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讲坛

首页院长讲坛

院长讲坛

为了研究的纪念——杨成寅纪念展开幕致辞

作者:许江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7-06-23

作者:许江   编辑:张同芳   来源:    发表时间:2017-06-23

  世味似水,情怀阑珊。杨成寅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学而不厌——杨成寅纪念展”开幕,我们藉此向杨成寅先生,向美院一代研究者们表示深深的怀念。杨成寅老师在我们的印象中,始终是个慢声细语、文静而又文雅的人。一如这个题为“学而不厌”的展览,总那样轻轻地向我们走来。但是当我们了解他的生平,读了他的著作和译著,我们的内心却难以平静。从杨老师的身上,我感受到三个突出的方面:

  第一,贯穿一生的勤劳奋斗精神。杨成寅先生少年时家庭条件并不好,他曾受音乐和绘画两方面兴趣的熏陶,最终入读杭州国立艺专。上世纪50年代,他由养病到俄文翻译,到成为一位影响中国艺坛、著作等身的著名译者,那真是一种天赋其命的命运差遣。他当时的译著,影响有多大,当我们得知《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语录》就出自他的手笔,就可知今天的教材引用、著作引用对他来说实在是不可比拟的。1960年开始,杨成寅先生开始了漫长的“下放”生涯,期间撰写《现代汉语句型概论》,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和外国哲学,为他后半生的国学思想和美术理论构建打下基础。1979年,杨成寅先生才回到阔别近二十年的母校,从事学报《新美术》和美术理论翻译资料刊物《美术译丛》的编辑工作。退休后,他一方面注心于太极美学研究、中国美学思想研究,另一方面倾力于《石涛画语录》释义以及黄宾虹研究等。杨成寅先生人生多有磨难,但生命不止,研究不止,身负使命,放在哪里,就能在哪里发出思想的光。

  第二,西译东研的丰厚理论建树。杨成寅先生谙熟中外美术史,是一位贯通中西的美学家,从事了长达数十年的美学翻译工作,引进和介绍国外优秀文艺作品和美学理论,译文逾百篇,译著数十册,如《艺术概论》、《美术概论》、《美的分析》,自著《艺术美学》、《新艺术概论教程》等。1956年,文化部在北京召开“全国第一次素描座谈会”,翻印杨成寅先生所译的《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语录》,作为重要研讨材料,对全国美术院校素描技法教学产生极大影响。晚年经过深研探索,杨成寅先生在中华美学思想建设上结成硕果,形成其完整的“太极哲学”的理论体系,写出了《太极美学》等多本著作;另一方面着力中国美术史研究、石涛等个案研究的深耕,对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第三,学院校史的整理研究热忱。杨成寅先生对整理研究学院老先生的艺术经验怀有强烈的责任感,无私地为他们作艺术整理并研究撰文。在我院历史上,杨成寅先生对校史和艺术家个案研究用力最勤、成绩卓著。这项工作内容丰富,包括个人际遇、艺术创作、美学观念、教学思想,多方面地反映现代中国艺术思潮的变化与发展。杨成寅先生作过研究的老先生多达数十人,这些名字缀成今日国美的熠熠星空,《刘开渠雕塑论》、《倪贻德的艺术理论》、《雷圭元图案艺术论》、《莫朴对美术教育的贡献》等难以尽列的论述著作,在今天已然成为国美的学脉家谱和学术宝藏,也是现代美术史不可或缺的珍贵文献。

  “学而不厌——杨成寅纪念展”,作为对杨成寅先生周年祭的庄重献礼,同时我们也借此机会向林文霞先生表示深深敬意。这个展览引着我们肃然回望杨成寅先生的理论研究、创作实践和生活影像,我们藉此得以深情凝视那一代的研究学者,并在内心希冀这种研究的绵绵永续。

许江

2017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