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聚焦

首页国美聚焦

国美聚焦

以“跨界”之名 探寻文化传承之路

作者:孙乐怡   编辑:蒋雅鑫   来源:杭州日报    阅读:    发表时间:2019-07-11

作者:孙乐怡   编辑:蒋雅鑫   来源:杭州日报    发表时间:2019-07-11

以“跨界”之名 探寻文化传承之路

2019中国美术学院当代青瓷与金工跨界创新创意研修班、当代陶瓷与漆艺跨界创新创意研修班结业

 

 

 

记者 孙乐怡 供图 郭国柱

        7月9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9中国美术学院当代青瓷与金工跨界创新创意研修班、当代陶瓷与漆艺跨界创新创意研修班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热成型大楼举办了结业仪式。

        一个月紧锣密鼓的课程,在学员的结业作品展中落下帷幕。此次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班是中国美术学院对于非遗研培课程发展路线进行的一次突破性的尝试,研培班以“跨界”为主题,教学团队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对学员要求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反复的探讨,作为第一次的实验性研培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对于教师与学员双方来说都不乏意外之喜。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周武说:“当代的手艺人不要依然只把自己当作一个单一领域的匠人,而应该是可以跨领域的哲匠,要像哲学家一样去思考。”他为学员提出了三个思考的问题,分别是“我传承的手艺是什么”,“这门手艺从哪里来”,以及“这门手艺将去向何处”,对应着三个基本哲学问题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向何处去”。

        他认为,思考手艺是什么主要是明确手艺的界域,要以时空的眼光审视专业的属性,洞悉手艺门类诞生之初就形成的特有的文化基因,既要横向对比也要纵向对比,才能更清晰完整地了解自己的手艺核心特征,了解手艺门类的“界”在何处;思考手艺从哪里来要以地域文脉的历史视角,依据手工艺生长的个体条件,材料分布,再去分析路径,辨析民俗人文的源流,这是所有手艺得以延续的根;思考手艺将向何处发展则是针对传统工艺生命力的问题,非遗凝聚了匠人的心血,我们的作品不应该只是摆设,应该活在人们的生活中,丰富人们的精神体验。周武说,工艺应该紧扣时代步伐,要建构起时代的新注解。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正也在发言中对时代与未来的问题进行了着重的强调。刘正对学员说:“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新时代,面临着全球性的机遇,我们能够把握什么样的机会,又担负怎样的使命,作为非遗传承人如何在全球文化发展中找到中国的位置,这些都是学员们需要去认真思考的。”他认为,非遗传承人一定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人不能为了继承而完全仿古,也不能为了发展而全面西学,创新才是传承唯一的路。”

        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副调研员叶涛说:“艺术我是外行,跨界我也是外行,但是从非遗的空间与时间角度来看,我认为跨界是有必要的。”叶涛表示,传承人群研培的道路要怎么做,所有人都是从零开始进行摸索,中国美术学院作为第一批承办传承人群研修研习班的试点院校,自2015年以来带领着全国的院校摸索前进,到今年的“跨界”已是渐入佳境。跨界不仅是中国非遗的源头,也应该是中国非遗未来的一个通途,因为创新与创造都不是凭空的,而是建立在传统经典的基础之上。

        同时,她与在场的传承人共同探讨了文创与振兴传统工艺的区别,并提出了四个思考点:其一,传承人的工艺能力水平是不是得到了提高,毕竟工艺是核心技术;其二,产品的品种和品类是不是得到了发展,是越做越窄还是越来越广;其三,传承人群队伍是否有扩大;其四,行业和品牌有没有得到发展。在她看来,这是目前区分单纯的文创产业发展与传统工艺振兴的四个关键点。“历代的非遗其实就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传统,而我们今天的创新就是留给未来的传统经典,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