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态

首页学习动态

学习动态

美美与共 助力凉山 | 中国美院学生与西昌民族幼专同学,重温“彝海结盟”,共促美育下乡

作者:马旭东  陈超历  高文   编辑:赵雨岑   来源: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阅读: 发表时间:2021-05-20

作者:马旭东  陈超历  高文   编辑:赵雨岑   发表时间:2021-05-20

上山下乡 非遗采风 

中国美院对口援建西昌民族幼专美育联合课程教学

 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关于召开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工作协调会的函》相关文件精神及会议精神。我校于2019启动教育帮扶工作,截至目前,围绕该对口支援大凉山项目,已获得教育部第三届省属高校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浙江省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一等奖、“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省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实践教育基地”、“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浙江省暑期社会实践风采大赛决赛 “十佳提名团队”奖等多项荣誉称号,获批浙江“十三五”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立项,为我校持续推进“十四五”大凉山教育帮扶建设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020年12月,我校曹晓阳副院长携援建专项工作团队亲赴西昌签署“十四五”持续对口支援协议,并于2021年3月再次派出高文、马旭东两位党员老师挂职西幼专,持续加大教育部专项“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专的教育帮扶力度。

春光万象,风夏犹清;美美与共,助力凉山。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明确提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根据总体规划部署,该专项援建工作团队负责人、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李梅教授与教务处负责人具体协调、统筹安排。决定自2021年4月26日起,专派我院美术教育系副主任、教工党支部书记高文、基础部图媒分部党支部副书记、副主任马旭东和基础部陈超历老师,与西昌民族幼专罗阿进等老师一起,带领中国美院基础部图媒2班和西昌民族幼专50多名同学开展结盟艺术与教育行动,进行为期三周的大凉山两校联合课程教学。结合今年建党100周年主题和我校党史学习教育具体要求,两校师生深入西昌、昭觉、冕宁、美姑等大凉山彝族地区,重走“彝海结盟”革命长征路,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联合课程授课、讲座和创作指导等,进行非遗采风和“文化还原”联合课程实验教学,结合当地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助推我校“浙江省级教学实践基地立项”项目与“中国美术学院实践教学基地”项目深入建设,积极探索乡土学院教学育人模式的在地实践。

 重走革命长征路 

“彝海结盟"是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两校师生一同前往冕宁“彝海结盟纪念馆”开展革命历史的学习与调研。一座纪念馆,更是一处精神家园。五月的彝海下着小雨,但抵挡不住师生学习的热情。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图媒分部教师党支部副书记马旭东老师把他在彝海的所看、所听、所学、所思融为一体,为同学们上“彝海结盟·民族团结”主题党课,在实地中深切体悟长征精神。马老师从长征背景、参与人物、事件经过等多方面讲述了“彝海结盟”革命事件,鲜活生动的英雄人物和结盟故事,让师生瞬间重回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感悟在时代浪潮中为民族独立而奔走的红军长征凝结出的宝贵的革命精神。在经过红军和彝族同胞歃血结盟旧地时,刘伯承与小叶丹结盟的景象浮现眼前,师生心中不禁涌起敬意。途径红军长征取水处时,在细雨和圣地精神的浸染下,师生们不约而同地轻声吟唱起“义勇军进行曲”,以此表达对英雄们的敬意。这是一场生动的实地革命教育课,是一次鲜活的革命精神洗礼。青年学生们深受鼓舞,深刻体会革命先辈在民族危难中团结一致、艰苦奋战的不屈精神。

彝海结盟纪念馆前两校师生合影

马旭东老师带领学生边讲边看

彝海结盟纪念雕塑下合影

细雨中重走革命长征路

彝海红军长征取水处

 教学实践学术交流 

在西昌民族幼专的“中国美术学院教学实践基地”,高文、马旭东、陈超历三位老师为两校师生开展了三场系列学术讲座,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他们的精彩。

 01 《古彝文化历史说》

高文老师以《古彝文化历史说》为主题,从华夏文字中的夏至和冬至两个符号入手,演示并讲述了彝族文字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指出东方文化是一种对事物的主动表达,其诞生之初主要为农业服务,古人们用文字来表示天文历法,为了普及这种知识又将文字符号象形化画在彩陶等器物上,一直传承至今。我们在绘画过程中可以将文字符号与客观事物相结合,以回归生活但又不限于生活实际的视角创作出具有主观表达而不是纯粹写实的作品。最后高老师与同学们分享了一些令他触动的彝族人民生活的视频,彝族人民纯朴自然的风情极具感染力。这堂讲座为同学们打开了新的思路,为他们后续的创作提供有力的帮助。

高文老师讲座现场

 02 《绘本插画融入幼儿师范课程教学》

马旭东老师就《绘本插画融入幼儿师范课程教学》做主题讲座。介绍绘本插图的前世今生,及金刚经插图和唐卡、杨柳青桃花坞年画、永乐宫壁画等中国传统绘画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随后展示上海电影制片厂部分经典动画,引入日本漫画家大友克洋、浮世绘画家歌川国芳相关作品,列举诸如欧洲19世纪广告招贴画、圣经插图等国外插图史,欣赏海贝卡、薛蓝等当代插画艺术家的作品,引导在场同学从历史性和世界性去感受插画艺术的深厚历史。以此展开将绘本插画融入幼儿师范教学相关专业知识的论述,强调插图绘画需要回到传统中学习的重要性。讲座内容丰富新颖,让同学们开阔了眼界,获得两校师生一致好评,燃起了大家下乡采风创作的热情。

马旭东老师讲座现场

 03 《线性造型在幼儿师范教学中的实验》

陈超历老师给两校师生带来《线性造型在幼儿师范教学中的实验》主题讲座。内容包含中国传统的中国画白描人物与西方绘画中的线性人物表达。他强调,人类最初的造型表达是从线性图像开始的,幼儿以及小学美术教育,具有同样的特征也是从线性表达开始的。陈老师带领同学们欣赏了一系列名家名作以及优秀的大师作品。他指出,可以从本民族现状出发,从彝族传统服饰如擦尔瓦披肩、头饰,佩戴饰品以及彝族传统图案中找寻适宜线性因子,提炼自己本民族的线性造型语言。这次讲座对开阔西幼同学的艺术视野,增强对本民族艺术语言发觉具有启示作用。

陈超历老师讲座现场

 与毕摩文化交流 

在西昌民族幼专协助下,邀请到“彝族非遗毕摩文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吉克伍沙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吉克伍沙与同学们分享了彝族历史文化,详细介绍彝族毕摩史官和礼仪文化。彝族毕摩把握文化指导人事,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他不仅承担礼仪、祭司、行医等职能,还负责整理、规范、传授彝族文字,撰写和传抄包括宗教、哲学、伦理、历史、文字等典籍。吉克伍沙展示了彝族毕摩代代传抄的彝族经文和图腾,并与同学们一起摹写图形,感受彝族图像的魅力。与彝族毕摩文化的近距离交流,让同学们初步了解了彝族文化和毕摩文化。

非遗传承人吉克伍沙

同学们摹写彝族毕摩图腾

吉克伍沙绘制图腾和古彝文字

 非遗调研与联合课程 

两校师生近50人的“上山下乡”社会调研创作团队来到大凉山“彝都”昭觉县,进行“彝风夷情”专题调研。

1、昭觉彝族文化调研

四川省大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是这里最主要的民族,而昭觉县是彝族生活与活动最活跃的城镇,被称为“彝都”,其所展现出的彝族文化和艺术传统可谓最全面,最系统。在走进昭觉之前,中国美院和西昌民族幼专的同学,先调研了彝族文化,听取了彝族非遗文化传承人的讲座,为非遗采风做好知识上的准备。走进昭觉后,同学们展开了一系列的调研活动,围绕彝族服装的样式与制作、彝族文字与绘画、彝族漆器纹样、彝族建筑、考察毕摩文化及彝族生活用品等当地生活的方方面面。

调研昭觉彝族居民

调研彝族居民劳作

调研街头的苏尼

调研彝族传统民居

2、昭觉彝族服饰馆调研

色彩艳丽,绣工精细都可以作为彝族服饰的代名词。在写生期间 调研队伍详细参观了昭觉县彝族服饰展览馆,并对彝族各地的服饰进行了比对与采集。彝族服饰的色调多以青蓝色或黑色为主,衬以红、黄等颜色,再加上蕴含其世代传承具有千年历史的图案,是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中及其绚丽的一支,产生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具有彝族象形文字与寓意图像相结合的美丽图案。在平时生活中,彝族人民多喜欢穿戴以深蓝色、黑色、米白色羊毛材质的查而瓦,查而瓦的样式类似于披风,深蓝色在彝族文化语境中代表着坚韧与刚强。在一些重要场合中,彝族妇女也常常会佩戴银饰以作装饰,银饰的面积占满了上半身,纹饰极尽繁复富丽,同样有着深厚的吉祥的寓意与深情的祝福。

昭觉彝族服饰展馆前两校师生合影

调研彝族服饰展馆

 调研彝族服饰

 绘画创作与非遗文创 

除了采风与考察,中国美术学院和西昌民族幼专的师生同时也进行了彝族文化的写生绘本和大型壁画稿的创作,并进行了艺术性文创的延展性创作。

1、“彝风夷情”写生绘画创作

以绘本作为载体,分不同小组,表现以彝族生活与场景的不同方面,呈现彝族鲜活的生活状态。同学们用画笔记录与表现彝族风俗与生活,集中体现彝族非遗文化在当代的样貌。本次写生绘本创作针对彝族民俗民风设定了十个主题方向“彝族历史、彝族节庆、彝族革命、古彝民生、彝族文字、彝族服饰、彝族手艺、毕摩礼仪、彝族集市、彝族小城”,希望透过这些主题,用艺术表达的表达方式来展现大凉山彝族在脱贫之后的新旧变化,通过美的呈现来颂扬时代的进步和祖国的美好。

彝族老太太

可爱的彝族儿童

 同学们在写生

2、“彝汉情深”壁画稿创作

为了传承与传播彝族非遗文化,两校彝汉师生50人,一同汇聚在西昌幼儿师专的“中国美术学院教学实践基地”进行大型的壁画创作。  

在创作期间同学们展现出了高度的热情,秉承“换人不停工”精神进行分组工作,绘制出凝聚彝汉两族深情的长卷。其中水彩壁画长卷6米宽,0.6米高,内容从彝族火把节开始,勾连起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射月射日的动人传说、刘伯承小叶丹彝海结盟的动人事迹以及凉山彝族古老悠久的日常生活,随着索玛花的盛开,彝海水波的浮动,长卷的内容转向了现代彝族的美好生活,人群在集市中不停穿梭,高架的搭建越来越多,山顶的风力发电机久转不歇,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从悬崖村搬入现代新居的彝族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

师生共同创作壁画稿

 师生共同创作壁画稿

 师生共同创作壁画稿

 

3、“彝海结盟”壁画稿创作

另一组由彝族文字和彝族传统图案演变而来的长卷,讲述了小叶丹与刘伯承结义盟誓,走上为国为民革命道路的感人至深故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创作的首创性。画面以红军经过大凉山的路线为构图,以古彝文字的象形化及新石器彩陶纹的象形化作画面的表达符号,自伏羲数字卦传承而来,每幅图绘均反复推敲。所有图像均可让懂彝文者从文本上解读,也能让不懂彝文者从图像上解读,彝汉同源,殊途同归。这是对古彝图绘传统的一次全新破译,也是首次对上古视觉人文进行“文化还原”式的与时俱进的创作,填补了在传统民族文化继承和创新层面上的空白。高文老师正撰写文章深入阐述,以期打造西昌民族幼专非遗教学体系的非遗核心金课。

《红军“长征”途经大凉山暨礼州会议·彝海结盟》长卷

《红军“长征”途经大凉山暨礼州会议·彝海结盟》长卷(局部)

《红军“长征”途经大凉山暨礼州会议·彝海结盟》长卷创作原理(局部)

 师生共同创作长卷稿

 师生共同创作长卷稿

 师生共同创作长卷稿

4、彝族非遗文化创作

通过前期的采风调研和写生创作,学生们尝试进行了艺术文创的设计创作,让彝族文化能通过艺术设计手法在当下展示其独特的魅力,从实际上印证彝族传统民族文化的艺术再生价值,也希望西幼的同学能增强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找到自己的学习定位。

彝族元素文化衫文创

 西昌民族幼专彝文象形化创作的原理及文化衫等饰品应用

5、老师指导作业

绘本创作过程中,高文、马旭东、陈超历、罗阿进四位老师为同学们提供了大量重要指,。解答同学们在题材、手法、脚本等方面的问题,及时纠正错误方向,让同学们受益非浅。马老师还与同学们分享了众多优秀艺术家的作品,激励同学丰富素材积累,向大师学习。

两校老师联合指导学生作业

高文老师指导学生作业

马旭东老师指导学生作业

陈超历老师指导学生作业

本次采风中完成的两个关于彝族内容的长卷不仅表现了彝族悠远深厚的文化,更体现了国家深入推进扶贫攻坚战略对凉山彝族产生的积极蜕变。从前的凉山贫穷且落后,而如今早已山清水秀,衣食无忧,如此巨变的背后有国家对脱贫的坚定决心,更有人民对幸福生活追求渴望之心,党和政府兑现了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一致、同心戮力,只有党与人民想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深深意识到,只有教育才能提高人民的素质,激发改变生存现状的创造力。从新时期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到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都是推进乡村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2019年3月4日,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希望大家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彝族地区群众之生活便是我们此次学生采风的要点、创作的素材和描绘的景象。值此“两个百年”历史交汇期,大凉山地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交汇推进时期,我们仍不能停步,要以更饱满的精神面貌向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再前进,以实际行动切实助力大凉山地区的振兴,加油、努力,再长征!

 写生绘画与创作作品 

1、“彝风夷情”写生绘画创作作品

 

学生写生作业

2、“彝汉情深”壁画稿创作作品

3、“彝海结盟”壁画稿创作作品

中国美术学院此次的对口支援西昌民族幼专的联合课程教学活动,历经近20天的紧张教学,取得了丰硕成果,教学成果将于6月在两校分别进行专业展览。同时,总结整个教学活动,为将来有望把此种教学模式得以推广做梳理和提升,也将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奋进。

全部师生和西幼领导合影

 

 民族团结文化感悟  

美育、协同、共生。此次两校非遗“联合课程”的开设,是中国美术学院协同西昌民族幼专对美育教学课程教学方式的大胆改革与尝试,是集人才培养目标、特色文化浸润和乡土实践教学于一体的在地教育教学模式的凸显,课程坚定文化育人方向和坚守立德树人阵地,以期形成一条文化自信格局下的高校美育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与特色学校发展之路。                              

——李梅

 

此次中国美院-西昌民族幼专非遗联合课程深入古彝文化保留最好的东五县腹地,最大收获是梳理清楚了古彝毕摩图绘和彝族文字与华夏上古伏羲天文刻符及其甲骨文字的祖型——数字卦之间的关系,并破译了古彝图绘、纹饰和新石器彩陶纹饰的创作原理,亦即基于上古刻符-古彝文字的象形化图绘以教化民众天文历法从而更好从事华夏原始农作的人文原理(因此彩陶纹饰几乎都可视为上古天文“教材”),并据此原理带领西昌民族幼专学生与时俱进创作了“红军长征途径凉山暨礼州会议·彝海结盟长卷”,每幅图绘均为一句话,文字的象形化与象形的文字化之间,尽显中华上古风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古朴又现代风格。这一收获离不开两校联合乡土化教学的激发。

——高文

 

在教育部文函精神指导下,此次“对口支援”东西部高校联合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取得不错成果。中国美院发挥自身专业优势,为西昌民族幼专展示了整个课程的教学步骤和内容,并以彝族文化作研究对象,探索民族师范课程结合地方文化的教学模式,协同西幼寻找适合本民族幼儿教育的课程开发。同时,打造新时代下践行“乡土学院”社会美育的推广范式,为推进高校无边界化开放式教学模式改革探索可行之道,并能提升全民素质教育的实际运用价值和社会美育意义。此次课程尝试构建“专业课程”“思政课程”“联合课程”“开放课程”四大融合性组团型教学内容,是建立在融合共建基础之上的全新教学模式探索,以求达到教育资源共享共赢。并且,让学生在帮扶式教育模式下进行专业和思政学习,接受民族文化体验及洗礼,了解华夏文化精髓,建立正确人生观民族观,增强文化自信,此课正是我校探索“以乡土为学院”实践研究的先行案例。

——马旭东

 

这次中国美术学院20级30名学生,和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业学校15名学生,做了一次关于彝族风情和文化传承的联合教学。让杭州的同学了解彝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了解彝汉民族的异同,各民族只有相互尊重,相互团结,才能随着扶贫的不断深入,共同从脱贫走向小康,从小康走向共同富裕。此行让西昌的同学了解,中国最为优秀艺术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可谓相得益彰。在课程中,彝汉两族同学一起用艺术表现生活,创作了两个长卷,描绘了彝海结盟的动人事迹,和彝族人民脱贫后走上了幸福生活的场景。

——陈超历

 

国美与西幼联合下乡写生课程,是一次重要的教学尝试,突破创新。国美将其发展完备的绘本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完整的呈现在西幼的同学面前,西幼的教学主要围绕非遗图形与创新,将彝族文字与意象相结合。两校的同学在此过程相互影响为彼此的作品供了新的思路和灵感,在面对同一个艺术加工的对象彝族人民的生活与文化,给出了不同的答卷一个偏重视觉而另一个偏重文化。经过这次教学的尝试为跨校开展教学提供的重要的经验。在尝试中形成的成功的经验方法,也会在将来形成新的课程和推而广之的经验。

——罗阿进

 

涛涛彝海,巍巍凉山。彝海精神,永世流传。1935年,刘伯承与小叶丹在彝海的水边歃血为盟,结下生死之交。而如今,我们的下乡队伍参观了彝海结盟纪念馆,回顾历史,寻觅英雄事迹。行走在红军走过的石子路上,我的心中不由得产生了对红军“不破楼兰终不还”坚定信念的敬畏;站在红军取水的彝海岸边,我的心中不禁感受到了彝汉两族团结一致,骨肉相连的革命亲情。正如毛主席所写“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我们如今的时代,虽然不需要用生命换取和平。但红军矢志不渝,众志成城的精神仍值得我们去学习。既然接过了先辈的革命旗帜,我们便要志存高远,激流勇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图媒2班 倪森亮

 

中国革命的成功离不开万千有志之士的斗争,而在英雄的背后,是由人民支撑的壁垒,民族的团结更是坚不可摧的城墙。在此次下乡过程中,我们参观彝海结盟纪念馆,了解到一段民族团结的长征故事,学习了革命的精神,领略到国家与民族之间的紧密联系。曾经的茫茫长征路上,在经四川大凉山途中,中央红军因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团结政策,最终赢得彝族同胞的拥护。而今恰逢建党一百周年,祖国愈发昌盛,民族愈发团结,我们更应为其长久的发展不懈努力,各少数民族融合共荣,巩固民族团结基石,为祖国团结统一作出自己的贡献。

——图媒2班 甘暄

 

五四青年节悄然来临,正在各地下乡的国美同学们感受到了爱国爱党情怀,对党和革命人民充满热爱和怀念的真情实感。在这样一个光荣的节日里,我们参观了彝海结盟纪念馆,当年红军长征时,刘伯承和小叶丹在此结下革命的友谊,大凉山彝族的艰苦奋斗精神和红军长征精神已深深刻入我们的心中,彝族优秀儿女在红军长征时期投身革命斗争,他们不畏困难,到今日脱贫致富,艰苦奋斗,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少年强,则国强,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大学生,应当把这种优秀的精神不断地传承和发扬。

——图媒2班 王聆雪

 

在马旭东、高文、陈超历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全班同学协同当地西昌民族幼专师生一同前往彝海参观学习。彝海正下着沥沥小雨,远处的山顶在云中若隐若现,彝海不但有着美丽的风景,更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935年的五月,红军司令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在此地结盟,开启了我党与少数民族团结一心的新篇章。“彝海结盟”是一次团结少数民族的伟大尝试和起点,“彝海结盟”达成的精神为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一伟大成功告诉我们民族团结的重要性,中国56个民族同心同体,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只要我们团结起来,互帮互助,就没有迈不过的坎,爬不过的山,新时代中国的建设离不开所有民族的共同努力!

——图媒2班 李梦华

 

正值建党100周年,我们在下乡课程中参观了彝海结盟纪念馆,回顾学习红军长征途中民族团结的感人革命故事,其背后原因就是我党坚持发动全民族抗战的团结路线,这是建立在对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信任与尊重基础之上的策略,我国的民族政策以“彝海结盟”为重要基础之一发展至今,形成了现在多民族融合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通过此次对彝海结盟纪念馆的参观,我更认识到了维护全民族团结的必要性,也更了解了革命的艰苦与不易。在如今我们身处新的时代,要更加深刻地树立民族团结意识,更加深入学习党史,加强思想建设,将革命精神与民族团结的思想贯彻到我们的青年学习生活实践中去。

——图媒2班 陈嘉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