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捷 编辑:gmjj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6-12-07
作者:张捷 编辑:gmjj 来源: 发表时间:2016-12-07
炉火纯青 意象妙得——吴山明先生画瓷艺术
■张捷(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书法学院教授)
吴山明 阳光草原 尺寸:21×28×24.5cm 款识:乙未正月 山明 2015年
吴山明 祁福 48.5cm 款识:乙未 山明 2015年
吴山明 兄弟情 48cm
款识:山明画 2012年
吴山明 高原之韵 43cm
款
吴山明 雪域丫头 46.5cm
款识:癸巳秋 山明画 2013年
识:甲午 山明画 于贵南 2014年
吴山明 祖孙情 47.5cm
款识:壬辰 山明画 2012年
“炉火纯青”一词最早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四言诗》:“洪炉烈火,洪焰翕赫;烟示及黔,焰不假碧。”至清末民初小说家曾朴《孽海花》开始,才被用作成语。原意指道士炼丹,待炉内散发纯青色火焰,方为大功告成,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纯熟完美的境界。以“炉火纯青”来评价吴山明先生青瓷绘画艺术最为恰当不过了,姑且又能泛指二义:一是指青瓷烧造的技术特性,二是指吴先生瓷画中的笔墨特性。
龙泉青瓷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的一朵奇葩。早在南北朝时期,浙江龙泉人吸取了越窑、婺窑、瓯窑等制瓷经验,开始利用当地优越的自然条件来制造青瓷,至南宋时期达到鼎盛。青瓷以晶莹如玉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著称于世,其烧造工艺多沿承古法,完美的青瓷素有“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明净清纯的特点,从手工拉胚、刻画上釉,到窑温把控、烧造成型,每一道工序都是成功的关键。从出土的龙泉窑来看,每一个时期的青瓷烧造技术都是借古开今而得以发展的。南朝的鸡首壶、莲瓣碗、盏托等,多以灰胎青黄釉为主,此时的制瓷工艺相对粗糙。而至两宋时期出现的执壶、梅瓶、盘口壶等,工艺技术已是突飞猛进,青瓷釉色开始变得温润纯净,胎质细腻,器形古雅,简洁大方,一直盛及元、明、清各朝。洪武年间,《格古要论》载:“龙泉窑在今浙江处州府龙泉县,盛产处器(青瓷)。”当时供奉皇宫内廷、达官贵人的器皿仍由“饶(景德镇)、处(丽水龙泉)等府烧造”。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海外贸易促进了外销瓷的大规模生产。现代的龙泉青瓷在继承和仿古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历经几代工艺大师的创造和研发,青瓷工艺得以多元发展,釉色技术如紫铜色釉、高温黑色釉、虎斑色釉、赭色釉、茶叶末釉、乌金釉、天青釉等,工艺纹饰又有青瓷薄胎、青瓷玲珑、青瓷釉下彩、象形开片、文武开片、青白结合、哥弟窑结合等等。品类繁多,不胜枚举。
众所周知,传统青瓷工艺以胎质、釉色、器形、图案等组成,而其中的花样纹饰多以刻花、剔花、贴花以及镂空雕为主。而在形制端正,釉厚色青的龙泉青瓷上绘画则颇为鲜见,亦不愧为一大创举,其难度远远大于景德镇窑的白底青花画瓷,一是青瓷釉色底厚不易发色,笔墨色彩容易过淡或过浓;二是窑温难以掌控,瓷器经高温烧造后,时常会出现釉变、窑疤、窑裂等意外现象。无论是釉上、釉中、釉下的彩绘,都需把握方寸,只有不断尝试与探索,才能驾轻就熟,信手拈来。吴山明先生是当代中国画坛开一代先锋的大家,其人物画艺术成就早已享炉火纯青,意象妙得。
吴山明先生画瓷艺术誉南北,本文在此不再赘述。此次“墨彩瓷青——吴山明当代青瓷实验绘画作品展”,是一次不同寻常的展览,其意义在于科技与艺术、工艺与绘画的完美结合,是“水与火”之间相辅相成的交融。中国画的笔墨驾驭能力如何在立体的青瓷上加以表现,并不为各种器形所左右,这无疑为吴山明先生打开了另一扇通往中国画意象知性表达的大门。
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物之华,取之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若不知术,苟似,可也。图真,不可及也。”“度物象而取其真”的概念是对客观物象的本真反映,这里的“真”是同“似”相对立的。荆浩又说:“似者得其形,遗其气;真者气质俱盛。”其美学上的意义将“气”和“意象”的两个范畴统一起来,从而把“气韵生动”和“观物取象” “应物象形”的命题结合统一,如果说人物画的本质在于“图真”,那就需要创造一个表现本体生命的“气”的审美意象。吴山明先生的青瓷人物画就是以“以意取象”作为其艺术的本体精神的,他舍弃了“状物”的繁琐枝节,以简约的线条用釉色勾勒人物的形貌特征的同时,并“立象以尽意”的摄取人物的精神状态,无论是维吾尔老者、天山少女,还是观音达摩、高士仕女,都能精确地呈现出不同的人物心里表征。釉色的轻重、疏密、浓淡、叠加,开合有致,虚实得体,灵动而鲜活的笔触在起承转合中通过黑色釉、青花、釉里红等不同色彩的肌理变化加以调和与统一。“意象”是一种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它既入理又含情,我们并不是用它来作为索求某种有形的、实际的东西的向导,而是当作仅有直观属性与关联的统一整体。吴山明先生瓷画中“意象”之美带有清逸温和的诗梦境界,它包含了视觉艺术之外的美的特性,具有人文意义上的深刻内涵。将中国画原本在宣纸上的人物画线性表达,转化在挂盘、灯笼瓶、马蹄尊、梅瓶、玉壶春瓶、观音瓶、罗汉缸等不同器形的瓷质上,需要娴熟的技巧才能掌握釉色的浓淡干湿,既要一定的饱和度,又要运腕自如。同时,还要顾及进窑高温烧造后的难以预测的釉色变化。吴山明先生从事中国画教学60余年,笔耕不辍,桃李天下,佳构盈盈,誉满内外,而今已近耄耋之年接受新的挑战,实是一种文化担当。纵观其精美的画瓷艺术,则能出神入化,笔由心生,落彩精妙,气格高清。同时,他充分利用了瓷画的特质,将开脸、衣褶的疏密聚散加以组构,意与形合,情真意切。使瓷画原创艺术提升为自我心象表达的人文精神转换。
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有一些东西会消亡而退出历史舞台,变成为一种文化积淀。而有的东西不仅不会消亡,反而以新的面貌继续存在并显出崭新的生命活力。瓷画从工艺中分化出来,它符合了时代潮流进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并展示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美好前景,工艺画瓷转身为原创绘画,实属是一次认祖归宗的革命。艺术家首先作为社会生活的人而存在,以生活中的实用器或观赏器的龙泉青瓷作为艺术创造的载体,是青瓷艺术的华丽转型。
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