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志军 编辑:gmjj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6-11-19
作者:冯志军 编辑:gmjj 来源: 发表时间:2016-11-19
杨成寅: |
搞艺术的人知识面要广 |
本报记者 冯智军 |
|
||
|
杨成寅著《艺术美学》
杨成寅著《石涛画学》
人物名片
杨成寅(1926—2016),河南南阳市镇平人,著名美术理论家、雕塑家。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1956年毕业于该校研究生班并留校任教。出版学术著作《艺术美学》、《新编艺术概论教程》、《石涛画学全解》、《黄宾虹画学解析》、《现代汉语句型概论》等,译著主要有《艺术概论》、《美学概论》、《马克思列宁美学概论》、《美的分析》、《美的问题》等。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在文化艺术上做出突出贡献”证书并获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获“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老文艺家”称号并获金质奖章和证书。2004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称号。
雕塑、绘画、翻译、语言学、美术史论、美学、哲学……这些领域中的任何一个都需要付出艰辛的跋涉方能一窥门径。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杨成寅,在这些领域中都获得了非凡的成就。2016年6月4日,这位杰出的美术史论家离世,享年91岁。
“学过雕塑,搞过俄文翻译,当过刊物编辑,教过美学,写过语法学著作,又弄到哲学方面来”的杨成寅认为,搞艺术的人知识面要广,搞理论的人哲学、美学都要涉及,特别要注重基础,最好能钻研一门艺术。杨成寅这样主张,也是这样实践的。
寒门少年遇名师
杨成寅1926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的一个并不富裕的农民家庭。在河南读书期间,他早早萌发了对艺术的热爱,师从河南绘画名家叶桐轩学习绘画,并随河南著名钢琴家赵子佩学习作曲、和声和钢琴。1947年,杨成寅先后报考南京国立音乐学院和杭州国立艺专,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被杭州国立艺专录取,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雕塑系,1956年毕业于该院研究生班并留校任教。
在学习雕塑的过程的中,这位来自农村勤奋好学的学生,得到刘开渠、程曼叔、周轻鼎、萧传玖、卢鸿基等名师的教诲和照顾。因为生活上困难,冬天光着脚,周轻鼎送他袜子;没钱看病,程曼叔亲自带他去找医生,还给他单独“开小灶”教石雕技法……恩师们的照料让他直到晚年还念念不忘。还是学生时期,他对雕塑的理解和感悟就让诸位老师很是欣赏。1951年寒假期间,杨成寅看到当时的画报上有刊登雕塑的,就把正在进行的《播种》习作拍了照片寄给了《人民画报》编辑部,没多久这张照片就被刊出,这对于当时的他是莫大的鼓励。
也是在这一时期,因艰苦的条件患上肺病的杨成寅,养病期间依靠程曼叔借给他的收音机自学俄语,从而为今后的翻译打下了基础。
从1952年开始,杨成寅就利用课余时间翻译俄语文章。第一篇翻译的是《苏联美术学院绘画教学大纲》,随后又翻译了《雕塑的技巧》,这两篇文章都被登在当时的院报兼学报性质的《美术座谈》上。
10年翻译300万字
杨成寅在雕塑之外扎实的俄语功底,也引起了时任美院院长莫朴的关注。1953年,莫朴将杨成寅调入学校的理论编译组。当时的杨成寅还没有大学毕业,为了让他能够专心从事编译工作,莫朴还特意给杨成寅开了一个绿灯,即在雕塑系举行毕业考试时,他只用考文化课,考试及格就算毕业了。进入编译组后,杨成寅翻译了《契斯嘉柯夫素描教学语录》,并在1956年由文化部印发,作为在中央美术学院召开的全国第一次素描教学座谈会的学习资料。
1954年起,杨成寅成为美院的美术理论研究生,朱金楼为指导老师。在研究生期间,杨成寅翻译了苏联涅陀希文所著的《艺术概论》,以及据俄文本翻译了法国列斐伏尔所著的《美学概论》,这两本书先后由朝花美术出版社出版。同时期,他还翻译了数十万字的美术史论和美术评论文章。此外,当时美院编译出版的《美术参考资料》近百种,后改为《美术理论资料》出版,这一系列的组稿、找印刷厂、校对、发行等工作,也在朱金楼和金冶两位老师的指导下由杨成寅独自完成。
到了1956年下半年,杨成寅又被学校派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习美学,在学习期间,杨成寅又开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美学》翻译工作。后来,此书也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这一个时期,是杨成寅翻译工作的高峰期,到1962年杨成寅被下放劳动和调离学校为止,他翻译了约300万字的美术评论文章和美学专著。
从永嘉17年到新时期回归
在浙江永嘉下放的17年中,杨成寅在中学里教遍了除数、理、化之外的所有课程,中间还要穿插着割草、管农具等劳动,当然也免不了戴着“漏网右派”“修正主义”的帽子挨批斗。在这样的环境下,杨成寅依然没有放弃他的学术,在无奈下选择了与政治无关的语言学,最后完成了《现代汉语句型概论》。其间,还偷偷翻译了苏联万斯洛夫的《美的问题》、英国18世纪画家、美学家荷加斯所著的《美的分析》。这几本书分别在“文革”后出版。
1978年,莫朴重新担任浙江美术学院院长, 次年把杨成寅调回母校。
此前的1956年至1957年间,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与中央美术学院合办了一份学报《美术研究》,当时杨成寅兼任编辑。有了这种工作经验,杨成寅“文革”后返回母校不久,就被任命为学报编辑部主任,负责学报《新美术》和介绍世界美术史论和当代美术发展情况的杂志《美术译丛》。这两本杂志一经推出就受到美术界的关注和欢迎,第一期的订阅数量《新美术》达5万多份,《美术译丛》也有4万多份。
回到母校后,杨成寅终于可以专注于艺术理论的撰写,除了美学教学工作和撰写美术评论文章外,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先后著有《石涛画学本义》、《艺术概论教程》、《美学范畴概论》、《太极哲学》等著作。此外,杨成寅还和王朝闻共同主编了“中国历代书画理论评注丛书”。
由美术理论研究到传统哲学
在上世纪80年代,各种美术思潮层出不穷,形成了中国美术发展史中非常独特的一个时期。杨成寅也积极投入当代美术评论和美术理论的研究活动,撰写了数十篇在全国美术界具有影响的评论文章。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新潮美术论纲》。在当时肯定推崇新潮美术的浪潮下,对此早早地进行了反思和批评。后来,杨成寅在一次访谈中谈到对现当代美术潮流的看法时,他表示:“我们看待任何一种艺术,心中都要有一把尺子,一个自己衡量的标准,不能人云亦云,要有自己的审美观点。艺术是有一定的规律性与目的性的,我们要在二者的统一中看所有的艺术。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没有‘美’的艺术不能算是真正的艺术。衡量一种艺术,首先要看这种艺术有没有体现出‘美’,其次还要有真实生动的艺术形象,另外还应有健康的思想感情。”
在多年的研究和批评中,杨成寅一贯坚持“艺术规律性与正确社会目的性的统一”论,并主张美术作品的新、异、美要在真与善的前提下融合统一,认为这才是艺术创新的正道。同时,虽然他从事翻译工作,也出版很多有影响的译著,但杨成寅更注重的是在中西互补的基础上弘扬民族文化。
在其著作《太极哲学》中,杨成寅写道:“几十年来,我国有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甚至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之所以没有搞好,与某些错误的哲学理论有关。我甚至认为,中华民族现在是最需要哲学的时候。”这也许正是他由美术理论研究转到关注中国传统哲学,进而反哺美术研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