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下午6时许,吴为山教授做客“独乐·众乐”公共艺术大讲坛,为2010年度“世博文化与公共艺术”专题系列作“雕塑的灵魂”主题演讲。
吴为山先生现为南京大学教授,南京大学美术研究院院长,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雕塑院院长,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艺术委员会主任。
吴教授运用“以图说话”的演讲形式,作品介绍配以雕塑图片,系统而深刻地向听众阐释了其创作灵感和思维过程,以及他对于现代艺术创作的种种思考。
吴教授认为,现代雕塑数量多却失去灵魂,独有空架子并不尽如意的。他从雕塑的历史入手,简要地解析了西方雕塑、中国传统雕塑和近代城市雕塑,提出城市雕塑应具有时代性,接着引申到个人的创作探索历程,成为本次讲座的精华所在。
吴教授主要介绍了他在肖像雕塑方面的作品,其中,“齐白石像”为他的代表性作品,吴教授从齐白石的身份、体态面貌、作品风格以及艺术精神等多个方面加深对齐白石形象的理解,并概括出其艺术灵魂所在,成功创作出与其精神灵魂相符合的雕塑形象。
书画家林散之、当代著名女书法家萧娴、大同云冈石窟修建主持昙曜、老子、孔子、鲁迅、马三立等古今著名人士皆被作为吴教授的雕塑原型。
此外吴教授还着重介绍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大型主题雕塑,从创作的背景、原建筑氛围的不足点等着手分析,总结出表现悲痛的气氛的方式,即选择“逃难”的群雕作为雕塑的主题。雕塑群所选取的人物主要有知识分子、背着母亲的少年、母女形象、抱着孙子恸哭的老者、心向圣洁的裸体女子……这些不同类型的人物,加之生动的动作形象,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和沉重之感,目的是表现出一种“魂兮归来”之感,加之高耸的铁门,群雕将南京大屠杀的惨烈表现得淋漓尽致。
讲座期间,吴教授讲授的不仅仅是一种创作的思路,更有一种人生态度。在回答学生关于现代社会中自我沉潜的处理方式上,吴教授认为知识的积累尤为重要,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和敏感的生活体验之心。“艺术家首先要为知识分子”“以文以礼”,这是吴教授对现代学生真挚的建议。
文、摄/滕迪 王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