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聚焦

首页国美聚焦

国美聚焦

周武:手工艺的教学创新与应用活化

作者:孙乐怡   编辑:蒋雅鑫   来源:杭州日报    阅读:    发表时间:2019-08-01

作者:孙乐怡   编辑:蒋雅鑫   来源:杭州日报    发表时间:2019-08-01

周武:手工艺的教学创新与应用活化

 

青雨 18cm×29cm

 

人物名片

        周武,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手工艺术学科带头人。1964年出生于浙江龙泉。199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陶瓷艺术专业;2000年获“德国学术交流中心”奖学金,赴德国基尔美术学院学习。1992年至今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

记者 孙乐怡

        何谓手工艺术?在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周武看来,“手工艺术是民族生活文化的活态基因,是一把丈量人类文明历史的尺子。”多年来,周武始终坚持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奉献自己的力量。从毕业设计展、非遗研培班到全国美展作品评选、赴德交流考察,今年的暑假对于他来说,似乎比工作日来得更加忙碌。

深耕教研成果

以实验创作助力教学改革

        周武的故乡——浙江省龙泉市,是著名的青瓷之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在此诞生。对于他来说,龙泉也是其艺术生涯的开端。

        16岁时,周武在龙泉陶瓷学校学艺,1983年毕业后进入青瓷研究所,跟随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龙泉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徐朝兴学习青瓷技艺。

        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承载着族群文明历史的珍贵记忆,印刻着先民日常生活的真实足迹,凝结着人类的智慧和美好向往。在钻研和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周武锐意创新。其作品,大都源自对生活的感悟,即通过造型直指陶瓷的本来面目。他将自己的内心感触,融入陶艺的创作中,“通过材料和造型,传达个人的情感追求和感悟,作品便会多一份灵性。”

        在他看来,“器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品格,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陶瓷器物有一点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那就是要“形神兼备”,“形能表达内容,但是没有自己的意象,而神能自然地表达个人的喜好,两者兼备才能让作品散发意境”。

        1992年,周武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陶瓷艺术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周武从事陶瓷教学,已有近20年时间,取得了不少成绩:2015年,主持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当代手工艺人才创新培养”项目;2016年,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敦煌壁画中的首饰研究与活化实践”项目;2016年,主持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工艺美术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专业链状工作坊教学模式的建构与实践”项目;2017年,担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研究”子课题“中国传统工艺的再造与活化研究”项目负责人;2018年,由他主持的“基于专业链状工作坊的工艺美术创新创意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8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构建多元平台

以人才培养推动传统工艺活化

        如今,科学地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早已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它与“文化自信”“民族复兴”等目标息息相关。而培育当代“意匠”,不止于课堂教学本身,还在于通过多元化、开放的平台建构,周武认为,要给学生提供开阔眼界、掌握前沿信息、交流经验与思想的机会,从而提升他们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并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2003年,周武与同事刘正开设了陶瓷首饰设计课程,归在日用器皿一类,后来成为省级精品课程。“我们开设这样一个课程,是传统专业的拓展,在某种层面上反映出我们学科的一种建构意识。”周武认为,“当时的实验课程还是很有前瞻性的。它不是仅仅在自己的单一学科上面,而是把首饰和陶瓷课程植入到陶瓷专业教学中,从而开启在新的领域新空间的研究。”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于2015年成立,其中包括了陶瓷艺术设计、玻璃艺术设计、首饰与金工艺术设计、漆与木作艺术设计四个专业方向。据周武介绍,“中国美院手工艺术专业传统源远流长。早在1928年,西湖国立艺术院创立之时便开设了陶瓷课程,90年的历史里不断拆分重组和变革,终于形成了现在的手工艺术学院。”

        从南山到滨江再到转塘,特别的是,学院的教学工作始终围绕着“工作坊”的形式展开。“我们的教学不囿于传统的教室里,并且将工艺研究、教学内容植入我们的日常教学之中。”周武表示,“那意味着我们更注重前端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说,你用什么样的工艺,在从事一个什么样的研究,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学习过程。 ”

        从六七人的研究团队,到聘请国外专家进行专业教学,再通过借鉴国外的教学方式,逐步建构起材料前端的研究体系。学院不断通过思想认知的提升,整合手工艺术领域的学术资源,从而搭建高端主题性和研究性的学术展览及论坛平台,并以此有效助推传统工艺的活化,建构新时代东方手工艺术审美价值取向。

        1998年以来,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专业先后创建了“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杭州国际当代陶艺双年展”“杭州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杭州国际首饰与金属艺术展”“杭州国际漆木艺术展”等重大国内国际学术展览平台。周武拥有多年策展经验,在他看来,将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的责任与院校的教育理念、教学实践等相结合,将理论运用于实际,以培育当代“意匠”为抓手,可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工艺在当前社会境域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助推复兴东方经典。

探索非遗研培

以前瞻视角引领实践创新

        7月9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9中国美术学院当代青瓷与金工跨界创新创意研修班、当代陶瓷与漆艺跨界创新创意研修班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举办结业仪式。

        据周武介绍,今年是中国美术学院承担这一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的第五年。2015年中国美术学院就作为第一批高校参与、实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开设专题研修班。从纺染织绣、陶瓷烧造、雕刻塑作等传统工艺项目,到今年青瓷金工、陶瓷漆艺的创新跨界,在周武看来,是中国美术学院对于非遗研培课程发展路线进行的一次突破性的尝试。“历经一个月紧锣密鼓的课程,以‘跨界’为主题,教学团队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对学员要求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反复的探讨。作为第一次的实验性研培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对于教师与学员双方来说都不乏意外之喜。”

        在他看来,“当代的手艺人不能简单地只把自己当作一个单一领域的匠人,而应视为可以跨领域的哲匠,要像哲学家一样去思考。”他为学员提出了三个思考的问题,分别是“我传承的手艺是什么”,“这门手艺从哪里来”,以及“这门手艺将向何处去”,对应着三个基本哲学问题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向何处去”。

        他认为,思考手艺是什么主要是明确手艺的界域,要以时空的眼光审视专业的属性,洞悉手艺门类诞生之初就形成的特有的文化基因,既要横向对比也要纵向对比,才能更清晰完整地了解自己的手艺核心特征,了解手艺门类的“界”在何处;思考手艺从哪里来要以地域文脉的历史视角,依据手工艺生长的个体条件,材料分布,再去分析路径,辨析民俗人文的源流,这是所有手艺得以延续的根;思考手艺将向何处发展则是针对传统工艺的生命力的问题,非遗凝聚了匠人的心血,这些作品不应该只是摆设,应该活在人们的生活中,丰富人们的精神体验。周武说,“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有一句话,叫‘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工艺应该紧扣时代步伐,要建构起时代的新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