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讲坛

首页院长讲坛

院长讲坛

许江:山的高度——2019年开学典礼讲话

作者:许江   编辑:赵雨岑   来源:宣传部    阅读:    发表时间:2019-09-04

作者:许江   编辑:赵雨岑   来源:宣传部    发表时间:2019-09-04

同学们,自今日始,你们真正地走进了这座校园。这一天,是你们的梦想,是伴随和催促着你们无数个辛劳苦学的日升日落的向往。你们是成功的实现者。带着青春的微笑,你们走进了曾经的梦境,也走进了一种名之为“象山”的望境。

这是一个寻常的校门。踏着香樟的林荫,不经意间就踏进了校园。扑面而来的是一座金字塔形的斗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侧峰如斗的象山,南北铺展,正如我们的怀抱。山北十二座建筑,以高台合院为主,沿着山边跌宕错落,如若群马啸风,奔涌而来。山南是十一座筑体,以山房重院为特征,沿着两条长坝腾挪反侧,会于中间的居苑碧湖,可谓双龙戏水,群舟竞发。算上半山的民艺馆和南端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山南的附中两座建筑和水岸山居,正合二十八天地星宿之数。象山者,象天仪地,二十八筑绕水环山,颔首相望。那门、那窗、那台、那廊,引着众生行走路上,心中却始终伴随着山河。望山寻山,那山中有你们每日的晨昏,有你们的青春四季,有着一个个陌生而遥远的自己。

那一年,学校将要进行专业考试,四方考生赶来查看考场。有几位少年问我:“老师,听说有一座楼进得去、出不来,是哪座?”我指给他们十一号楼,他们呼啸而去。象山的望境确有许多好看好玩的去处。山北三号楼,沿斜坡抬腿进了合院。这是山北十二座楼中唯一完整的合院。这合院简括如洗,高洁恬静。我们感觉有一种影子在那白墙上晃动。回过身来,我们看到一个巨大的山门,以中国特有的竖轴式的框架,罩在目前。在这个框架里,那象山像宏钟般悬在我们的头上,气象庄严,草木葱茏。如果我们注目稍久,这山就会以某种挑战的方式移动起来,浙江山水的某种矗立拔天的仪象便会移动进来,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的横亘千古的勃然大气便会移动进来。在这个山门前,我们发现自己正站在当下与传统的山水观望之间,站在了人的山水化成长的境域里。

      人的山水化,是象山望境的真正的内涵。在象山众多的平台和屋脊高台上,在向着山体伸入的诸多长廊中,或者我们教室的门、窗,那没有明确楼层界定的斜廊,那盘桓无定的台阶,都带给我们独特的象山的观看。这观看随着每日的晨昏,随着四季的寒暑,沁着我们的心扉,雕塑着我们的品味。象山的山南水边有棵大樟树。那树如环相抱,托起一片青葱。那樟树有多老?有说六百岁,有说九百岁。“从前有座山,山上有棵树,树里有个洞……”这树守在这山口,俯望天地,守候众生久矣。它是我们象山校园的缘起,也是这辽阔一片的之江新城的缘起。它的西边是水岸山居。实际上,那又是一个由夯土和木构筑成的人工洞天。在它的不高的筑体的上方,千根枕木构成延绵山体,磅礴如盖,吐纳如风。有一条小径盘桓其中,一会儿潜入实木悬构的大平台,一会儿穿出屋顶,瞻望群峦。在大樟树东边山坡上耸立的是民艺馆。它沿着山坡筑起三个“之”字形的连续展厅,仿佛一条时间的湍流,不断送来中国本土的天工与造物。在民艺馆屋顶上,有一片平台,从那里,我们仿佛可以把校园的山南拥在怀里,也可以亲睹之江平原杂陈错落、勃然兴发的变化。在青砖白墙的校园与纷杂城市交接处,是红墙矗立的国际设计艺术博物馆。与象山的群筑不同,设计馆更像一个沉默的旁观者。它的面山的那堵180米长的红墙,没有窗,只在中间开了一个眼。这个眼通向展厅内部,保持着珍贵的山水的呼吸。筑顶的平台又是北望校园的好去处。正是这些南望、北望、山顶俯望,春望、秋望、青春仰望,像一片网,把象山与大家的生活,与同学们的青春,编织在一起,织成象山山水的真正高度。

山抹微云,天连芳草。象山东门的樟树林子,簇拥着一个巨匠广场。巨石横卧,青岩错落,五位我院建院历史上的文化巨匠矗立其间。蔡元培先生座于中央,年青的林风眠先生挺胸待立。侧旁,潘天寿先生正展纸落笔,黄宾虹先生昂首望山,刘开渠先生专注前方,这就是我院文化谱系上的一份最经典的写照。中国美院的诸神,以他们历史的姿态,立于林间,南望象山。广场北侧,是新立的《烽火艺程》铜雕,去年为纪念美院建院九十周年而作,赴京展览时,立于中国美术馆圆厅。这是中国艺术界于国家危亡中负重任、致远路、横穿半个中国、坚守文化使命的长歌;这是以弘毅为担当、以河山为课堂的八年迁徙的缩影;这也是中国近百年来艺坛的一份救亡举义的群英图。这图里的群英背负河山,同赴死难,拧成一股不死的文化力量;这图里的群英投身大地、矢志创造,塑成一条令人景仰的中国文化的山壑;这图里的群英含英咀华,深耕砥砺,跬成一种特有的国美的艺术气息。同学们,今天,学校要送给你们的将不止是往年的两支毛笔和智永的《真草千字文》,还有一本书,一本名曰《国美美文》的国美历代师长的文集。

中国美院诞生迄今,屡迁屡徙,却总伴河山,得湖山春秋之助,絪人文诗性之养,始终蕴集一颗文心。此文心养两支笔,画笔传艺,文笔研诗,双笔并重,于创立之始即成风气,无问东西,莫敢有异。每至春秋学季聚散之时,尤以文笔寄望诸生,抒怀殷切。岁月不居,风神不辙,此神达于艺则为精艺,达于文则为美文。国美之艺因此文心而激越、而兴腾,而臻“美”的境界。在这《国美美文》的书里,我们首先读到的是一种艺者特有的激情与凝重,一种絪缊于所有艺术之上的诗性。如此诗性之中凝着国美各个年代的文化担当,凝着世代先师的噎心瞩望,凝着先师们充满个性的云山归踪。如此诗性既见师者一己的志向之殷,更见一校图报国家的使命之切。所以,本书的阅读是伴着一条与我们今天戚戚相关的悠长文脉的,是伴着一种家书式的诚意与兴答。蔡公的远瞩,林公的殷切,滕公的凝重,寿师的高格,羽师的情操,自是美院文心之无尽藏。李金发先生的象征开篇,艾青先生的嘹亮芦笛,吴冠中先生的率性横站,陆维钊先生的深潜淘养,范景中先生的铸史文心,俱是一代文坛的清言亮色。名师放怀,和气所钟,青春命笔,激情聚风。此湖山之象委身于美文,凝成国美风华,树立名校风范。这文心,这美文,这浩然诗性,代表着国美世代接续的人文高度,是美院真正的山壑。

同学们,今天,我在这里,为象山的望境做一个简约的导览。同学们的青春之游从现在开始。象山之山不高,尤蕴着自然的万般气象。国美的来路却深远,通达着中华民族的根脉,放骸时代英才的莘莘活力,激荡着巨海翻腾的浩气风云。攀援国美的名山,才是我们的梦境,我们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