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庄燕琳 编辑:gmjj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6-10-05
作者:庄燕琳 编辑:gmjj 来源: 发表时间:2016-10-05
■本报记者 庄燕琳/采访整理
16年前,曹意强教授作为第30届世界艺术史大会的主席团成员,曾向文化部建议派团到伦敦做观察团,看能否把世界艺术史大会引入到中国,文化部艺术司就派了当时的中国美院院长潘公凯,中央美院副院长范迪安,还有博士在读的我,我们三个人作为观察员参加了2000年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30届艺术史大会。那一届艺术史大会的主题为“千年节艺术史:时间”,当时正值千禧年,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那次大会的规格很高,应该说我后面看到的这三届都没有那一届盛大。16年之后世界艺术史大会终于来到了中国,这是一件很让人高兴的事情。当时曹意强教授主持的就是第17会场,所以我这次也选择了第17会场,第一位发言者Ivan Gaskell教授,曾在2000年的世界艺术史大会第17会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次我也邀请他来作为我们分会的开场,从个人来说这也是一场因缘的延续。
今天我更多思考的,是中国的艺术史能更多地贡献些什么,从这次17会场的设置来看,我很感谢Hochmann教授,她是一位特别棒的艺术史家,我们配合得很好,她邀请的个案研究非常深入,很有启发性,使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丰富“展示”这个主题的意义。
Ivan Gaskell报告题目是《彼埃·蒙德里安的裂痕》,博物馆假定它是永恒的时间,但实际上并没有,蒙德里安的作品在博物馆中还是处在逐渐老化的过程,这是有生命的作品,有生命意味着它会消失、败坏,这跟博物馆概念设定上相矛盾,有差异。博物馆是个丰富的系统,这个系统从原物到原型,从图像到衍生品,形成了一套符号形式。
之前我们在杭州做了一个分会场,其实是排演,从那时开始,我们大家就一直在经验一些和他们很不同的角度。比如王澍新建的一个博物馆,用我们的诗、文、书法点化出来一个个诗意现场,这样一种空间规划方式带来的社会展示差异性,和他们是很不一样的。我一直和他们说,要想象一个没有展览的时代,想象一个没有博物馆的社会,是为了让他们能够有一些切入的路径。
不但有杭州的这一番经验,我们对发言者的挑选也是有用意的。连冕《“工”的动力学,一组名词:以“礼”之造物逻辑为线索兼议历代“卤簿”》,讲了满八旗制度如何通过一套视觉符号系统形成了一个社会形式,可以进行社会治理。这是又一个角度,和他们不一样,但是是可对接的,这里面还带出了周诗岩的话题《姿态剧场,或重绘瓦尔堡的目的与方法》,她的话题看起来很西方,但其实骨子里很东方。还有黄孙权和刘益红他们所做的《“杀马特”中的现代性:关于城乡空间生产斗争之社会展示》,讨论的是社会展示,以及这个社会展示背后的阶级关系和它的政治文明的意义。我们希望通过不同的讲者,不同的论文打开对于“展示”的思考。
(高士明,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第十七分会“展示”中方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