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艺术教育改革发展潮流中,学校始终保持开拓创新精神,率先创立具有开拓奠基意义的本科专业,率先开展研究生艺术教育,成为国内最早构建美术领域本硕贯通培养体系的高等学府。学校开设的本科专业在当代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等一级学科发展中发挥了源头活水作用,更持续推动着艺术教育模式的创新突破。21世纪以来,学校拓展学科,重组院系,不断深化改革,持续引领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并于近年获批全国美术学理论与实践复合型博士研究生首批招生单位、首批艺术硕士设置发起单位、国家艺术基金设立首倡单位等。美术学两度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全国唯一)。
以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设成为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研究和教学最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美术学院”的嘱托为指引,学校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立足人民之心出精品。聚焦构建艺术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主动布局、开拓新局。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探索艺术教育“课程-专业-学科-人才”一体化自主评价范式。率先开展艺考大类招生、两段制培养、艺科融合、毕业展综合改革、国美金课评价等教学改革,在艺术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近 10 年,学校累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5 项,是全国艺术类高校中唯一获得一等奖的单位,教育教学改革业绩令同行瞩目,成果为全国艺术教育界提供了标杆范本。
《基于专业链状工作坊的工艺美术创新创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成果以2007年成立中国美术学院陶瓷与工艺美术系为基础,全面启动专业链状工作坊建设和教学改革。以文化创意为引擎,以专业链工作坊建设为核心,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师资混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优势资源集聚为支撑,形成专业能力升级,环环链接的工艺美术创新创意人才的培养模式。使工艺美术人才培养从以“术业专攻型为中心”转向以“博专兼顾型为中心”。
《以乡士为学院——扎根中国大地的艺术教育实践》获2022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年本科层面一等奖。学校以“培养对中国社会具有深度感知力、高度认同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创造性地提出“以乡土为学院”的艺术教育新理念,推进“艺术教育与乡土社会双向塑造”的教学综合性改革,扎根大地浸润新苗,制定围绕时代命题的育人新方案,持续推进“艺术教育与乡土社会双向塑造”的教学综合性改革,锤炼了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国美模式”。催生文化传承、专业教学、思政育人、社会服务、就业创业“五位一体”艺术育人新机制,推动艺术教育成为扎根中国大地、直面时代需求、推动社会创新的有为之学。
《“中国美术学”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实践》获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研究生层面一等奖。学校突破西方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藩篱,探索建立了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中最为系统和深入的学术体系、高水平创作向高质量教学转化的关键机制,以美术语言研究为核心素养的培养体系,走出了一条张扬中国审美价值、传承中华传统技艺、具有世界艺术对话能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代表着这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国经验”和“中国范本”,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为解决围绕艺术院校普遍存在缺乏明确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学校开展为期十余年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的构建与实践。以“冬查夏展、春研秋赛”夯实学校质量文化内核,为艺术院校教学质量保障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2018年,学校率先提出课程建设,以“国美金课”为引领,构建起以铸造一类课程、打造一个展览、推出一项荣誉、形成一个体系为核心的“国美金课”自主建设之路,领先全国艺术教育,在艺术类课程建设领域产生广泛影响。
为落实浙江省教育厅相关要求,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能,不断提升学生的“就业力”,学校以“数智治理”赋能数字化质量保障,实施学分制教育教学综合改革,自主研究国美数智管理系统,赋能艺术教学。以开设主辅修、拓展教育、微专业等不同修读形式、推进国际学分互认、建设教学评估系统等不同形式深化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大幅提升学生就业素养能力。以自主选读促个性化成长,学生多元化学习获得感愈加凸显;以多元拓展促复合型学习,学生多维度能力拓展水平显著提升;以云上作品集促自我成果管理,学生自我创新创作驱动大幅加强,为艺术领域质量保障提供了可看、可感、可分析的数字化管理“标杆案例”。
学校一系列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的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本科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取得了一系列引领国内艺术教育改革导向的标志性成果,在艺术教育界产生广泛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