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聚焦

首页国美聚焦

国美聚焦

追求“精度”“广度”与“厚度” ——高校美术研究生培养怎么办

作者:李亦奕 高素娜   编辑:杨铱铒   来源:中国文化报    阅读:    发表时间:2020-09-06

作者:李亦奕 高素娜   编辑:杨铱铒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表时间:2020-09-06

       道明竹艺村俯瞰图。道明竹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曾经几近没落到亮相国家重要活动的背后,是中央美术学院积极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体现。2018年4月,中央美院驻四川成都传统工艺工作站落户崇州市道明镇竹艺村,并开展“双育双培”,让手艺人和学院学生共同成长。


“铸金炼课 铸魂育人”中国美术学院金课建设展览现场


       2019UIA-CBC国际高校建造大赛清华大学与卢布尔雅那大学联合团队作品“幕天席地”。活动形式的可变性、使用时间的灵活性、使用人群的兼容性是该作品对于乡村建设的一种解答。


科技与设计融合是目前广州美术学院在设计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图为该校教授沈康在指导研究生。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与发展水平。日前,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研究生教育要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这不仅为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奋斗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也开启了全面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在当前的历史节点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办好高等艺术教育、培养更多高层次艺术人才;如何多管齐下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使研究生更好地发挥知识技能、提升实践本领并实现创新、创造等,都需要高等艺术院校以更具战略性的目光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学科设置,优化专业布局。

        将研究有效反馈给教学
        提升课程建设的“精度”
        研究生教育的知识生产及创新突破与国家发展的大局密切相关。 高等艺术院校如何在课程设置和教育理念上更具前瞻性,直接关系到艺术生产和艺术服务社会的功效。
        作为我国艺术类研究生教育的创始之地,中国美术学院早在1928年即招收了李可染、张眺两位研究生,并在近一个世纪里不断探索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新世纪以来,我们在硕博士研究生教育中,逐渐采用了大导师组的教学方式,通过导师们集体讨论、集体制定培养方案、集体设定论题领域等,摆脱了单一的师徒制培养模式。同时指导学生对所学领域的各类专业问题进行研究,并撰写相关学术论文。如油画专业对于‘光’‘影’‘色系’‘模拟’‘场景’‘人体解剖’‘艺术家个案’的研究,中国画专业对于‘气韵’‘丘壑’‘造境’‘画谱’的研究等,都是领域内的关键问题和核心概念,如此经过了20年的积累,艺术专业中一些最关键的知识,已经被一代一代的学生用他们的研究慢慢地显现了出来。”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说。
        如何将学术研究成果转换成一套可以分享的知识体系反馈给教学,最终将概念落实到研究生课程的细微之处?中国美术学院近年来一直在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打造和建设各类型的“金课”教学。如在《江南园林精测与研究》课程中,中国美院教师引导学生从“读园”“测园”“说园”等进到“一园一题”,以深入探究山水园林的本原。同时强调“在场”的方法,要求学生实地创造,强化实景实物的观察与临摹,通过现场精测,培养叙事能力,独立创作脚本以全方位表述园林研究成果。而《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研究》课程,则在传统的对景写生、记忆写生之外提出了“文字写生”的教学理念,进而又层层推进“见景生情、因物起兴、随机摩写、生机毕现”的教学方式,试图构建出中国山水画教学从写生到创作的图式语言和本体精神。《手工艺术创作方法研究》课程则从材料出发,激活学生的材料体验与艺术感知,让他们在吹、拉、锻、磨中建立起新方法,创造出新理念。如此将材料、技法和思想相统一,不仅增强了课程的融合性,也构筑了新的研究生课堂,打造了手工艺术领域研究生教育的创新现场。
        “要成为研究生的‘金课’,一是要有历史沿革,二是要有学术思想和主张,三是要有符合教育理性的课程设置,四是要有较为突出的教学成果。金课建设要深入细致剖析课程的‘料’,统筹好身法、手法和心法的关系。”高世名说。

       用交叉联合教学打破局限
       拓展人才培养的“广度”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认为,高等美术教育从根本上来讲,不仅仅是技艺学习的过程,而且更是一个学生被“文化”的过程,一个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塑造的过程,一个学生心智生长并成熟的过程。因此,美术院校的研究生教育更要高度重视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注重艺术研究创作与人文学科的关联性建构,重视文化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以美术史、美术理论及美术批评构筑通向人文思想领域的通道,从而促进学生的文化情怀及人文精神的养成。使美术教育从狭窄的专业中走出,而指向人文素质的铸造。让学生在精湛的手艺之上获得心质的坚实与丰盈,在心手相印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的确,传统研究生教育的师徒制模式,由于师徒一体的人脉依附、学术依附、风格依附等弊端,多被业界所诟病。传统教育模式的知识体系虽存在稳定的系统性、学术性和研究性,但随着突飞猛进的跨学科、跨领域的当代学科发展,其稳定性也被不断冲击。因此,更为开放、灵活的教学模式,便成为各大艺术院校的优先选择。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全球创新设计研究生联合培养项目(GID)”,即是采用国际联合导师制,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和帝国理工学院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同时,这一项目也不局限于某一专业方向,而是面向信息设计、工业设计、时尚、陶瓷等诸多领域,旨在创造一个独特的、跨文化和跨专业的高层次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副院长、清华大学博物馆副馆长苏丹表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培养,旨在为社会服务、引领学科发展并对人类未来有所影响。因此,因材施教,发挥学生自主性,鼓励创新尤为重要。“研究生的学科交叉是必然的,他们面对的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需要用新的思维去解决,这些创新思维的起点就是交叉性。固守单一的专业来处理敏感的、迫在眉睫或长远的问题,很不现实,创新的起点就是差异性。专业只是人类为了获得更有效的能力而人为划分的,要解决问题就必须回到现实问题本身,发现差异性才能有所创造、有所进步。”苏丹说。
       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教育自2011年以来,在每年10月,举办为期一个月的“艺术季·研究生学术月”活动,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教育教学的培养模式,推进跨学科、跨领域的教育教学与艺术实践,构建起开放、多元、共享的研究生教育平台。艺术季将教育活动作为一种开放式的知识现场,设置了“Master艺术工作营、特别单元、现场个案”三大板块。“Master工作营”是艺术季的核心,除了邀请专家范围广、课题设计新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工作营开设的创新型工作坊都在美术馆中举办,使得教学过程不断生成、不断流变,展示常规教学板块中难以涉及到的知识情境的变化,带来更有深度的创造力。据了解,王林、冯峰、王檬檬、唐克扬、张华洁、汤南南等几位教授的工作坊,都延伸出独立的展览,成为西安OCAT美术馆、西安美术馆、北京琨庭艺术实验基地等地独立的展演活动。艺术季搭建起美术教育的“学习的共同体、文化的共同体、社会的共同体”,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教育,已形成一年两季——上半年毕业季(打造面向社会的成果平台)、下半年艺术季(打造开放培养的学业平台),形成出两个相互呼应、相互成就、相互激发的学术品牌。

       让专业发展紧扣时代节奏
       夯实美术创新的“厚度”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教学始终站在中国美术发展的前沿。尤其是2016年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为国内首家设立研究生院的美术专业院校以来,中央美术学院的硕博士研究生参加国家重大创作研究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设计、公共艺术、艺术管理等大型项目的人数众多,在为社会和人民服务中发挥了作用,也增加了实践能力。
       范迪安说:“今天的美术是散发性的,尤其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已经非常丰富多元。所以无论是从‘教’的角度还是从‘学’的角度,我们都必须清醒的力求去洞悉整个当代美术发展的趋势。”就造型艺术的品质,包括艺术作品的创造上,显然中央美院已经积累了非常好的教学经验。而就设计而言,今天的设计已经和最新的科技发展与新型业态产生极为密切的关系,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专业如何能够超越原有的设计概念,成为文化的设计、关切的设计?范迪安表示,中央美术学院的设计教学还需要延展出更多内容,并加大研究生教学中的课题意识、社会关怀意识和文化品质意识。“延展不是丢掉本体,而是更好地通过反观本身而建立一种新的本体。这个本体就要跟外部世界的变化产生许多联系,尤其和中国社会发展所急需的设计人才、设计类型、设计思想能够产生联系。我们的精英层次的教育面临如何能够在一种综合思想、综合知识的时代培养出一个个新型的思想体这样的课题。”
       强调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前沿问题,以问题意识为引导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走出一条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的艺术教育发展新道路,一直是广州美术学院研究生教育的办学特色与目标。面对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的召唤,广美对焦需求,以联合湾区制造业强市佛山合作建设广美新校区为契机,有针对性地、成体系地设置聚焦和引领国际相关学科发展前沿的工作室集群,建设艺术遗产保护与修复、陶瓷艺术、公共艺术、数字雕塑、城市创新、智慧家居、虚拟仿真、交互与服务设计、智能出行、数字媒体等工作室。采取以工作室为单元,跨专业、跨学科的问题导向制培养模式,实施艺科融合和新工科教学理念,以“艺术+科技”驱动大湾区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据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李劲堃介绍,目前,广州美院已经启动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改革,加大校企、校地及港澳联合培养的力度。同时,瞄准社会前沿问题和领域,进一步深化学科专业调整,启动研究生精品课程建设,大力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核心,把创新能力培养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培养粤港澳大湾区急需的、具有研究创新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德才兼备的高层次艺术人才,为国家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事业的根本命题。显然,对于艺术类院校,不是硬件环境优良了、物质条件充裕了、创作氛围宽松自主了、人性化教育服务到位了,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材率就必成正比。“培养什么人”必须因势调整、应需而动。如何调?怎么动?采访中各大美术学院均表示,首先还是要进一步提高站位,更主动、更及时精准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切中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需求的脉搏,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这就要求美术院校进一步制定研究生培养规划,从解决重大现实课题和理论命题角度形成招生的课题方向,做实研究生培养环节,不断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把研究能力培养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重要指标。只有如此,才能培养造就更多德才兼备的高层次美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