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省版画家协会承办的“后印刷——第四届CAA版画三年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开幕式现场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杨守卫,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中国美术学院原党委书记毛雪非,英国国家美术馆原馆长、浙江省西湖友谊奖获得者、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尼古拉斯·彭尼爵士(Sir Nicholas Penny),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渠敬东,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方力钧,云南艺术学院原院长郭浩,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寇疆晖,本次展览策划、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孔国桥出席开幕式并为“后印刷——第四届CAA版画三年展”剪彩。许江、余旭红、渠敬东、参展艺术家代表扎达克·本·大卫(Zadok Ben-David)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孔国桥介绍展览情况。

剪彩仪式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孙旭东,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傅巧玲,大英博物馆版画与素描部主任雨果·查普曼(Hugo Chapman),大英博物馆版画与素描部研究员伊莎贝拉·洛迪—费(Isabella Lodi–Fé),浙江省美协副主席骆献跃,浙江省美协副主席兼秘书长王敏杰,浙江展览馆馆长汪健,国家版本馆杭州馆副馆长张璞,宁波美术馆副馆长魏惠东,美国阿尔弗莱德大学终身教授陈小文,中国美术学院老领导和老艺术家代表白仁海、傅肃琴、韩黎坤、朱维明、李以泰、施慧、杨劲松、杨奇瑞、辜居一、周崇涨,以及来自国内外高校代表和艺术家代表,中国美术学院师生代表等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邬大勇主持。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讲话
许江指出,十年前的第九届“IMPACT国际版画会议”曾以“后印刷”为题,以中国的姿态对世界发声;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次回到这一主题,不仅是一次学术的延续,更是一次文化的回望与再出发。自鲁迅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以来,版画始终与启蒙和批判精神相连,而非单纯的技艺。它是一种思想的镌刻,是文化在物质与精神之间的串烧与锤炼。它以刀代笔,以版为言,曾在民族的痛处留下深刻的印痕,在时代的暗默中发出尖锐的鸣响。今天当我们处于数字化锐变的时代,版艺正面临新的挑战与契机。
许江重点阐述了“版魅”这一概念的深层含义。结合其在德国汉堡美院的求学经历,他指出,“版魅”的本质在于版媒中介的间性的处理和力量——即那种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刀、木、铜、石等物性磨砺所产生的、超越创作者完全控制的独特表现力与间性精神。这种力量存在于木版的金石趣味、石版的斑驳水痕、铜版的腐蚀意趣以及数码技术的密致纵横之中。他认为,版画不仅是刻与印,更是一种对生命力量的反复遇见与抽译,是对岁月烟尘的淬炼,是风雨江山外,万不得已者在的诗心。本届展览通过“传统溯源”“思维转向”“媒介重构”等多条线索,展现了版画在世代流变中,如何凭借某种间性的处理与智慧,重燃人性感知的温度和超越性的天问火花。
他呼吁大家以此为契机,继续在版画这条古老而年轻的路上探索新的“版魅”,守望朴厚华滋的品位,激活特立独行的精神通道,让版画的创造火花赓续不断。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讲话
余旭红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印刷术并以之作为传媒形式的国家。版画是东方绘画美学的重要创作形式,承载着东方艺术独有的审美和智慧。本届展览以“后印刷”为主题,既是对悠久版画传统的致敬,也是对数字时代艺术未来的深度叩问。
他谈到,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在此扎根,到五、六十年代张漾兮、张怀江、赵延年、赵宗藻等先辈的共同努力,国美版画形成了“社会更新”与“民族精神”并重的学术脉络,构建起了图像与绘画、本体与观念、技术与艺术、艺术与人生交汇的创作传统,塑造了中国美院版画之路的基本品格和发展方向,树立了新中国时期版画艺术的一代高峰。
他强调,在数字技术深刻重塑艺术表达范式的今天,版画的媒介与边界面临全新挑战。然而,无论技术如何演进,“版画的本质从未被技术定义”。本次展览汇聚了从洛兰、透纳的经典铜版画,到传统水印精品,再到融合数码与算法的实验作品,全面展现了版画随时代演进的动态生命力。他认为,本次展览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面向未来的积极行动。他期待版画艺术在“后印刷”时代继续传承精神,持守内核,开拓表达的新境界。

参展艺术家代表扎达克·本·大卫致辞
扎达克·本·大卫向学校领导、策展团队及志愿者表达了诚挚谢意。他着重分享了其装置作品《黑田》的创作理念。该作品以花朵为核心意象,但其本质是关于人性的隐喻,象征着人类的态度与行为。艺术家从全球收集了900种花卉,通过绘画转换,并采用照相蚀刻技术在铜版上创作,最终为每朵花赋予黑白与彩色两面。该作品此次被特别布置为圆形装置,引导观者从象征悲伤、战争与黑暗的黑色一面开始,逐步环绕,最终抵达充满希望与快乐的彩色一面。这一观看过程,艺术性地呈现了从绝望到希望的转变,寄托了艺术家对人性光明面的信念。他表示,本次展览使其在多年后重归版画领域,参展艺术家们丰富的媒介探索与高艺术水准令人惊喜。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特聘教授渠敬东致辞
渠敬东特别谈到展览中的洛兰与透纳版画。多年前观看透纳展的经历令他震撼:“艺术不只属于艺术家,它属于所有活着并向往未来的人。”透纳画作中光明与阴影的交织、生命与文明的沉思,深深打动了他。此后,他坚持在世界各地搜集透纳的版画。他认为,透纳是如莎士比亚般对西方文明进行系统思考的伟人。透纳通过版画、水彩与油画等多种形式,提升了风景画的艺术地位,恰如中国山水画所达到的文化高度。最后,他感谢中国美术学院为爱好者提供开放平台,让他的收藏与研究能在此绽放,让艺术成为向所有人敞开的世界。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本次展览策划孔国桥介绍展览情况
孔国桥向学校及师生的支持与付出表示感谢。他回顾了“后印刷——CAA国际版画三年展“的历史脉络。2010年,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在梳理专业历史时,由许江院长确定的“后印刷”概念,其核心为“历史性的更新”,既指向传统印刷的阶段性总结,也强调对未来的启发。2015年,依托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第九届“IMPACT国际版画会议”(首次落户亚洲)的影响力,学院发起“后印刷——CAA国际版画三年展”,旨在构建国际性版画研究与展示的常设平台,至今已持续十年。“后印刷”的深层意义不仅是呼应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海德格尔“世界图像时代”,揭示技术变革对生活、艺术及存在的时代性挑战与历史转折。更是通过跨越物质边界的实践,回应“复制与原创”“虚拟与真实”等命题,最终指向“生活即目的”。版画工作者通过有关版画的思考和实践,使之成为了个体自我实现和自我圆满的一种方式,进而成就一个家庭、一个学校、及至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圆满。

本次展览聚焦“后印刷”语境,探讨在AI技术驱动下,“印刷”作为媒介逻辑、历史痕迹与认知结构的当下表达。依循“传统溯源”“思维转向”“媒介重构”和“在地再造”的逻辑线索,由“古典与浪漫——现代主义的先声”“版画作为一种史观”“多维·介变”和“此在的印刷”四个板块构成,汇集克劳德·洛兰(Claude Lorrain)、威廉·透纳(J. M. W. Turner)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施慧、方力钧、周吉荣、杨锋等91位中外艺术家的平面版画、3D打印、影像和装置作品。
这些作品以历史为维度,或侧重于形式,或致力于观念,不断超越传统版画的既有态势,进而从“印刷”这一版画的本源之处出发,在当下“后印刷”的社会和思想环境之中,将版画的实践视作为一种跨越物质边界、重构图像政治与人类知觉方式的生成逻辑。面对“复制与原创”“虚拟与真实”“技术与存在”等问题,展览试图呈现“印刷”这一技术媒介的传统、当下及其未来的可能形态,思考版画作为艺术和生活的一种方式,其既有与应有的位置。展品时间跨度大、代表性强,集中呈现了全球版画艺术的丰富样本,旨在构建当代版画生态的整体图景,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深化版画艺术的当代创作与研究。

开幕式合影
展览同期举办“第四届CAA版画三年展研讨会”,来自各界的专家学者从技术性、社会性、哲学性等方面就版画的创作实践及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展览将持续至12月16日。
展厅现场
















组织架构
后印刷——第四届CAA版画三年展
Print in the Post-Print — The 4th CAAPrintmaking Triennial
展览主办 Organizers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Zhejiang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中国美术学院
China Academy of Art
展览承办 Co-organizers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Art Museum of China Academy of Art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
School of Painting, China Academy of Art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
Zhejiang Artists' Association
浙江省版画家协会
Zhejiang Printmakers' Association
展览协办 Collaborating Institutions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Arthur M. Sackler Museum of Art and Archaeology at Peking University
哥伦比亚大学勒罗伊·尼曼版画中心(美国)
The LeRoy Neiman Center for Print Studies, Columbia University (US)
环球限量艺术版画(美国)
Universal Limited Art Editions (US)
石路版画工作室(爱尔兰)
Stoney Road Press (Ireland)
GG版画工作室(瑞典)
GG Print Studio (Sweden)
凯特·麦加里画廊(英国)
Kate MacGarry Gallery (UK)
久保田真帆画廊(日本)
MAHO KUBOTA Gallery (Japan)
支持单位 Support Organization
中华人民共和国钱江海关
Qianjiang Customs,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赛尔富照明
Sailuf Electronics Co. Ltd.
学术主持 Academic Chairs
许 江 Xu Jiang
余旭红 Yu Xuhong
展览策划 Exhibition Planning
孔国桥 Kong Guoqiao
策展人 Curators
于 洪 Yu Hong
李 昶 Lisa Chang Lee
韩 沁 Han Qin
渠敬东 Qu Jingdong
吴兴明 Wu Xingming
展览统筹 Exhibition Coordination
邬大勇 Wu Dayong
夏商周 Xia Shangzhou
策展执行 Curatorial Execution
王丹南 Wang Dannan、沈 蓓 Shen Bei
鲁利锋 Lu Lifeng、鲁 巍 Lu Wei
蔡可成 Cai Kecheng
展览工作组 Exhibition Team
何佳敏 He Jiamin、朱吉明 Zhu Jiming、潘 洋 Pan Yang、郜 觉 Gao Jue、耿 浩 Geng Hao、朱玫瑜 Zhu Meiyu、叶艾佳 Ye Aijia、任 和 Ren He、袁至琪 Yuan Zhiqi、叶 丛 Ye Cong、陈若燃 Chen Ruoran、王继鹏 Wang Jipeng、高 哲 Gao Zhe、王 馨 Wang Xin、王龙辉 Wang Longhui、姜子千 Jiang Ziqian、王剑红 Wang Jianhong、窦亚杰 Dou Yajie、朱 羚 Zhu Ling、王 洋 Wang Yang、陈卫青 Chen Weiqing、赵 怡 Zhao Yi、薛佳音 Xue Jiayin、张耀玮 Zhang Yaowei、李 昂 Li Ang、赵一璇 Zhao Yixuan
宣传工作组 Media Team
中国美术学院融媒体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