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聚焦

首页国美聚焦

国美聚焦

在传统基础上开放、吸纳、不断创新

作者:梁毅   编辑:gmjj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5-12-16

作者:梁毅   编辑:gmjj   来源:    发表时间:2015-12-16

 
——聚焦国美、央美的中国画学科建设
 
 
  

    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代表性领域,通过学院学术系统的整理,明晰地展示出了中国画对传统的继承、拓展、创新,中国画具有非常传统的面貌跟体系,从历史上看,不管哪一个时期对它的评价各有不同,但是中国绘画始终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保持开放、吸纳、不断创新的精神。

  仅仅相隔一周,在杭州、北京两地,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相继举办了“天地绘心:中国画学国美之路”“为中国画(第二回)——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学与创作展”,从二者展示的内容来看,两所最具代表性的美术院校虽各有侧重,但始终围绕着中国画学的精神建构、中国画的教学与创作研究以及中国画的当代实践等诸多论题,可见在高等美术教育中学科建设正在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国美重历史梳理  央美偏教学展示

  两所高校的历史都非常悠久,据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介绍,央美1918年建立,中国画专业是其最早建立的专业之一,他说:“如果说中央美术学院是一所百年学府,中国画教学则堪称百年专业。”而国美国画系的前身为1928年成立的国立艺术院国画系。从最初的国画系,到现在的中国画学院,二者均为中国高等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的缩影。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创建87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地绘心”以国美中国画系为叙述主体,对中国画学的成就做了细致的梳理。此次展览以“立心”“继学”“拓疆”“增峰”4个篇章展出曾在中国画系任教过的潘天寿、黄宾虹、吴茀之、吕凤子、陈之佛、邓白、黄君璧、顾坤伯、陆俨少、诸乐三、陆抑非以及“浙派五老”等百余位教师的精彩画作、画学著述以及珍贵的文字手稿等展品,较为全面、真实地展现出中国画系87年历史进程中的学脉传承、教学实践、画学思想。如此完备详实地展现中国画系建系以来的悠久历史与学脉传承,在国美中国画系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展览当天,在显著位置展出南宋画家夏圭的山水图原作和国美原院长、国画大师潘天寿的手稿,成为一大亮点。“回望这87年,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国画,上承历史的天心,下采时代的地力,每在自我文化危机之时,揭竿而起,求取生机;总是困境压来之下,以天合天,创出新境。中国画学国美之路,正是一条旷日持久、生生不息的天地绘心之路。”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

  “为中国画(第二回)”是中央美术学院继2010年举办的“为中国画——中央美院中国画学院教师作品展”之后的同一主题展览,以“起承转合”4个部分全方位地呈现央美中国画学科的教学成果,特别是央美中国画学院建院十年来中国画教学、创作、研究的现状与全貌。此外,诸如“为中国画”专业版工作坊、“为中国画”少儿版工作坊以及携手农民工子弟走进美术馆等公共教育系列活动则让整个活动更具互动性。范迪安表示,此次展览更深入地梳理中国画包括书法教学的经验,从“源与流”“承与变”的视角展示中国画学院教学与创作的现状。在中国美术和美术教育新的文化语境中,经常性地回顾中国画教学的历史,不断明确中国画学院的发展路径,对于坚定“为中国画”这一学术理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与两次研讨会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工认为:“国美的展览有一个脉络,比较注重历史情怀的树立,4个展厅先是从国立艺专时期老先生的画作一路梳理下来,体现了他们的一些办学思想,还有一些文献的陈列,接着将着重点放在不同历史时期教师们的作品上,历史脉络比较清晰;央美的展览表达的是一个教学理念,着重于当下央美教学与创作的一个整体关系的展示,有一种现实的关怀。”

  创造性是中国画发展必由之路

  在教学理念、经验和成果上,两所学校各有所长。央美中国画学院院长陈平和央美教授殷双喜在南北两场研讨会上均担任过学术主持,他们认为两所学校在教学上有相似之处,但也有差异。陈平认为,央美教学更注重写生,融入西方语言的东西多一些,而国美始终从传统绘画中来,又融入西方现代绘画的理念。殷双喜表示,国美强调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而央美是写生、临摹、创作三位一体,“‘写生’‘临摹’的先后顺序是有微妙区别的,因为中国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临摹入手的,而央美强调写生的同时对传统加以关注,以林风眠和徐悲鸿为例,可见中国画发展是一种多样化风格流派的并存状态,而这对于促进中国画发展只有好处。”

  中国画学是学科,还是学术,甚或学问?国美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尉晓榕认为,中国画学既是中国画作为学术层面的一个提法,也是传统画学在当代境域里的发展与重构,国立艺术院的第一代中国画学科建设者,如黄宾虹、潘天寿、傅抱石、郑午昌等,是以画学家的身份介入当时的中国画和中国画学科发展中的。

  很多致力于创作的艺术家对中国画在传统与当代、中西文化的观照中如何发展的问题发表了看法。国美教授吴山明说:“中国画传统规律虽有它的深度和高度,但也给我们留下了空间,在探索当中会跟这些空间产生一种机缘,创造出一条新的路子。在世界文化的语境当中,我们应该有一个更好的表现和更高的认知,这方面现在还有点局限,步子跨出去的时候还不够坚决,也不够有力。中国画的‘跨界’对中国画面对世界会带来非常好的思考,为新的实践提供可能。”

  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的刘国松提出“画室是实验室”的说法。他说:“其实,东西方绘画走的是一条路子,在精神上是追求表现自由的奋斗过程,在形式上是从写实到写意,再到抽象概念的自由表现。艺术家必须先有新的思想,有了新的思想之后没有办法落实在画面上,就要做实验,实验新的技法,开发新的材质,结果把你的新思想落实在画上,你就有所创造,有所创造才是画家。”

  中国美协副主席何家英认为,要敞开接受西方一些好东西是很必要的,但原则是要吸收那些有品质的、有格调的东西。“西方从印象派之后已经离开了塑造性的、真实的描绘,把描绘人的真实成为一种本事、一种表达的意思之后,其实很多很接近中国人的思维,从而打开了非写实绘画的一种意象的思路,这种‘思路’反作用给中国人思维的时候会引发起很多的创造性、创造力。”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表示,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代表性领域,通过学院学术系统的整理,明晰地展示出了中国画对传统的继承、拓展、创新,中国画具有非常传统的面貌跟体系,从历史上看,不管哪一个时期对它的评价各有不同,但是中国绘画始终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保持开放、吸纳、不断创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