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

首页活动

活动

中国美术学院第二届生土教育和可持续建造国际论坛成功举办

作者:建筑艺术学院   编辑:赵雨岑   来源:建筑艺术学院    阅读:    发表时间:2022-12-28

作者:建筑艺术学院   编辑:赵雨岑   来源:建筑艺术学院    发表时间:2022-12-28

2022年12月10日,中国美术学院第二届生土教育和可持续建造国际论坛召开。论坛由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主办,旨在促进生土教育和可持续建造技术在国内的推广和普及,推动校际间专业领域内的教学实践和科研探索,鼓励对生土研究和可持续建造整个过程进行批判性思考,以一种开放交流的方式来解决各种问题,这种方式不仅关乎技术因素,而且还涉及到文化、社会和价值观等多个层面。

来自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香港中文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北京建筑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的主讲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土建筑、建筑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教席荣誉教授Martin Rauch(奥地利)、法国国立ENSAG终身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夯土建筑中心创始主席Patrice Doat(法)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汇报。论坛采用线下会场+线上直播结合的方式进行。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生土不仅是一种材料,也代表了建筑学的思考,希望藉由本次论坛讨论生土、建造和建筑设计的关系。自2000年中国美术学院团队开始生土的探索到现在已20余年,在国家重大文化建筑——杭州国家版本馆中也使用了生土,取得很好的效果。希望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人们会意识到生土的重要价值,并推动生土和可持续建造的发展。

王澍致辞

陆文宇(左)王澍(中)陈立超(右)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中国美术学院第二届生土教育和可持续建造国际论坛,线下和线上的各位老师都是生土界的同仁,为了生土而来。生土这两年越来越热,在论坛的开始,我想说:

一、重温为什么要做生土建筑、以及生土建筑的设计建造实验和建筑教育的推广。生土不仅是一种材料,也代表了建筑学的思考。它是关于如何通过建筑的方式关心人类、关心环境、关心地球。所有做生土的人应该都有这样的感受,土和其他的材料不一样,你一开始接触到它、用到它,就会发现人和土的情感是天然的。它不仅具备环保的特性,低碳和保护环境,也涉及到人的本能。在这样一个钢筋混凝土的时代,我们来谈生土,讨论设计师和建造活动如何更有某种道德的责任。这不光是学术的问题,也关系到人对生存环境的道德责任,这是生土材料非常重要的一点。

二、大家都在做生土的设计建造和生土教育的实验,很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探讨生土、建造和建筑设计的关系。因为我们不是专门讨论材料或建造技术,它的核心是建筑学的问题。古人用“文质彬彬”来评价事物的优劣,质就是土,文就是形式。材料要和形式结合,最后实现好的技术,这是基本的追求。当然这里一定有讨论说哪个更重要,古人也说过这样的问题:如果制作得很好、土的研究很好、技术很好,形式上差一点,但是还能保持质。不过如果只有形式,土只是一个说法或佐料,那这个东西就是空虚的。所以我认为核心还是要做到土上。

三、我们对生土的探索刚刚开始。中国美术学院团队从2000年开始生土研究,到现在超过20年,但即使是这样,它仍然只是一个开始。整个社会真正用土来做建筑,在城市是很少的,在乡村现在也很少了。所以在探索刚刚开始的阶段,这里面需要研究的东西很多,比如夯土如何与现代的技术和材料放在一起用,这就是一个很难解决的大问题。一般的小建筑尝试用一下或许还可以,但遇到真正的大型工程就很困难,会遇到设计、施工、规范的问题,一系列问题都在刚刚展开的状态。

四、土是很关键的问题。不到50年前浙江几乎所有的乡村大量使用夯土和土坯砖作为建筑材料,不到100年前浙江的所有城市都还在用生土来做建筑活动,但今天的城市和乡村基本都在用钢筋混凝土。也就是说土的世界的消失实际上和人的观念有关,钢筋混凝土代表先进,土是落后。人的观念转变后,土在现实世界中迅速消退了。

今天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的角度重新讨论土的时候,会发现土这个材料代表先进,所以我们的探索特别有意义。我经常在想象什么时候,比如说在浙江,我们至少恢复到50%都是用生土的状态,把钢筋混凝土的材料彻底替换掉。随着观念的转变和生土教育的推广,它会到来。比如说前面新完成的作品杭州国家版本馆,我们在国家的重大文化活动的核心建筑上使用了夯土,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今天大家说它变成了网红,很多人都去拍照。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信号,说明社会的观念在转变。我们可能再过20年回头看,今天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我们真正有可能改变这个世界发展的方向,让它朝更好的方向发生变化。”

 

主题报告I 版块

主题报告I版块由建筑艺术学院教授陈立超主持,北京建筑大学的穆钧教授、昆明理工大学的柏文峰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周铁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的万丽副研究员和中国美术学院的张雯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汇报。建筑艺术学院建筑系副系主任蒋伟华和城市设计系主任Oliver Greder与主讲嘉宾进行了提问和对谈。

报告一:从定性到定量——夯土建筑研究思考

报告人:穆钧 北京建筑大学

内容:梳理既有生土研究成果,并结合项目,提出材料、结构、建造三个层面的建筑设计系统。将生土与教学课程结合,研究如何从微观层面分析材料特性,以及与设计结合的表现力。结合传统材料特性,探讨将生土由定性转向定量的问题和挑战。

 

报告二:基于低碳策略的夯土墙抗震技术研究

报告人:柏文峰 昆明理工大学

内容:梳理夯土建筑相关概念,对既有夯土技术建造阶段进行碳排估算,对夯土墙进行低碳抗震技术研究。证实夯土墙节理具备抗震效果,对水平节理、局部沉陷节理、波浪/斜折线型节理进行讨论,总结抗剪强度公式,并讨论节理的艺术效果。

 

报告三:《现代夯土建筑技术规程》编制情况介绍

报告人:周铁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内容:2020年10月,《现代夯土建筑技术规程》正式列入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制订计划,这是国内第一部指导施工的全国性技术标准。目前编制工作接近尾声,主要章节与条文基本完成。从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和材料等方面介绍了目前正在编写的国内《现代夯土建筑技术规程》的情况。

 

报告四:脚手架式的建筑师——乡村生土营造的社会视角

报告人:万丽 香港中文大学

内容:结合香港中文大学“一专一村”计划,从社会可持续性的角度,讨论乡村生土营造的安全性、地域性、开放性和公共空间营造、包容平等、教育、公众参与等议题。并以教育学的概念,提出“脚手架式的建筑师”的说法,更强调村民的主体性,建筑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改善人居环境。

 

报告五:关于国美建筑系建造课程中一年级夯土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报告人:张雯 中国美术学院

内容:立足“重建一种当代中国的本土建筑学”和自然建造的主张,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建筑系夯土教学始于2009年对浙江和福建的夯土民居的考察,后在2010、2012、2013年进行了三次夯土教学。以2012年夯土课为例,在五周时间内完成材料实验,并结合课程成果,配合夯土施工队完成建筑学院实验室夯土墙的建设,也为水岸山居的夯土墙做实验性的工作。对比介绍法国CRATerre(法国格勒诺布尔国立高等建筑学院生土建筑研究中心)的生土教学。并介绍自2014年后,课程由生土转为砌筑教学的情况。

 

讨论嘉宾:蒋伟华、Oliver Greder 中国美术学院

内容:蒋伟华结合张雯的报告,简要介绍建筑系四年级的夯土课程。课程将夯土放在合成材料的背景下,讨论夯土的表现性和混凝土框架、钢结构和木结构的关系,并针对夯土墙节理的精确性提问。柏文峰介绍了夯土墙抗震技术的两个出发点,其一是提高致密性,其二是大致线型的控制,并将节理作为夯土墙肌理的表现手段。讨论嘉宾也对《现代夯土建筑技术规程》的超越性进行探讨。

Oliver Greder表达生土在实施时面对的困境,现在已经证明了生土的可行性,但其是否还存在挑战性和抵抗性?穆钧表达夯土应用是综合性的问题,涉及经济、文化和价值取向,也要拓展夯土在多层面的价值。

 

主题报告II  版块

 

主题报告II版块由建筑艺术学院客座教授陈浩如主持,清华大学的宋晔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的罗宇杰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吴瑞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的迟辛安博士后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的邵长专博士、中国美术学院的陈立超教授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汇报。建筑艺术学院教师刘畅和客座教授戚山山与主讲嘉宾进行了提问和对谈。

 

报告一:可持续竹材中国建筑探索

报告人:宋晔皓 清华大学

内容:结合清华大学研究团队的竹材研究成果,以四个项目进行设计研究,讨论如何通过经济、节约的方式达到较大的跨度,并实现设计效果。运用竹材的热弯特性可以实现参数化、曲线型的美学效果,也能最大程度保证材料的合理使用。

 

报告二:与可持续3R原则耦合的木建造实践

报告人:罗宇杰 中央美术学院

内容:结合可持续3R原则(reduce、reuse、recycle),实现木构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建造。并以项目讨论基于中国营建智慧的小料大构、结构一体化、可逆建造、生态再生等设计方法。

 

报告三:国际生土建筑研究中心的学习与启示

报告人:吴瑞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内容:分享法国CRATerre生土建筑研究中心的教学情况(DSA-Terre),包括了解生土建筑文化、感受生土材料、土壤鉴定、生土建筑设计、实施计划、生土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以及国际生土节的盛况。总结CRATerre教学模式的特征和启示,并介绍归国后的生土建筑实践。

 

报告四:本乡本土的“米仓”智慧——从妇女施工队到卡塞尔文献展

报告人:迟辛安 香港中文大学

内容:结合“米仓”的概念,即资源共享、协商、反思的社会结构模式,在香港中文大学“一专一村”项目中,以妇女施工队的模式进行工作。并在2021年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和2022年第十五届卡塞尔文献展展出了妇女施工队的作品和工作情况。希望藉由妇女施工队的讨论推动社会、经济和环境层面的可持续发展。

 

报告五:现代竹结构的研究与实践

报告人:邵长专 香港中文大学

内容:针对竹子适应大跨度、分布广的特性,进行力学实验研究竹材的耐久性、大跨度结构方式等。介绍研究团队竹结构的项目并提出“竹居城市”的理念,在长江以南地区竹资源丰富,可将竹子更广泛运用到展馆、家具中,带动产业发展,提升文化价值。

 

报告六:杭州国家版本馆夯土墙体的建造实践

报告人:陈立超 中国美术学院

内容:杭州国家版本馆是王澍教授以“现代宋韵”为设计理念打造的一座文化新地标。报告以一区和五区建筑为例,总结杭州国家版本馆夯土墙的建造过程。并以超高、超复杂的一区夯土建筑为例,介绍在工期缩短(原计划的半年工期改为三个月)、冬季施工、工艺难度大等情况下的挑战性工作。通过确定结构指导原则、人工营造施工小气候、对现场持续追踪等方式实现了杭州国家版本馆夯土墙非常震撼的设计效果。

 

讨论嘉宾:刘畅、戚山山 中国美术学院

内容:刘畅表达专业图纸和乡村施工人员的自发性建造方式的对比,希望嘉宾们分享更多实际建造中关于图纸的心得。迟辛安讲述在实际项目中,会适当留出冗余和修改的余地,让工人和村民以参与者和使用者的心态介入,这非常重要。

王澍教授结合乡建的经验,将夯土的工作方式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培训城市施工队工人的方式在农村做夯土;二是纯粹到乡村去提升当地的传统做法;三是结合城市施工队和乡村的两种做法,让两种做法在一起工作。

戚山山表达对自然建造的容错率的思考,一些施工队可能看不懂图纸,就需要用自然交流的方式实现自然建造,让体验者和项目有更贴近的关系。但容错率到达什么程度也是需要讨论的,同样的基因会有不同的发展,但也要是好的发展。

 

主题报告III  版块

 

主题报告III版块由建筑艺术学院可持续建造实验中心主任陆文宇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生土建筑、建筑文化和可持续发展教席荣誉教授Martin Rauch(奥地利)、法国国立ENSAG终身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夯土建筑中心创始主席Patrice Doat(法)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汇报。建筑艺术学院教师黄立和任天与主讲嘉宾进行了提问和对谈。

 

报告一:ERDEN Pure - prefabricated unstabilised rammed earth(ERDEN纯预制不添加稳定剂的夯土)

报告人:Martin Rauch(奥地利,Martin Mackowitz代表发言)

内容:结合自宅、厂房等项目介绍ERDEN纯预制不添加稳定剂夯土的情况。通过合理配比、就近取材的方式得到较好的生土配方,再将预制生土切成片状、制作成预制板,后将预制板在现场组装,将连接处修补后就得到材料均匀的形式效果。并形成ERDEN CYCLE的生土预制板生产线,结合项目进行教学研究,以及对生土知识进行推广普及。

 

报告二:First-year teaching at the Grenoble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the Grands Ateliers(法国格勒诺布尔建筑学院一年级及大工作坊的教学)

报告人:Patrice Doat(法)

内容:立足于建筑学发展和建筑师培养,以及实验性、创造力、理论和实践结合、动态和具体结合的出发点,报告介绍了法国格勒诺布尔建筑学院一年级及大工作坊的教学,希望让学生在放松学习的状态下,成为思想开放、多才多艺的建筑师。教学内容包括巧用鸡蛋、纸做衣服、用一张纸造空间、用不常见材料造砖、用生土营造虚实空间、造曲线墙、用大画布做造型等。王澍、陆文宇和陈立超三位老师也参与了教学,以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作品“衰变的穹顶”为原型指导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搭建。

 

报告也介绍了学校的国际生土建筑研究中心(CRATerre),自1989年以来,中心一直致力于将科学研究和应用研究、大学教学和实验工作坊结合,以生土为研究材料,讨论消除贫困、保护环境和文化多样性的策略。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生土建筑研究中心设立了唯一的教席,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在2013年与CRATerre签署了合作协议,成为国内第一个加入联合国生土教席的高校。 

Patrice Doat教授还提到了他在法国刚收到的《生土建造》中文版这本书,他觉得该书是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可持续建造实验室和法国卡戴(CRATerre-EAG)生土建筑国际研究中心的重要合作成果,将对生土建筑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做出巨大贡献,该书由陈立超、魏超超两位译者花了将近5年时间翻译完成,现已在国内公开出版发行,填补了国内生土建造领域内专业书籍的空白。

 

讨论嘉宾:黄立、任天 中国美术学院

内容:任天表达生土一般用于室内,但用在建筑就会有难度,会面临成本的问题。并提问如果要推动生土的应用,是从建筑师的设计角度,或是从建造商的角度会更有效。黄立表达生土的美学超越了实践的内容,是缓慢和复杂的工程,教育是改变人们的生土建筑观点的最根本的方式。并提问如何让生土建筑有更多的现代性和可能性。

Martin Mackowitz结合项目经验,通过示范性项目来普及夯土知识,并从产业、美学等综合角度,联合学术界、工程师和其它专业共同推进夯土的应用和发展。在实际项目中,也会将生土结合木构、混凝土使用,保证材料和美学效果的同时实现创造性的设计。很多企业也在寻求共同合作,证明生土是有潜力和市场的,现在只是一个开始。

至此,中国美术学院第二届生土教育和可持续建造国际论坛圆满结束。此次论坛集合了生土教育和可持续建造领域的优秀学者和研究成果,是一种开始,期待未来有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