次报告会,我也参会并发言。我的发言主要观点就是提请教育部在过去五年的工作总结中更加自信地肯定艺术学提升为学科门类这件事,以及它对艺术高等教育事业带来的重要影响。三年前,教育部新一届教指委成立会议上,艺术学门类的几位专业教指委主任曾经有过一个共同希望,希望大家能够有机会共聚一堂,讨论艺术学发展的共同计划。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的老师专家们也曾有过一样的希望。这些都鼓励着我们来向大家发出邀约。感谢大家在百忙中应约前来,共商艺术学学科发展的走心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