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跨媒体艺术学院2025年毕业典礼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报告厅举行,119名本硕博毕业生圆满完成学业,升起征帆、启动梦想。
中国美术学院资深教授、跨媒体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管怀宾,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徐元,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闵罕,副院长、实验艺术系主任高世强,媒介展演系主任牟森,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所长卢杰,网络社会研究所所长黄孙权,跨媒体艺术学院全体教师、2025届全体毕业生及家长代表出席毕业典礼。典礼由跨媒体艺术学院学生会主席、2022级本科生宋天悦主持。

◎ 跨媒体艺术学院院长李凯生教授致辞(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徐元代读)
众妙启闭之中的新天地
——致跨媒体艺术学院2025届毕业生的寄语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2025届毕业生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齐聚于此,共同见证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又一届学子的荣耀时刻。首先,请允许我代表跨媒体艺术学院以最激动与最欣慰的心情,向全体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们,致以最热烈的祝贺!祝贺你们!你们以卓越的才华、不懈的探索和丰硕的创作成果,圆满完成了学业,为这段在象山脚下的求艺生涯画上了精彩而厚重的句号。这份沉甸甸的毕业证书,不仅是对你们个人才华与努力的肯定,更是你们对学院悉心栽培、对老师们谆谆教诲、对家人无私支持的最好回报。在这个特殊的纪念时刻,我为你们感到由衷的骄傲!
此刻,荣耀不仅属于你们,也属于所有为你们的成长倾注心血的引路人。我要向学院全体教学、行政和实验室的教师、工作人员团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深切的感谢!是你们以深厚的学养、前瞻的视野、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构筑了跨媒体艺术这一充满活力与可能性的学术共同体。从理论思辨到艺术实践,从创作构思到制作落地,从日常管理到实验室的精密保障,正是你们在幕后的辛勤耕耘与集体智慧,为同学们的每一次灵光乍现、每一次艺术构想、每一次观念突破,提供了最坚实的支撑和最温暖的港湾。你们是学院前行的基石,是同学们艺术征途上不可或缺的灯塔。
回望刚刚落幕的2025届跨媒体毕业展《众妙之门》,它无疑是我们学院艺术教育理念与你们青春创造力的璀璨结晶。展览以宏阔的视野、深邃的思考、多元的媒介和极具冲击力的表达,生动诠释了“众妙之门”的玄机——那扇连接已知与未知、现实与虚拟、个体与寰宇、技术与心智的“艺术之门”。你们用作品叩响了这扇历史之门,展现了跨媒体艺术在当代艺术与科技双重语境下的澎湃活力与无限潜能。展览的巨大反响与成功,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与深度思考,这不仅是对你们毕业创作的最高褒奖,更是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探索精神与创新实力的有力彰显。我必须为你们喝彩!
亲爱的毕业生们,当你们手持证书,即将跨出跨媒体学院这扇“众妙之门”,走向更广阔的社会天地时,作为院长,我心中充满祝福,也怀着一份沉甸甸的期许与提醒。
你们是新一代的艺术历史的弄潮儿,承载着跨媒体艺术学院赋予你们的独特基因——跨界融合、实验创新、批判思考、技术敏感。而恰如我们学院本身所代表的中国当代艺术教育体系,在当下这个技术迭代以指数级加速、社会形态深刻激变的时代,你们必然将进一步接受来自现实的、全方位的检验。人工智能的浪潮奔涌,虚拟与现实边界消融,媒介形态日新月异,社会空间的复杂交织……技术与艺术、与日常生活的交融从未如此紧密,也从未如此深刻地挑战着我们固有的认知框架与艺术常识。
这意味着,未来的道路不会总是坦途。你们将不可避免地遭遇观念的碰撞、价值的追问、市场的考验、技术的迷思,乃至生存的压力。艺术的光环之下,是现实的砥砺与生活的重量。请你们务必做好准备,迎接这必然的冲击。
作为新一代国美的学子,如何应对如此复杂的技术文化局面和生活世界的变革?
请回望国美共同的精神谱系:从林风眠先生融合东西的宏愿与拓荒精神,到潘天寿先生“拉开距离”的卓识与文化自信;从许江院长在全球化浪潮中坚守“文化根性”、提出“视觉东方学”并身体力行推动“大学望境”营造所展现的思想深度与文化担当;到高世明院长作为跨媒体艺术学院创院者之一,以“无界之界”的理念,奠定学院融合、实验、批判的基因,并持续推动艺术与科技、社会深度对话的先锋实践。国美历代先辈们在民族激荡、社会变革、技术更迭中用艺术发出的时代的最强音,以及他们在艺术史长河中披荆斩棘、最终巍然崛起的历程,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真正的艺术生命力,源于对时代的深切感知与介入,源于在激流中保持思想的独立、精神的定力与批判的锋芒,源于将个人创造融入更宏大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进程,源于在技术洪流中永不迷失对艺术本体、对人类精神世界追问的本质初心。要像国美的先辈们一样,敢于在历史的浪潮中搏击,敢于在常识的挑战前坚守思考的深度与实验的锐气,敢于用你们掌握的跨媒体的“众妙之器”,去叩开关乎人类精神与未来命运的深刻的“天道之门”!
亲爱的同学们,跨出校门,你们将开启人生新的工作学习阶段。前方的世界,既是挑战的熔炉,更是宏图的画卷。愿你们:以“众妙”之心,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与开放;以“跨界”之能,勇于探索未知的疆域;以“坚毅”之志,在技术与艺术的激荡中守护人文精神的内核;以“开拓”之勇,在社会检验的浪潮中,劈波斩浪,成就属于你们这一代人的艺术高峰!
请记住,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永远是你们的精神家园和坚强后盾。无论你们走向何方,从事何种事业,都希望你们能将“行健、居敬、会通、履远”的校训精神融入血脉,用你们的智慧、勇气和创造力,在新的天地里大展宏图!
祝愿2025届全体毕业生前程似锦,鹏程万里!愿艺术的火焰永远在你们心中燃烧!
谢谢大家!
李凯生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
2025年6月25日
徐元老师寄语毕业生:同学们几年前从千家万户奔向国美,今天将从国美奔赴千行百业。前方必定不会一路坦途、一帆风顺,愿同学们摆脱焦虑,向内生长,坚定且勇敢,坦荡又洒脱,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破茧成蝶、妙笔生花!






◎ 跨媒体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寄语毕业生
跨媒体艺术学院学术委员会成员管怀宾、高世强、闵罕、牟森、卢杰、黄孙权寄语毕业生,望同学们以先锋之姿深耕虚实交织的时代,用艺术重构技术伦理与社会感知,永葆“破界创新”的锐气,以批判思维介入科技洪流,在数字原野中坚守人文温度。


◎ 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徐元老师宣读省级优秀毕业生、校级优秀毕业生、毕业创作暨林风眠创作奖、毕业创作(设计)辅导奖、崇丽艺术奖、优秀学位论文名单

◎ 跨媒体艺术学院副院长兼党委副书记闵罕副教授宣读《中国美术学院关于授予2025届毕业生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的决定》


◎ 徐元老师为2025届浙江省优秀毕业生颁发证书,获奖者为胡亦杨、林佳钰、陈熠诺、钱可奕、李育婵、尉浩

◎ 徐元老师为2025届中国美术学院优秀毕业生颁发证书,获奖者为胡亦杨、林佳钰、陈熠诺、钱可奕、李育婵、尉浩、梅淑琦、林萌萌、叶乐天、孙叶凡、陈子健、赵莲涟、吕艺杰、钱依琳

◎ 高世强老师为毕业创作金奖颁奖,吕艺杰(左三)作品《喇嘛寺》(四屏影像),汪洋(左一)、梅淑琦(左二)作品《盖伊·福克斯之夜》(三联微缩模型+影像)

◎ 高世强老师为毕业创作银奖获得者王芃、谢瑞持、张佳乐、梅锉、陈子健、李育婵颁奖

◎ 高世强老师为毕业创作铜奖获得者胡亦杨、尉浩、黄天华、王异同、林红柳、陈熠诺、孙叶凡、赵莲涟、何钦雨颁奖

◎ 高世强老师为“崇丽优秀作品奖”获得者刘贝宁颁奖

◎ 高世强老师为毕业创作(设计)辅导奖获得者蔡宇潇颁奖

◎ 高世强老师为优秀学位论文奖获得者刘贝宁、何钦雨颁奖


◎ 本科生代表胡亦杨同学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站在这里,我怀着无比激动与感慨的心情,和大家分享我的本科毕业感言。三年在学院的时光似流水般流逝,回望过去,每一个瞬间都如同一幅渐渐成型的艺术作品,经过不断的打磨与调整,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我们。
作为一名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学生,我们的学习并非局限于单一的学科领域。从艺术创作到技术应用,不断跨越不同的技术媒介,挑战自我。三年的学习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艺术与科技是相互交融、相互依赖的。我们的创作将时刻紧跟着技术迭代、技术更新,不断的在新的时代、新的技术下勇于表达自我。
我记得刚进入学院时,面对新奇又复杂的艺术创作,我有过不少的迷茫和困惑。看着身边的同学们都对当代艺术有所了解,并且知道如何自我表达,让我深感焦虑。但随着创作的深入,我渐渐意识到,正是这种“看似不完美”的过程,才让我逐步理解艺术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个完成品,而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变化的过程。从一开始的完成作业,完成短期目标,到参加、统筹展览,再到认真的完成这次的毕业创作,我逐渐从一个对艺术语言感到生疏的学生,成长为能够主动提出问题、思考形式与内容关系的创作者。毕业创作不仅是对这几年学习的总结,更是一种新的起点,它让我更坚定了继续探索艺术的决心,也让我明白,真正重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提出问题的勇气和持续走下去的动力。
在跨媒体艺术学院的学习,让我不仅仅是在创作,更是在思考、在突破。它让我意识到,艺术可以存在多种媒介中。
我要特别感谢老师们,你们的教导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方式的塑造。在你们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更精准地表达自己,更认真的完成每一个项目与作品。也感谢我的同学们,大家互相陪伴、互相帮助了三年,期间的辛酸与快乐,将永远记在我们的心中。
如今,站在毕业的门槛上,我们不仅仅是一名艺术创作者,更是一个探索者、开拓者。我相信,未来无论我身处何方,在跨媒养成的的思维和精神都会一直伴随着我,成为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希望我们不论走得多远,心中都能留一份属于学院的记忆,时刻激励自己,勇敢前行。

◎ 研究生代表何钦雨同学发言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2025届硕士毕业生何钦雨。非常荣幸作为研究生毕业生代表在这里发言。
说实话,虽然常常被老师们说我是“好学生”,但像今天这样的场合、作为毕业生代表发言,在我的人生中也是第一次。硕士三年,尤其是25岁之后的后半程,在我身上的实感,几乎是开启了加速键。它伴随着生活的变动、项目的更迭,迫使自己不断去拓宽眼界、提升专业、调整心态。可以说,在这段求学经历里,我是从一片混沌中一步步摸索到较为明晰的道路。每一年都在对我所在的学科、我需面对的行业、以及我所选择的职业道路都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与认识。我想,这显然也归功于这里有知的教育。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过去三年里,展研与我之间互相感染、彼此建构的状态,大约可以用“感而后觉,觉而后知”来概括。高世名老师早年为展研提出的十六字箴言——“历史脉络、 问题意识、发言位置、情义感知”——实实在在地帮助我打开了观察、思考、判断与表达的四个维度。而我也在一个个具体的读书、课堂、项目、考察之中慢慢感受到这些抽象的概念与经验一步步落到体内,逐渐成为自己理解艺术与社会的内在坐标系。回想起三年前刚刚入学时,由于在理论方面相当薄弱并为此焦虑和怀疑的我,此时此刻,我相信是真正从我所吸收到的理论与实践中带出了自己的生命经验以及真诚的关切,也在不断地去建构和修正自己的历史观、价值观和批判意识。
相信理论与实践的关联,相信创造、学术、感知与行为的关系。三年的策展教育,以及我们每天都在面对的跨媒体艺术,一点一滴地激发着我们跨越学科与艺术边界去思考和想象。面对今天新的世界危机、意识形态对立、生命体验、社会生活、媒介方式、视觉表达方式——这些我们所面对的“活生生的生活”——如果对我们的未来还有所展望的话,真心希望我们都珍惜每一次“灵光一现”,每一个“艺术时刻”,在最扎实的专业创作中,去做最职业的事情。
最后,请让我再一次对教导我们、关心我们、爱护我们的老师们说一声感谢!谢谢每位老师在不知不觉中感染并塑造着我们的艺术观与世界观,身体力行地帮助我们提升专业能力。也感谢各位同窗的陪伴,相互支持、相互托底,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收获珍贵的情谊。
衷心祝愿大家毕业快乐,前程似锦!
何钦雨
ICAST2025届硕士生
2025.06.25


◎ 管怀宾老师颁发博士学位证书

◎ 卢杰老师颁发博士学位证书

◎ 管怀宾、闵罕老师颁发学位证书

◎ 高世强老师颁发学位证书

◎ 闵罕老师颁发学位证书

◎ 牟森老师颁发学位证书

◎ 吴美纯老师颁发学位证书

◎ 卢杰老师颁发学位证书

◎ 实验艺术系孙晓宇、朱玺、高芙雁老师颁发学位证书

◎ 开放媒体系蔡宇潇老师颁发学位证书

◎ 媒介展演系马原驰、信阁老师颁发学位证书

◎ 自由艺术工作室吴珏辉老师颁发学位证书


◎ 跨媒体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徐元老师为校友联络人颁发聘书和校友礼




◎ 2025年跨媒体艺术学院校友礼(毕业画册、徽章、随身包)


◎ 2025年跨媒体艺术学院全体毕业生及教师合影
你们走到哪里,国美之路就延伸到哪里;
无论你们走多远,国美永远是你们的“人文山水、精神家园”。
祝愿跨媒体艺术学院2025届毕业生,艺术精进、幸福快乐!

博士毕业生
ZUO TIANDONGDING 张佳乐 刘贝宁 李丁 姚丹 卢睿洋
硕士毕业生
陈鹏 王丹 林扬 马之淼 王芳艺 汪英哲 赵莲涟 徐雁熙 吕艺杰 黄佳怡 郑悦 潘祎靓 ZHANG CHU CHU 赵小锋 刘哲立 沈文晶 陈子健 林红柳 欧阳可心 陈思帆 吴泓华 殷越 钱依琳 诸诗荟 徐旻乐 李育婵 沙一飞 黄不晚 尉浩 张逸雪 何钦雨 林子慧 勾岑蔚 梅锉 寿焱杰 刘承臻 鲍爽雯 蔡泽锐 张钰彬 王思云 马雅
本科毕业生
梁景荃 孙叶凡 包平婕 黄潇扬 许雨宸 叶乐天 何琰 张露戈 林萌萌 谢瑞持 盛琳芯 张鑫宇 梁家伟 陈思怡 黄钰涵 赵航晨 周雷 牛艺源 阳邵华 陈熠诺 王若涵 李思玥 薛紫薇 马博雯 王嘉贤 胡亦杨 常华屹 钱可奕 王芃 郑昕晏 景琬骐 温小舟 李彦瑾 胡如宇 余知励 张芝彦 丁明阳 王雨琪 张驰 汪洋 罗妍 邢鉴文 袁菁檑 林佳钰 刘依畅 宋佳慧 林兆琦 梅淑琦 张寒露 龙定杰 翟欣欣 孙怡然 周敏婕 敖微 杨奕雯 王异同 赖靖怡 白妍钰 吴雨桐 敦祥云 陈学文 吴淑 黄佳钰 邱静如 刘怡彤 周诗雨 曾筱悦 黄韵霏 黄天华 鲍春晓 裘雨涵 黄意迪

跨媒体艺术学院2025届毕业典礼
总指导:徐元、李凯生、闵罕、高世强
统筹:杜润凡、金涛
主持人:宋天悦
视觉:陈梓渊
拍摄:杜杨、杨书妤、卢毅夫、唐欣、阚梓菡、林可欣
礼仪/模特:魏菡萏、费凡、金栩帆、陈思如
志愿者:叶锦程、李玉鑫、周小原、陈煜凯
鸣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