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指导着文艺批评、文化研究和艺术创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建设的理论基础。近日,由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分会、浙江大学哲学学院、中国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协办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关键词研究的学术规范与范式更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马克思主义美学分会年会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召开。
大会力求通过关键词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建设,回应新时代美学发展的理论与现实需要。参会学者线上线下发言共128人,收到参会回执与论文180余篇。与会学者针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关键词在当代的阐释、应用,现代悲剧美学与新时代中国电影的美学风格,人民文艺与审美传播等问题展开研讨。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在南山校区北苑报告厅举行。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国际哲学人文理事会秘书长熊秉真、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会长金永兵等嘉宾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分会会长王杰主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讲话
金一斌以“回应时代之问 探索美学新篇”为题,开启马克思主义美学分会年会的序幕。
金一斌指出,马克思主义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为艺术哲学、文艺批评与文化研究,提供着坚实的理论支撑与方法论指导。当前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展现出文本溯源与语义流变的并举之势,致力于研究范式的体系化建构,也体现出跨学科融合、科技赋能与日益增强的国际对话能力等特点。面向未来,金一斌提出四大趋势:从“概念考辨”走向“观念史”书写;从静态文本分析走向活态的文化批判;从本土阐释迈向全球视野;尤为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既为美的创造、传播与接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工具,也深刻挑战着关于“审美主体”“艺术创作”和“美学体验”的传统理解。
金一斌表示,中国美术学院自建校以来,始终将马克思主义美学视为艺术教育与学术研究的核心课题。学院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系统性路径:在理论层面,注重基础研究与体系化建构;在实践层面,则强调“艺理兼通”与“知行合一”,推动“工艺复活”与“非遗活化”,并落脚于“美学赋能”与“服务社会”。期待通过深入的研讨,真正实现“回应时代之问,探索美学新篇”的学术宏愿。

国际哲学人文理事会秘书长熊秉真致辞
熊秉真代表国际哲学人文理事会向参会学者致意,她阐释了国际哲学人文理事会的由来,以及它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分会的共同追求。在去年9月中国科学院大学主办的“纪念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成立75周年”国际学术会议上,国际哲学人文理事会决定支持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分会举办2025年年会。熊秉真认为,年会主题中的“学术规范与范式更新”与库恩提出的“科学革命”相互呼应,对于在当下重新讨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以及二者关系有所助益。最后,她对本届大会的圆满成功表示期许,并预祝会议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

中华美学学会会长高建平教授致辞
高建平代表中华美学学会祝贺会议顺利召开。他回顾了中华美学学会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分会的历史,感谢及马克思主义美学分会多年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推动,回顾了分会历次举办的国际美学论坛与学术研讨会。中华美学学会作为国际美学学会大家庭的一员,积极参加国内外美学研究交流合作,团结全世界的美学专家学者。高建平建议,美学会议与国内艺术院校紧密合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

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会长金永兵致辞
金永兵以“五个一”概括了近十年来马克思主义美学分会的卓越贡献,即一系列著作、一本杂志、一系列项目、一系列论坛和一个崭新的学术增长点。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下社会具体实践中理应回应的重要问题是——美学的职责是什么?美学的能力范围在哪里?他期望,国内年轻学人积极关注新科技美学的发展动向,深度参与到当代中国文化构建活动之中。

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分会会长王杰主持开幕式

与会嘉宾合影

开幕式后,中山大学教授金永兵、美国杜克大学教授刘康、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方喜、山东大学美学研究中心教授范玉刚、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杰、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单小曦、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韩振江、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戴兆国做主旨发言。
金永兵强调,马克思主义美学关键词研究,要注意避免概念的抽象化,要避免马克思主义美学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唯心主义化,要注重马克思主义概念与历史的相互生成性。刘康回顾了19—20世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典文本。刘方喜指出“意识形态阶层”与“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文化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一体两面。范玉刚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蕴含的中华美学精神。王杰认为,通过审美交流,人们能够在多元文化与技术变革的交织中找到情感共鸣与价值共识。单小曦表示,“媒介生产”概念深植于马克思主义传统,直面当代文艺实践的核心问题。韩振江追溯了“神圣人”及其悖论的历史来源。戴兆国指出了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的三个命题,即人的问题、实践的问题、历史的问题。

当日下午,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教授托尼·本尼特(Tony Bennett)、圣彼得堡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亚历山大·彼得洛夫(Alexander V. Petrov)、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副院长宣学君、中国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翟志强、云南大学教授向丽、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李龙、浙江大学休闲学与艺术哲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玮等做主旨发言。
托尼·本尼特(Tony Bennett)批判性地追溯和审视雷蒙德·威廉斯提出的“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概念的起源、理论旅行及其在当代文化政治中的复杂应用。亚历山大·彼得洛夫(Alexander V. Petrov)讨论了数字社会的发展演变及其对大学教育和美学实践的具体影响。宣学君以“黑神话:悟空”游戏与主题艺术展为例,探讨传统艺术的当代创新转化。翟志强认为,世界美学可以提供当代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新途径,它直接关系到人们如何以美学的方式回应世界性的灾难和问题。向丽认为,审美民族志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书写范式,为美学“重返感性学”、实现自我革新提供了关键路径。李龙指出,相较于以往的认识论、存在论的美学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美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美学范式,即“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林玮提出“人民艺术学”是中国艺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要关键词之一。“人民”是动态的,需要与时俱进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使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具有更为充分的阐释力。
研讨会主论坛与四场平行论坛于开幕次日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举办。
主论坛:马克思主义美学关键词
本论坛主题为“马克思主义美学关键词”,旨在重新梳理、提炼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得到广泛讨论或暂时被忽视的关键概念和关键问题。论坛讨论涉及到“人民”“民族寓言”“爱情”“自由时间”“例外状态”“技术”“领导权”“整体性”“独异性”“艺格敷词”等关键词。关键词研究既包含纵向的语义流变研究,也包含横向的跨语际实践,与具体的社会秩序结构和情感结构、复杂多变的历史语境密不可分,也影响到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美学之“世界性”的理解。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南京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院校的25位专家学者参与线上线下研讨。

平行论坛一:神经美学与数字时代
本论坛主题为“神经美学与数字时代”。神经美学揭示审美体验的内在机制,并分析其与人类情感、认知和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复杂关系。神经美学尝试用现代科学,特别是脑科学的方法,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部分核心哲学构想提供实证基础和微观阐释。而在数字时代,当下人类面对着共同的技术境遇,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们如何重新理解“真实”“艺术”“感性”制造了机遇和挑战。数字时代,艺术何为,美学何为,是我们今天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云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院校的25位专家学者参与线上线下研讨。

平行论坛二:人民文艺与审美传播
本论坛围绕“人民文艺与审美传播”展开研讨,聚焦两大核心议题:其一为“人民史诗”的当代艺术呈现及美学原则,剖析不同历史时期文艺作品的民族情感表达、文化记忆建构逻辑;其二为当代审美传播的创新实践,探讨数智化技术对传播场域的重构,分析跨文化认同、虚拟数字人、老字号品牌出海等议题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传播机制与创新实践。
来自浙江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上海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广西师范大学等院校的24名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就论题进行了主旨分享。

平行论坛三:艺术理论与当代艺术
本论坛以“艺术理论与当代艺术”为论题,搭建“重回经典理论—艺术实践解析—探索认同路径”的研讨模式:聚焦马克思主义美学经典关键词的学术规范及研究方法,重审马克思主义美学核心范畴,挖掘“艺术生产论”“审美意识形态”等理论的当代阐释空间;解析当代艺术作品的美学表达,以现象级游戏《黑神话:悟空》等为例,探究东方美学在技术语境下的再生逻辑与历史记忆的审美呈现;讨论当代艺术中的真理性以及现实主义的当代形态,探索当代艺术实践反哺经典理论的路径,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话语范式转型提供了学理参考。
来自浙江大学、山东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河北大学、同济大学等院校的25名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研讨。

平行论坛四:现代悲剧与马克思主义美学
本论坛围绕“现代悲剧与马克思主义美学”展开研讨。其一进行理论溯源,回溯与剖析马克思主义“悲剧”相关论著中的经典概念,厘清悲剧理论谱系;其二聚焦现代悲剧理论与新时代中国电影的美学风格,探讨马克思主义美学视角下悲剧作品的审美价值形成、美学阐释等相关问题;其三回归现实关怀,回应数字时代审美现象对悲剧美学的挑战以及现代悲剧的发展方向。
来自中国海洋大学、国防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院校的25名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就论题进行了主旨分享。

会议闭幕式于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北苑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分会周晓燕秘书长报告了分会工作。周晓燕指出,分会紧扣“马克思主义美学”核心,以学术为桥、以交流为帆,举办了第十一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等学术会议,将回应时代作为责任,谱写了亮眼的“国际对话卷”“论坛品牌深耕卷”。未来,将以此次会议作为新起点,打磨学科核心概念,力争交出瞩目的“未来规划卷”。闭幕式由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李龙主持。

中国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翟志强汇报第十二届国际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筹备工作
翟志强对第十二届马克思主义美学论坛的举办时间、主办单位、会议规模、会议形式、会议主旨进行了说明,宣布第十二届论坛主题拟定为“左翼美学、批判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关系”等九大议题,将开启时代主题下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深度探索。
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分会会长王杰致闭幕词。王杰对会议成果进行总结,指出会议重点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关键词研究方法、神经美学、现代悲剧美学、新时代中国电影美学、《黑神话:悟空》美学特征等前沿议题,推动了学术规范的建立与研究范式的更新。本次会议廓清迷雾,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贡献了真知灼见,提供了学理支撑,成果丰硕。王杰强调,在当代社会碎片化与危机并存的背景下,构建感性共同体与学术共同体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美学学者应承担唤起并推动广大人民大众的文化觉醒和文化解放的当代责任。
本次会议围绕马克思主义美学关键词研究的学术规范与范式更新,聚焦马克思主义美学核心议题,回应时代现实问题。其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精深的理论阐释,将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也将进一步确立马克思主义美学在艺术院校中的理论指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