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聚焦

首页国美聚焦

国美聚焦

贺维豪:“有点意思”,是我前进的动力

作者:孙乐怡   编辑:姜秦淮   来源:杭州日报    阅读:    发表时间:2020-04-02

作者:孙乐怡   编辑:姜秦淮   来源:杭州日报    发表时间:2020-04-02

贺维豪:“有点意思”,是我前进的动力

记者 孙乐怡
 

月湖之滨

 

兰为王者香

 

当仁不让于师

 

孤贞

 

       

       贺维豪,1986年11月生,浙江宁波人。本科、硕士均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2018年考入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导师祝遂之教授。

       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西泠印社社员,浙江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青年书协理事、篆刻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任职于中国美术学院。

       

       “刻印以老实为正,让头舒足为多事”,是青年艺术家贺维豪治印的座右铭。他刻印远取秦汉,近取明清,扎扎实实,不轻易言新而自新。近年来,他逐渐探索出“亦古亦今,即古即今”的个人风格。对于篆刻,贺维豪一直都充满着热情。

       贺维豪自述:平时我喜欢翻阅印谱,看到喜欢的便动手临摹或仿作,开始努力以“像”为标准,在追求“像”的过程中也逐渐明白了一些原来一知半解的东西。随着学习的深入,我逐渐找到了自己喜欢的风格,于是便开始进行有意识的尝试。我痴迷于古玺汉印中古朴、大方的趣味和其中表现出来的极其丰富而又自然的变化。因此,我在自己的创作中一直努力地追求并希望能有所表现。当然我现在还差得很远,但是偶尔创作出一方自己觉得有点意思的作品的时候,还是会很开心,而这种“有点意思”就是我一直前进的动力。

 

【师友说】

乐微室篆印歌

丸泥已蚀乌铜烂,土花剔落出雕瑑。

天巧绳墨何从施,振迅奇姿到浙皖。

甬东才髦字乐微,昆吾刀作郢匠挥。

腹笥多有爰历字,冥搜故可昼掩扉。

堂堂祝门难与并,忆昨同学奉师命:

汝彊汝豪宜各勉,希古希贤慎狂佞!

悤悤岁月吹葭灰,嗟我抱拙负追陪。

羡君同侪最年少,先鞕已到黄金台。

手锲成刓真名迹,诸老见兹当辟易。

固是虎头能痴绝,披褐夜摩寿山石。

变化火传吴让翁,一列红沫证宗风。

就中二印谓遗我,典学终始孰降衷。

君不见符信犹数军司马,千七百二十九鹤夜齐下。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副教授 钱伟强

 

       对于维豪的印章,我认为有几个地方做得非常优秀。首先是他清晰地知道,古代的印章对他来讲材是作为艺术素材而存在的,对于它们并不是要一味地模仿,而是要进行有选择的深入和发挥,这种慢慢探索出来的认知和表达方式,是一种只有从事实践的艺术家才独有的经验,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人是永远无法明白这种“默会之知”的。其次,他在趣味的选择上也是持之有故的,有一条主线在,这是在他自我认识与认识篆刻的基础上形成的。当然,这条主线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他给自己划了一个圈子,或是做了一种限定。他的选择看似有限,但却是不断深入和向外拓展的。以这种明确的、可把握的有限去探索未知,其所得与展现必定是经得起品味的。

       我非常喜欢维豪篆刻的质朴风格,这也是他的性情使然。我曾经问他这种风格确实是自己想要的,抑或只是一种尝试?他非常谦虚地说他只会这样刻,别的不会。而据我所知,他在创作的理念上是有其过人之处的。朴素和呆板或许只有一线之差,所以没有对艺术过人的敏锐度是不敢这么做的。而且维豪还是个坐得住冷板凳的人,历经惨淡经营、反复琢磨,才有了他今天的成绩。以他的才情和努力,他也可以以一种更为“艺术”的面貌出现在大家眼前,而他偏偏以平正示人,因此,我也看到了维豪朴素中的一丝可爱的“狡黠”。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 王冬亮

 

       维豪兄的篆刻,简要的概括起来就是四个字:平(平实)、简(简约)、厚(浑厚)、古(入古),因为太过熟识,得以翻看过他的诸多印作,可以说从本科的临摹创作到现如今,他的印章都很“平”,这词儿似乎不太好听,但绝非贬义,而是给人整体的平实、质朴之感,无论对入印文字的经营布局还是到最终的印面效果,这种平实都恰如内心的真实写照,从骨子里流露作品中。而“简”则是他一直以来在创作上不断实践的手法特征。虽然他的每一方篆刻作品风格不尽相同,但对于字法的选择,往往都是最为简洁明快的;而在刀法上,倘若你看过他现场的创作,便会明晰,那些所谓的丰富“变化”都来自他“大刀阔斧”的挥运和看似“毫不经意”的敲敲打打,有时“简”到让你惊讶。“厚”似乎是习印者一致的审美追求,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得尤为充分,无论是其书法还是篆刻创作,都可以看到“厚”的影子。颜体楷书与西周金文是他近年书法创作的主要方向,与篆刻中取法古玺、汉印风格一样, 其点画的苍浑与结构的饱满都在诠释的“厚”的内涵。最后一点是“古”,“入古”或者说“有古意”都是从作品气息上、格调上讲的。相比较前三点而言,要求也更高。

       说到维豪兄作品的“古”,便是他的好古之心、学古之能。他的很多作品似乎让人感觉很熟悉却又有点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取法于古代经典,这也是我们学习篆刻的必经之路,但要学好,用好,却并非易事。在他的作品中,不论是古玺、汉印还是流派印风格,都能做到对经典的化用,尤其是通过对吴让之篆刻作品的长期研习,使得他能自如地将其艺术元素运用在不同的印章风格中。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教师 冯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