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聚焦

首页国美聚焦

国美聚焦

葵出东方 情驻心田(名家在线)

作者:   编辑:gmjj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4-11-09

作者:   编辑:gmjj   来源:    发表时间:2014-11-09

 葵出东方 情驻心田

 
 
 

——许江的艺术

范迪安

东方葵·金塔(油画)

许 江

长葵八屏·扶澜(油画)

许 江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宽敞的大厅里,许江以1000多株金属材料塑制的向日葵构成巨型的“葵阵”,葵秆矗立,葵盘密簇,不同的色泽和姿态将人们的视线引向高处,为他的大型展览“东方葵”点了题——9月28日至11月8日,该馆三个展厅里,分别以“重屏”“层览”和“综观”三种方式呈现许江的大幅油画、众多水彩作品以及形态各异的雕塑,这种打通不同艺术媒介、具有综合性视觉体验的展览场景,犹如邀约观众置身于葵的聚会,让人在徜徉、阅览、凝视和碰触中获得感动,从他的葵田接近他的心田。

生命的变奏

作为在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一代艺术家,许江身上最可贵的品质是,他始终把自己的艺术理想与国家的命运自觉地联结起来,以探寻中国美术的时代方向为使命。他努力了解中西艺术的历史与体系特征,辨析当代世界视觉艺术的走向;他集美术教育、美术管理、理论写作与创作实践等于一身,所见者广,所识者众,为中国美术的当代发展作出了传薪拓展的贡献。但是,回到许江自己的创作上,他的艺术关切却是愈发聚焦、愈发朝向深层次的思考,可以说,在艺术思考的深度和艺术语言的广度的有机统一上,他是当代中国艺术界的一个突出现象,把他的艺术放在当代文化大背景和大趋势中加以考量,更可以看出这一现象的精神内涵与表现深度。

有过少年时代学习艺术、以单纯的眼光看待世界的憧憬,有过十年“文革”遭受青春的放逐、生活困顿的磨难,有过恢复高考、走进艺术学府、求知若渴、论艺无忌的激情,有过经受西方艺术思潮纷涌而至、中西文化剧烈碰撞激荡的惶惑,有过在思想认识上和实践方式上努力联结中西艺术学理的探索……所有这些,实际上都成为许江心田的底色,无形中决定了他在艺术主题上的选择、钟爱与执守。许江曾经画过其他主题的作品,但从新世纪以来,他的探索集中在“葵”这个主题上,十多年欲罢不能,长时间作葵的吟诵。他从葵的形象特点和生命特征中感受到了多种意象的叠合,他所致力的,也就是要塑造出具有多种内涵的葵的意象。

许江笔下的葵,首先映照着他的成长经历。他有感于葵花顽强的生命力,无论是在肥沃的原野还是在贫瘠的山岗,都能够扎根生长;无论是成丛成片还是独株孤影,都会丰硕地绽放。许江从葵的自然仪态中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也将自己于坎坷中不断奋起、于探寻中不畏艰辛的精神意志投射在葵的不同状貌上,为此,他可以从这个单一的描绘对象中生发出极为丰富的画面,或以阔大的尺幅表现葵原,在宽银幕般的空间中展现葵的阵列,将视野投向遥远的地平线;或以聚焦的视点刻画葵盘,用浓烈的色彩和浮雕般的笔触塑造硕大的果实,画出它们沉甸甸的分量。在表现葵的生命意态上,许江的视角呈现出极大的张力,或宏览或近观,或仰视或俯瞰,从局部到整体,从葵阵的平面到葵丛的深处,犹如用变焦的镜头捕摄不同的画面。他尤其对葵花盛开之后的命运情有独钟,那是深秋通往冬雪的季节,在他的眼中,葵的生命极盛之时许多叶子由绿色变为黄褐色乃至黝黑色,与土地的色调开始接近;秋风中的葵秆在摇曳中发出浑厚的声响,凌乱的动态与坚守的姿态形成强烈的力量,葵的花瓣与葵盘的生命散发出灿烂的光辉,给予他更为本质的感动……所有这些,都使他有了用形象的语言去表达的一次次冲动,由此构成葵的多重变奏。

精神的对话

对于个人生活历程与生命体验的表达,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艺术的一大变化。经过思想解放的浪潮,中国艺术创作迸发出激越的火花,催生了不同形态的作品,但在许江那里,整个时代的命运是一个更大的主题,因此,他将“葵”视为个人“生命意象”的同时,也将其作为一种时代的“集体意象”,在葵的形象中注入社会学的意涵,意欲揭示和展现的是“重新成长”这一最为切身的体验,所以在塑造葵的形象时,他重点刻画的是葵的“生”与“再生”。在这个意义上,他的个人话语与巨大的社会变迁联系了起来。整个中华民族经历磨难、百折不挠、奋勇前进的精神意志,何尝不是一种前赴后继的“重新成长”!正是这种内在的精神动力,使得他的作品超越了个人的抒怀,而成为时代的写照。

许江的作品铺排开来,足以让人看到一种宏大的视觉气象,但他表达的重点始终是精神的对话。在这方面,他提出了“共生”这个命题,也围绕这个命题展开多种探索。在他的认识中,“共生”的一个层次是不同自然生命的共同生长,例如他把葵与莲合为一幅,把不同时间段的葵并置成一个系列,这是自然层面的“共生”。另一方面,也是更为深层次的,是艺术与空间、环境的文化对话,在这方面,他尤其做了大量的尝试。多年来,许江的展览总是谋求一种与特定场景的对话活动。例如,在苏州博物馆的展览中,他的作品与贝聿铭设计的园林空间形成了当代艺术与古典环境的对话;在美国华盛顿的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前,他的作品装置在建筑正前方40多米长的喷水池里,青铜铸成的葵的阵列营造了具有东方意境的“葵池”,如东西方智慧的交流与交融;在德国德累斯顿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展览上,他有感于德累斯顿这个城市曾经遭受战争炮火的历史特征,以色调暗红的油画建构作品与空间环境的关系,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在科布伦茨的“德意志角”,他的作品矗立于威廉一世骑马雕像旁,莱茵河畔,环境和作品两相顾盼,形成跨文化的直接对话。如此等等,许江深知,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当代中国艺术不应成为西方文化话语的俘虏,而应该以自主的文化观念谋求对话和沟通,形成当代的文化互鉴,特别是发出当代中国文化的声音,因此,他对“对话”这种艺术方式尤其重视。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以“对弈”为主题,用绘画和装置的手法阐述了人事与无常的命运之间的博弈,后来,又将这种不同力量的博弈扩展到对都市历史和文化的追寻上。他的思想一路走来,始终关切中西方艺术与文化的关系,在对20世纪中国艺术命运与道路的研究中,他把握住了“对话”这个急迫而根本的命题,因此,在他以“葵”为主题的表现中,“对话”一以贯之。这是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实现当代艺术价值的体现。

艺术的守望

在许江多种类型的作品中,最重要的还是他的油画。作为油画家,他几十年的努力都集中于如何在中国油画发展的进程中承续老一辈开创的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油画西来入土中国,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努力,而今成为表达中国主题、反映中国生活、彰显时代气象的视觉形式,但在今天的图像时代,中国油画面临的挑战也是具有“全球性”的,那就是如何在图像生产和传播的海洋中信守艺术语言的纯度。许江曾经提出要坚持架上绘画“一米的守望”,也即要警惕图像时代同质化倾向和照片化趣味对绘画美学的侵害。他多年来在“葵园”的守望,就是坚持探索油画语言的表现力,努力达到学理与情怀的会通。在学理层面,他注重回望油画在中国落地生根的发展历程,找寻这种西来艺术形式与中国绘画写意传统相结合的文脉。在情怀层面,他对生命本体和文化理想之间的关联一往情深,在每一幅或每一个系列的创作中,总是以诗人般的情怀作视觉的向往,将炽热的感性贯注于创作始终。他作品中浓烈的色彩和无羁的笔痕展现出他在作画过程中完全忘我的境界。

 

在许江最新的作品中,语言的抒情达到了更加自如的境界,他完全把葵的意象与表现的节奏韵律混合起来,用抽象化的形式构成去统摄具体的造型,将抽象形式和具象塑造更加浑然一体地融合在一起。远观其势,让人领略到的是由色块、线条所构成的节奏与韵律,葵的形象完全融在其中,化作一种大河前横、裹挟万物的气势;静观其笔,那笔又如书艺般挥洒,直写葵生命的挣扎与激情。这种状态与其说是描绘的状态,不如说是写意的状态,以意境融化形象,以书写带动塑造,使油画的语言更具有了中国的、东方的文化气质。他的艺术所达到的这种新境界,让东西艺术的语言,让油的质感和水的挥洒融合在一起,呈现出时代的精神深度。

在许江那片思想和情感都越发丰厚的心田沃土上还会萌发出怎样姿态的葵呢?这几乎是一个不可预料的问题。但可以相信,伴随着时代阳光和风雨生长起来的葵,是一种新的东方文化的视觉象征。许江自己最喜爱的似乎是用葵的造型制作出的一盏葵灯,葵灯点亮,如生命的烛光。有了这么一种光亮,他足以静穆地驻守,也足以继续奋发地前行。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