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紧扣教育部要求,立足艺术类高校定位,以优质课程建设为核心抓手,通过顶层设计强化教育教学优先保障,既夯实传统优势专业根基,又布局契合时代需求的新兴专业,构建起层次清晰、特色鲜明的专业与课程体系;以创新教学模式激活跨界融合与实践育人效能,推动科研、行业资源转化为教学优势,提升人才培养与艺术领域发展的适配度;同时聚焦教师主责与质量提升,优化教师评价与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切实将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转化为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既彰显了艺术类高校的办学特色,也为落实高教强省部署、推动艺术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践支撑。
深耕本科精品课程建设,铸造三级课程培育机制。学校坚持将优质课程建设作为提升本科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抓手,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本为本,不断强化人才培养和本科教学的核心地位。我校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上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建立起“国美金课-省级一流课程-国家级一流课程”三级课程建设体系,建构起“国美金课”与“双万计划”同向同行、互相增益的艺术院校专业与课程建设方案。形成以国美金课孵化一流课程、以一流课程群支撑一流专业的完整链路,持续走深走实艺术类专业自主特色建设。历经多轮铸金炼课,共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0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22门、“国美金课奖”课程46门,面向专业的支撑成效愈加凸显。
持续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建设“国美人文通识”课程体系。中国美术学院本科教学的课程总体结构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选修课(学科内选修课和跨学科选修课)等四个模块,目前开设的各类课程在1000门左右。新修订的《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继续深化课程改革,设置哲学社科、人文历史、语言文化、科艺融合、艺术素养五大通识课程模块,并逐步推出体现学科核心研究和重点研究方向及专业特色的学科选修课模块、实践教学课程模块。全新铸造“国美人文通识”课程体系,建设围绕文学史、音乐史、戏剧史、电影史、建筑史、科技史、文明史、思想史、美术史、设计史的十大课程模块,打破单一学科壁垒,实现艺理互渗融通,为学生提供更具综合性与创新性的学习平台。
强化示范引领,开拓课程思政建设新生态。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文件精神,中国美术学院成立了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充分利用开学(毕业)典礼、专业课程、展览活动、创作实践及成果开展思政教学,以课程思政引导教学和创作导向,持续增强课程思政的教学针对性、育人有效性。学校“色彩——油画写生语言”获批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同时入选国家级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研项目、基层教学组织等累计 60 余项,入选“红船精神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4 门;入选教育部及省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建设项目 15 个,上线新华网课程思政案例课 9 门;出版《塑心炼课——中国美术学院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学校入选为首批浙江省课程思政示范校。持续推进“思政教育、专业教学、文化传承”三位一体的育人方法和教学体系,不断提升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课程质量与育人实效。
创新国际化双师教学模式,打造数字资源融合生态。中国美术学院小学期以 “跨界融合、实验创新”为核心,构建特色鲜明的短期教学体系,在课程建设与推广上多维度发力。以国际化联合授课的组织方式为特色,授课教师由中外二位教师结对成为课程研发小组,针对课程的主题展开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注重感受力的激发与知识构架的建立,关注国内外艺术教育发展的前沿动向,鼓励多样的观察方法。教学组织层面,采用跨学院混班选课模式,鼓励学生跨学科组队协作,打破学科壁垒;课程形态创新上,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打造全新课程形态,同时积极探索新形态教材模式,融合互联网新技术,拓展资源等数字内容,将教材、课堂与教学资源有机融合,实现线上线下联动的全新教学模式;支撑保障方面,大力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发并运用数字化平台以打破系统屏障,通过动态评估机制确保课程紧跟时代步伐;资源与影响力拓展上,推动资源共享让优质课程惠及更多学子,加强社会推广以提升学院课程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