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玫 编辑:gmjj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6-11-20
作者:张玫 编辑:gmjj 来源: 发表时间:2016-11-20
浙江画院张伟民全新花鸟画展亮相北京 |
诗性工笔,是他最标致的符号 |
|
□时报记者 张玫 |
张伟民的作品《浮香》。 |
“我以为创作与欣赏,是以一个生命静静地倾听另一个生命,那是对生命的感悟,是人性根底的关照。”在浙江画院副院长张伟民全新画展的请柬上,写着这样一小段话。他是一个有着细腻笔触和诗意生活的工笔花鸟画家,所以昨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展的“诗性工笔——张伟民花鸟画展”中,诗性工笔,成为张伟民最标致的符号。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作为一名典型的杭州人,张伟民自小便生活于钱塘的湖山之间,生于斯长于斯,几十年的耳濡目染和风雨见证,杭州之于张伟民无疑是其一生所系的艺术情结。 作为近代著名花鸟画家陆抑非的研究生,张伟民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毅然选择大多数艺术家不愿沉潜其中的工笔画作为志业,在大量解读古代工笔画佳作、比照当代工笔画创作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个人独特风格的诗性工笔。在他的画作中,你能看见唯美梦幻的意境谋划,实入虚出的绘画语言,工笔意写的“营造法式”,大块的墨色渲染,挺健的细笔勾勒,共同形成其作品的诗性。 “艺术是什么,艺术是实现心灵的自由。”从始至终,张伟民的内心都是极度自由的,“随遇而安”的性格更为他的作品增添了一抹浪漫情怀。 当代工笔画创作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历了从走出困境到步入复兴的发展过程。张伟民认为,工笔画艺术于当代的发展和开拓,不仅需要再现和反映生活,更需要精神与审美境界上的进一步提升,将中国工笔画从最初热衷于形而下的描写推向形而上的表现发展。当代工笔画在发展中面临的核心问题,是思辨上的问题,因为今天工笔画不缺少技法和形式,需要提高的是文化品格。张伟民的创作时刻警惕“艺与术”二者间的辩证关系,崇尚于心性的表达,其笔下的自然世界是浪漫主义的象征,在试图读懂其内心的同时,也是对观者自我内心世界的洗礼。 据悉,此次展览以张伟民历年创作工笔花鸟画作品为时间跨度,精选出各时期经典作品94件,其中工笔作品61件,近百幅宏幅巨制与咫尺之作,共同构成了其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畅游的花鸟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