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讲坛

首页院长讲坛

院长讲坛

海上初心 上海出新——写给上海设计学院建院20周年

作者:许江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6-11-18

作者:许江   编辑:张同芳   来源:    发表时间:2016-11-18

  从1996至2006年,上海设计学院的20年是一条漫长的路。上海设计学院这次20周年校庆活动的主题词之一是“海上初心”,这个初心的追溯,甚至可以追得更远。

  差不多是1995年的时候,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就决定向上海发展,在上海最西端的青浦,肖峰院长带我们走在淀山湖畔崎岖小路上,宋韧老师革命路上的大姐牵线马来西亚的一个大企业集团,合作虽未谈成,却拉开建设的端倪。

  学院寻找上海发展的步子没有停,从1996年开始,在五角场借地办学,开始艰难的兴学历程。那时的师资主要是总院的老师。1997年,上海设计学院正式在张江挂牌,学院与张江高科技园区签署共建协议。1997年夏季,美院一行在徐嘉木书记、潘公凯院长带领下访问香港,考察上市企业集团。1998年中国美术学院70周年校庆之际,在老图书馆楼大厅,学院与之签定共建协议,李泽民书记到场。

  1999年,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由我院、张江和投资方三家组成的董事会。这种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当时是国内艺术院校的首创,并对后来学院的发展形成实质性的推进。1999年8月18日,新校舍破土动工。

  2000年8月25日,上海分院校区建成,这在当时艰苦中转办学的总院眼里,是十分高大上的。之后宋建明、王雪青、吴小华历任院长。徐嘉木书记始终任董事长,2003年12月之后任上海设计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他长期主持分院工作,把握创建发展大方向,制定和实施了学院运营组织的特色模式,带领董事会,保证了学院的稳定和发展,为学院作出了突出贡献。

  搬入新校园已经16年,教学稳步发展,育人屡创新篇,凝聚了一支队伍,探索出一条道路,尤在上海城市研究、世博会展示、科艺合作研究、学院主体的培养等方面形成特色性发展。昨天晚上匆匆看了“延时”展览,尤其看到年轻一代的成长和成就,令人振奋。

  前两年,因应国家办学政策的调整要求,分院董事会解散,原投资方的投资股份购回,并在张江园区的支持下,逐步朝着美院新校区、新模式、新目标的方向迈进。

  十年办学,从上海巨城最西端的青浦,落脚到最东端的张江,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寻踪,而是一个文化共同体的集体追梦,一个艺术教育变革和发展的时代长征。

  从90年前的1920年代国立艺术院创建开始,美院就与上海这座国际都市有着不解之缘,学院师资的构成、创作研究的特色、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发端、林吴一代画者的沧桑退守、海派画家和上海画院老先生的参与教学和示范影响、上世纪50年代的迁沪计划等等,一件件、一桩桩,美院的历史上写满了与上海这座东方国际大城的风气上的影响,学脉上的纠结。上海始终是西湖这个文化花园心想往之的巨埠大城。上海设计学院正是在世纪之交,代表了国美的这种初心所矢志努力的集体追梦。十年,二十年,美院一代代人在这里融入上海,寻求发展,可以说是谱写了前冲后继的艺术教育的历史篇章。

  路在变,办学的体制也在不断调整,但初心未变,学院教学研究的学理性思想却始终未变。这个学理性思想概括地说就是科艺型、都市化、国际性的发展理想。科艺型就是针对现代设计的巨大转型而提出的。今天设计活动的科技智慧含量正在剧增,互联网时代深刻地、史无前例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人们的生活产品及其生产方式正在重新聚合,学科的边界变得模糊,科艺的融合教育变得空前迫切。多年来,上海设计学院的学科创设都体现了这方面的倾向,各路领军人才,从老院长宋建明、范凯熹,到曹炜、邓斌等等,都体现了跨界综合的特点。这次论坛中有关stanm的命题也正是这方面的时代思索。都市化就是要牢牢扣住上海城市化母体,从那里吸取养料,深耕土壤,扎下根去,形成不同于总院的特色。张江高科技园区的高定位发展、高科技容量、新城市态势也为分院发展提供沃土。新世纪以来的上海文化品牌上海双年展,也是我院艺术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它以上海城市为母体来演练城市发展的命题,实质上也为上海设计学院的发展提供重要思想资源。国际性更是上海设计学院的重要发展方向,其师资、体制的灵活性,以及上海张江的城市位置都为这种国际发展提供了结构性的条件。众多海内外专家来宾来参加论坛就是我们的希望,希望上海设计学院能够代表国美在国际性方面走出一片新天地。

  上海出新。正是在这些学理性思想的基础上,经过20年的积淀,上海设计学院已经形成了今天的有目共睹的成果。这次的系列展就是一个明证。心新才能出新,上海设计学院正是这样一个心怀创新理想的主体。身处这样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平台的核心,上海设计学院要出新,上海设计学院正在出新。一个新模式的上海设计学院在新一代的教学全体的努力下必将赢得突破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