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6日下午,在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即将启幕之际,“栖生绘境——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绘画艺术展”于临安区天目山——这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生态圣地、人文沃土上启幕。
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和中共杭州市临安区委宣传部共同主办,杭州市临安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联合承办。展览是临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果的艺术呈现,也是对全球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召开意义的呼应,通过多元画作向世界传递中华传统生态智慧,为国际友人理解中国式可持续发展搭建桥梁,既唤醒公众自然保护意识,更以艺术之力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临安方案”,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在审美共鸣中传扬。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中共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海峰,中共杭州市临安区委书记杨国正,杭州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沈旭微,浙江省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文促会水彩画院执行院长骆献跃,中共杭州市临安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超,杭州市临安区美术家协会、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专班等领导,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相关领导、师生,临安美协骨干会员代表等参加开幕式。杭州市临安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徐冠玉主持开幕式。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讲话
许江代表浙江省文联、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和中国美术学院祝贺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绘画艺术展的开幕。他指出,地球是人类共同的母亲,其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特质始终是人类敬仰与向往的源泉。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不仅为我们农村的发展转型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生态保护价值观的提升提供了思想的指导,对我们艺术的发展也有很深的启示。许江强调,中国美术有个非常独特的界域,就是“山水草木”。“山水草木”在中国的历史上源远流长,内涵深厚。山水画不仅仅是关于一山一水的风景,也是一种世界观的绘画;它是一种关于世界的绘画,是一种把一生的观看经验集中起来,超越一时一地的观看而形成的整全的世界图景。
许江深情回忆了近两年来多次应临安区宣传部和区文联邀请前往天目山考察。天目山柳杉古树巨树参天,郁郁葱葱,浩浩荡荡。在山腰上,有一株大家熟悉的古柳杉,乾隆南巡时封其为“大树王”,至今气姿撼人,这些年在它枝杆的高处,居然又长出了新枝。“大树王”的周围还有很多大树挺拔生长,一派葱茏。在它不远处是新的“大树王”,树木葳蕤,熠熠生辉,有一种独特的君子之势。“激情山水跬剧场,灿熳草木祭斜阳。”许江用诗句深切表达站在古树下,置身于大自然的山水剧场,与千年的历史进行隔空对话的独特感受。在古树中,我们感受着大自然的力量,也感受到了天地伦理的力量。这种大自然的力量,伦理的力量,附形于大树的葱茏之中。许江强调,我们艺术家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参天大树,把自然这种伦理力量展现出来,表达出来,传递给大家。他借用明代画家王履所言:“画虽状物,主乎意”,他阐释画能描绘形状,但本源是“意”,“意”就是亘古不变的理性和大自然伟大的伦理力量,这正是我们要去感受的,这是艺术的使命,也是艺术的责任。期望我们继续努力,用更好的作品,向人民汇报,向时代汇报。

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海峰宣布展览开幕

杭州市临安区委书记杨国正致辞
杨国正对各位领导、艺术家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对支持临安生态文化事业的各界人士表示感谢。他介绍了临安“万物并秀、灵境天成”的生态与文化特色,特别是森林覆盖率高达82%,拥有天目山、清凉峰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浙西绿肺”和“生物基因库”。他强调,临安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生态保护、文旅融合与创新发展,成功打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家园。杨国正指出,本次“栖生绘境”展览是对临安生态实践的礼赞,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一次全球展示。临安将以此为契机,搭建生态与艺术对话的平台,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传统“物我交融”的生态哲学。未来,希望参展艺术家和来宾深入临安创作和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杭州市临安区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徐冠玉主持开幕式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郭健濂致辞
郭健濂作为本次展览的策展人,阐述和介绍了展览的策划理念与主题内涵。他表示,天目山之所以形成如此美丽的生物多样性图景,孕育出一个活的生态博物馆,充分体现出中华文明始终持有的生态智慧。临安作为中国生态发展的样本完美诠释与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这一理念不仅是中国的选择,更是全球可持续未来的共同答案。郭健濂提到,展览以“栖生绘境”为题,既是一场诗意的邀请,也是一回深沉的生态哲思。“栖生”作为态度,“绘境”作为行动,让艺术与自然的重塑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传统与当代、理念与行动的一座桥梁。生物圈的保护并非远方的理想,而是笔下的色彩、心中的尺度,是临安青山绿水间生生不息的实践。本次展览立足栖居的三重维度:生态栖居、文化栖居和产业栖居,把展览分为三大板块内容:灵境天成·万物共生、生态交织·绿意长存、匠心守护·和合永续。展览以山水之境、人文之境和未来之境,深度回应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球议题。
郭健濂引用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提出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审美理想,认为“四可”与当代生态美学强调的“栖居”意识形成跨时空呼应,体现出艺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塑造作用。人类与自然共生共息的古老智慧,早已融入山峦的脉络、溪流的律动与森林的呼吸,这也给艺术家提供了无限的资源和灵感。期望我们在艺术与自然、艺术与生物科学,临安与美院之间能够创生出一种新的艺术生态“天目山模式”,让艺术家与天目山这片生态自然互为塑造,互为生发。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教授、浙江省水彩画家协会主席周崇涨发言
周崇涨代表本次展览艺术家发言。他希望广大艺术创作者们能以绘画语言为自然画像,让观众在艺术与生态的交融中感受生命共同体的博大与深邃。这样的创作就不仅是对生态之美的礼赞,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生动诠释。期待通过本次展览,能够激发更多人关注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让艺术成为沟通自然与人心的重要桥梁。愿这一抹抹生机盎然的色彩,能够唤起大家对生态文明的认同与守护,共同描绘万物共生的美好未来。天目山就是周崇涨心中的“圣维克多山”,它是一个从春夏到秋冬,从外部到内里,从宏观到微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周艳向临安文旅商集团公司授牌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教学实践基地”授牌仪式。该基地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美术学院与杭州市临安区的战略合作迈入崭新阶段。双方将依托天目山生态与文化资源,共同打造“生态艺术创作”与“自然美育实践”双高地,基地将系统开展写生创作、课题研究与成果转化,每年吸引大批师生驻留创作,真正实现“艺术赋能生态,文化反哺自然”。
走进“栖生绘境: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绘画艺术展”,在笔墨流转间感受天目山的生态之美、临安的人文之韵,聆听自然与画笔的和鸣,感受天目山生命共同体的蓬勃力量。
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
展览现场














部分展览作品
第一板块:灵境天成·万物共生

大树参天系列,许江,纸面油画,73cm×50cm,2025

兰花,司徒立,布面油画,120cmx80cm,2023

二十四节气之清明,曹晓阳,纸本木炭,102cm×152cm

东方梅园,骆献跃,水彩,101cm×66cm×3幅

绿色生物多样家园,赵军 俞铭铖 汪佑军 沙缪琪 杨勇 戴圣阳,油画,250cm×100cm×4幅

天目山-翠竹,陈海燕,布面油画,185cm×185cm

万壑松风图,林海钟,中国画,220cm×198cm

远眺,邬大勇,布面油画,80cm×200cm
第二板块:生态交织·绿意长存

夕照,陈坚,纸上作品,103cm×148cm

西天目,周崇涨,水彩,360cm×150cm

天目垂帘之一,郭健濂,布面油画,92cm×73cm

柳杉之一,陈流,纸本水彩,105cm×150cm

廊桥遗韵菇乡新貌,夏克梁、任舒怀、陆盈睿,手绘(马克笔)50cm × 160cm

踏春图,袁柳军,中国画,200cm×240cm

天目山-处暑,谷仁明,布面油画, 80cm×100cm
第三板块:匠心守护·和合永续

地信创城·数智赋能,郑建辉,版画,124cm×170cm

地球卫士奖——“千万工程”,叶露盈,数位绘画,80cm×240cm

珍禽图,罗剑华,中国画,228cm×192cm

秘境共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王靖嘉,中国画,240cm×180cm

绿色家园——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章晓明、毛宗种,布面油画200cm×600cm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中共杭州市临安区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
杭州市临安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
学术主持
许江
总策划
骆献跃
联合策展
郭健濂、徐冠玉
展览支持
邬大勇、周艳、王超
展览时间
2025年9月16日—10月8日
展览地点
杭州市临安区天目未来谷生态研学馆二楼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