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百年国美,启迪艺术人生
塑造艺术格局,续写时代新篇

9月2日至3日,中国美术学院2025级新生“开学第一课”由党委书记金一斌开讲,近3000名本科及研究生新生与书记共赴这场国美百年的湖山之约。

2025级本科生“新生第一课”
名校意识与国美青年
金一斌从“百年名校”入手,从“国美新青年‘画像’”“读懂百年国美”“在‘四立’中成长成才”、习近平文化思想四个方面,讲述了中国美术学院九十七年的风雨历程和国美人的初心使命,期望新时代青年们承担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创时代艺术,塑世界格局。
国美新青年“画像”
金一斌向每一位加入中国美术学院的新生表示欢迎,祝贺他们汇入这个九十七年来奔流不息的艺术家族,开启崭新的艺术人生。从各大校区的新生占比,到生源地理分布;从占比最高的“白羊座天团”,到“独一无二”的姓氏;从年龄最小的新同学,到与学校同天生日的“幸运儿”,金一斌一一列举了2025级新生们的大数据。9月2日当天生日的5位同学获得全场祝福,台下一张张青春的面庞洋溢着喜悦幸福的微笑,流露出对人生新征程的无限憧憬。

“从今天起,‘国美’二字将成为你们人生履历中最鲜明的印记,而你们也将接过百年校史的接力棒,续写属于新时代的艺术篇章。”金一斌说道。
读懂百年国美
国美的五个精神内核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手稿,1917年
作为一所走过百年的艺术学府,国美之所以能成为中国艺术教育的高地,核心在于始终坚守着独有的精神特质。这些特质,是前辈们用画笔与心血铸就的,也是每一位国美人必须读懂、传承的"根"与"魂"。
名校意识: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建校之初,蔡元培先生就为我们定下了“以美育培养健全人格”的方向;林风眠先生作为首任院长,带领师生让国美成为当时中西艺术交流的前沿。吴冠中先生曾说:“杭州艺专是介绍西洋艺术的一面旗帜",这份评价的背后,是国美始终站在艺术潮流前沿的底气。对国美而言,“名校意识”是“追本溯源、向经典看齐”的自觉;对同学们而言,则是向校史中的前辈看齐,并时刻叩问自己:我能从这些"源头"中汲取什么?如何让自己的艺术道路,与这些伟大的名字产生精神共鸣?

“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艺术展
自主意识: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1928年办学伊始,学校就提出"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这正是国美"自主意识"的核心——不盲目跟从、不故步自封,而是以独立思考构建艺术认知。在人工智能时代,这种自主意识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从国美油画系走出的杨奇带领团队创作《黑神话:悟空》,将中国传统建筑、雕塑艺术与数字技术完美融合,让全球玩家通过游戏这一现代载体,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正是自主意识的当代体现。在AI时代,每个专业都需要思考如何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探索艺科融合的新路径。我们要用艺术赋能文化新质生产力,推动"艺术科技""智能文化"等跨领域创新,让艺术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价值。

潘天寿 记写雁荡山花图 纸本设色 150.8cm×359.6cm 1962年
名家辈出:用作品引领时代,用思想影响后人。国美最鲜明的特征,莫过于“一代代名家名作、大家大作,星光灿烂”。国美不仅出"名家",更出"思想":从潘天寿提出"中西绘画要拉开距离",强调民族艺术的独立性;黄宾虹的"画论"为传统国画注入新的学理;到今天,我们的教师团队在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中屡获突破,在全国美展中摘金夺银,国美不仅用作品说话,更用思想、作品引领中国艺术的发展方向。同学们要以"大家气象"的高起点,引领自己的艺术之路。
为艺术战:做文化强国的尖兵,塑世界艺术的格局。1930年代,林风眠先生提出“为艺术战”的口号。金一斌为大家阐释了其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内涵:抗战时期,是“以艺术唤醒民众”,“以热血润色河山,不使河山遭蹂躏”的铮铮铁骨;新中国成立后,是“以艺术服务建设”;今天,是“以艺术助力文化强国”——"为艺术战"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国美始终"与时俱进"的行动力。艺术不仅是个人的爱好,更是推动国家文化发展、参与世界艺术对话的责任。

1942年5月,毛泽东主持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胡一川、艾青、力群、王朝闻、王式廓、罗工柳、江丰、王曼硕、张谔、杨筠、钟敬之、李元庆等12位校友参加
家国情怀:以人民之心创作,为国家战略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从诞生之日起,国美就带着浓重的“家国情怀”。抗战时期,师生们背着画板辗转办学,始终坚守着艺术与对国家的希望;今天,国美的“春研秋赛冬查夏展”,始终围绕“艺术为人民”的主题——为时代造像、为人民立传;在国家重大活动中,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

“未来,希望你们能把自己的艺术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无论是参与乡村振兴的艺术实践,还是用作品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都要记住:真正有力量的艺术,永远与国家、与人民同频共振。”
在“四立”中成长成才
金一斌通过“在‘四立’中成长成才”与全体新生共勉,希望他们构筑一个完整而丰满的人格,将自己的艺术抱负与家国命运紧密联结。

立德:以美育人,以德育心。潘天寿先生曾说:"艺术品,为作者人格之反映"。对艺术生而言,"德"是艺术的底色——没有高尚的品格,就没有动人的作品。同学们要坚守国美前辈们的传承,迈出成为"名生"的第一步:未来无论成为画家、设计师还是艺术研究者,都要先做"正直的人"——用作品传递真善美,用行动践行艺术家的社会责任。
立志:心气要高,目光要远。蔡元培先生创办国立艺术院时,就希望这里能培养"创造时代艺术"的人才。对于新生来说,"立志"即入学之初就定下高目标:不仅要学好专业技能,更要思考"我的艺术能为这个时代做什么"。无论选择哪条路,都要"心气高一点、目光远一点"——不要满足于"画得像""做得好",更要追求"有思想、有价值"。只有立大志,才能在艺术之路上走得稳、走得远。

立功:以行动践理想,以作品证价值。“立功”对艺术生而言,不是战功赫赫,而是“用作品说话,用行动做事”。可能是一次乡村美育支教、一次毕业设计,也可能是未来在全国美展、国际艺术展上,用作品展现国美青年的艺术实力。希望同学们在国美期间,多参与实践、多走进社会,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变成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和行动。
立言:有自己的思考,成独立的风格。"立言"不是让大家著书立说,而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跟风潮流,不轻易照搬他人,最终形成自己的艺术观点和风格。在人工智能时代,"立言"更显得尤为重要。当AI能够生成各种艺术风格的作品时,真正的艺术价值恰恰在于独特的思想与创造性的表达。期望“新国美人”不仅能"画得好、做得棒",更能"想明白、说清楚",成为有思想、有主见的艺术创作者。

金一斌勉励新生:“从今天起,你们就是百年国美的新传人。希望你们能从校史中汲取力量,在‘立德、立志、立功、立言’中成长,让青春与艺术理想同频,与国家发展共振!”
2025级研究生“新生第一课”
文化与文明

金一斌带领同学们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中华文明的深刻阐释,为他们开启了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奥义之门,与他们共同领略中华文化与文明的演进历程、丰富内涵和重大价值,勉励同学们传承文化基因,担当复兴重任。

中华文明悠久博大
以丰富的出土文物为证,展现中华文明延绵传承、不断演进的壮丽画卷。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头像,彰显着古蜀文化的神秘与繁荣;甲骨文的发现,将中国的文明史往前推了一千多年,让世界开始重新认识中国;良渚文化的玉器,见证了当时神权与王权的结合,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巧夺天工的青铜器、绚丽多彩的彩陶,它们不仅是物质的瑰宝,更是文化的结晶,串联起属于中国的文化根脉,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悠久与博大。

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良渚出土玉器
从孔孟代表的儒家学说,到卷帙浩繁的二十五史;从精妙绝伦的唐宋诗词,到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中华文明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辉煌成就。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历经岁月洗礼,依然熠熠生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
中国与中华
“中国” 与 “中华”,这两个饱含深情的词汇,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一词最早源于周武王克商后,“宅兹中国” 的表述,最初它指以 “洛邑” 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后来逐渐代表中原正统。而康熙皇帝在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时,首次对外称 “中国”,至此 “中国” 成为国家意义上的称呼 。

“中华”的概念则与文化紧密相连。先秦时期,华夏主要是周王朝的自称,遵守周朝礼仪、礼制的被视为中华、华夏,反之则被视为 “蛮夷戎狄”。到明朝朱元璋北伐时发表《奉天讨元北伐檄文》,提出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中华”一词的使用更为广泛。章太炎指出,“中华” 是文化之族名,而梁启超于1902年正式提出 “中华民族” 的概念。可见,“中国” 侧重于地域和政治层面,“中华” 更侧重于文化和情感层面。

汉画像石《牛耕图》拓片 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
文化与文明
文化与文明,看似相似,实则有着明显的区别。文化,最早出现于《周易》,但古今概念有所不同。广义的文化涵盖世间万物,狭义的文化则多指制度文化。旧石器时代,人类虽未进入文明阶段,但已有文化。而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使用磨制石器,思维得到极大提升,文化也更加丰富多样,“满天星斗” 般分布在中华大地。

文明,则是与愚昧相对的概念,是国家创造的物质和文化财富的综合。文明的出现有诸多标志,如文字的产生、青铜器和铁器的使用、国家等级制度的形成等。按照西方学者雅斯贝尔斯的 “轴心时代” 理论,中国的孔子、老子、墨子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他们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华文明在这一进程中从未中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华文明的发展有两个关键节点,一是二里头文化,它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和引领者,标志着文明曙光的出现;二是周朝通过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构建了中华文明的人文基调。中华文明还具有融合与悠久两大显著特征,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地区文化,多元一体,源远流长。

金一斌向新生寄语:同学们要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新时代新青年的文化自信;要发挥专业优势,以艺术的力量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鲜明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文化建设和文明发展的维度上贡献国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