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编辑:gmjj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6-12-07
作者: 编辑:gmjj 来源: 发表时间:2016-12-07
吴山明青瓷绘画作品赏析
![]() |
吴山明青瓷绘画作品赏析
吴山明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画学会顾问,中国国家画院国画院副院长,浙江省国际美术交流协会主席,浙江省美术协会艺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会长,杭州市政府文化顾问,杭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名誉主席,西泠书画院院长,浙江开明画院院长。
自 序
青瓷历史悠久,发展的历史阶段性特色鲜明。其在越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目前尚能见到的遗存,精美而丰富多彩。从陶器进化至原始瓷,继而进入越窑时期。发展到唐代又出现了秘色瓷。宋代以后秘色瓷釉向天青色纯化。精美的宋代官窑青瓷的出现,将中国瓷器推向了历史性的高峰。南宋时期龙泉窑青瓷,在形式美上又得以升华,哥窑与弟窑的出现,成为中国瓷器史上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20世纪后叶,百业复兴,景德镇陶瓷界的朋友们盛情约我去画瓷,并聘请我担任轻工部陶瓷研究所工艺大师协会的名誉主席,后因手部摔伤而未成行。但是画瓷的情结一直留在心中。
历史上,青瓷是以显示天青色瓷釉之晶莹玉质、单纯之美为主旨的。瓷艺家们更注重瓷器在造型与釉色的呈现上,间或辅以刻花,或以控制火候使之形成冰裂纹这样的技艺,以保持青瓷之艺术特色。由于青瓷釉色秀美,历史上也很少有人去深入研究瓷上绘画添彩这一课题。
历史也许就是这样,总会有意无意中为后人留下一些可以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但是青瓷绘画毕竟缺乏经验,现实中可以参照的东西也少之又少,即便偶有游学者玩画留下一些即兴之作,也与我们的想象以及所追寻的愿景相距悬殊。但朋友们的支持与关注让我有了不断进行探索的勇气与责任。尤其同为画家的夫人高晔,更有信心,更为投入。
2009年,在龙泉市政府与陶瓷工艺大师们的共同推进下,中国青瓷成功地申报成为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前后,我们多次前往龙泉,并开始了在青瓷上的绘画创作,也开始了反复试验、上下求索的过程。我们参考前人的星点经验,结合自己曾在景德镇白瓷上作画的一些案例,边实践边积累,从大量的失败和成功中逐渐步入堂奥。
我们先从借用龙泉友人的瓷窑开始,到后来自己建造窑口,其间,夫人高晔付出尤多。前后历经数年,过程是非常艰辛而快意的。探索实践期间曾经将青瓷烧成黑瓷,失釉、跳釉、破裂等等是常态。严冬、烈日在窑厂实践着、工作着,许多艰难经历却往往因青瓷上出现了新的奇境而淡去了。尤其当青瓷上出现精彩的窑变状态,甚至有胜于宣纸上国画的某些感觉时,会让人极度兴奋。我们常会为自己能为晶美的青瓷艺术做出锦上添花的探索与贡献而深感欣慰。青瓷的发展,也许会因为画家的认真参与而形成某种时代性的演进。我们很愿意与当代青瓷艺术家们一起努力,共同去填补在青瓷的艺术发展中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些空间,贡献出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同时,我还要深深感谢在此过程中给予过我们大力支持的朋友们。
吴山明
2016年11月于杭州
吴山明 黔南之行 47cm 款识:癸巳年 吴山明画 2013年
吴山明 高原园丁 47.5cm 款识:壬辰年 山明 2012年
吴山明 阳光 款识:壬辰 山明画 2012年
吴山明 春之曲 47cm 款识:癸巳 山明 2013年
水秀山青——吴山明先生的青瓷绘画实验
■杭间(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最近几年,吴山明先生画青瓷,时人已有诸多关注,赞誉者多,但不解者也有之。作为当代中国画坛大家,吴山明先生的人物画独树一帜,声誉日隆,何以又“玩”起“跨界”,与绘画之外的“工艺”中,心有旁骛,而且乐此不疲?我也与大家一样,心存疑惑,但先生长辈,平日里也就远观而已。
此次先生要在民艺博物馆做青瓷绘画个展,托我写前言,我方得找来有关作品和资料细细研究,不出所料,山明先生的青瓷绘画中,隐藏着一个大世界。
国画界都认为山明先生的风格最大特色是得心应手的“写”和别具匠心的“虚”,因为,水渍法和使用宿墨水化的历史上偶然为之者也有他人。我以为,山明先生的选择另有深意,他遍阅中国画百年以来的变革,认为要突破传统,风格与范式,都难挣脱,浙派人物的探索重点之一,是向“西”学习,以“写生”融会原有的体系,但往往又为写实造型束缚,因此虽有“没骨法”辅之,然终究没有形成超越传统之大局面。因此山明先生重新回到“写”,此时的“写”是书写也是现代主义绘画的内心“表现”,传统的“写意”和西方现代的“表现”在此相遇契合,书写成为山明先生在中国画现代转型中找到的一条通道,而水渍法和宿墨水化就是他在“写”的思想中找到的外在“形式”而已。
山明先生果然很成功,他的国画人物突破百年人物刻画格局,自成一体而蔚为大观。然而我也注意到他创立此风之后继续发展之难。“虚”是山明先生作为一个中国画家的大追求,通过不同手法的书“写”最终要达到的意境是“虚”,此时的“虚”无疑包含着山明先生的艺术全部理想,经营布局表相下是思想和美学。此时,水渍法和宿墨水化因材料带来的局限,山明先生也认为追求的浑然一体的“虚”的意境,在宣纸和笔墨面前仍有可继续探寻的空间。
于是,不知出于何种机缘,山明先生在青瓷绘画里找到了这种“浑然之虚”探索的可能性。青瓷的釉色在烧造过程中,将他绘画的笔墨和颜色融会,产生了一种滋润互补的效果,呈现出一种浑然的华滋。而青瓷釉色之美的虚空与他绘画人物或花鸟构图之间虚实的呼应,又产生了一种整体的营造,这种营造,完成了山明先生在宣纸上某些所不曾有的意境期待,青瓷千年自产生以来所不曾有过的与书写性绘画结合从此出现,我想,这不仅是中国绘画的一次有意义的新探索,也是青瓷的一次巨大革新。
山明先生十分清醒,他曾经说过:青瓷与绘画艺术合作成功的关键,是书画入瓷要拿捏准度。青瓷工艺大师与会画瓷的画家结合历史上比较少,龙泉青瓷的烧造,乃至绘画,一般都是由青瓷工艺家自己进行造型设计并烧造完成,这是由龙泉青瓷的艺术特性和文化内涵决定的。青瓷与青花、景泰蓝、五彩等不同,青瓷瓷质精美、釉色润泽如玉,在瓷器史上闻名中外并经久不衰恰恰是因为它的本色美,不适合画很多花样,过多的装饰可能会破坏这种美。不过将画家与陶艺家结合是个新课题,也需要做研究、探索,是很有希望的。他认为在素雅的青瓷上加适量的绘画,在不破坏青瓷本色美的同时增添青瓷新的美感,增加青瓷美的丰富度。使国画和龙泉青瓷作为两大国宝,能够完美的结合,必将使龙泉青瓷在原有光辉的基础上添光溢彩。
此次吴山明先生将青瓷展定名为“水秀山青”,意味深长,他将“水”和“秀”寓意为“水墨”和“色彩”,这是中国绘画的根本,也是山明先生孜孜以求的使命所在,而“山明”老师耕耘其中,并架接起它们与“青瓷”之间的桥梁,这样的桥梁,就不仅仅是“玩”和跨界了,这是山明先生在当代艺术发展道路上的一次总体实践,它的影响所及不仅仅在青瓷艺术和工艺美术界,同时也将反躬并促进当代中国画探索的新的发展。
2016年11月23日于杭州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