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聚焦

首页国美聚焦

国美聚焦

古质今妍 走近俞启慧的水印彩拓版画世界

作者:安滨   编辑:姜秦淮   来源:杭州日报    阅读:    发表时间:2020-10-22

作者:安滨   编辑:姜秦淮   来源:杭州日报    发表时间:2020-10-22

古质今妍 走近俞启慧的水印彩拓版画世界

 

黄山雨后

 

黄山光明顶

 

苏醒的秦俑

 

拴马柱与马

 

人物名片

       俞启慧,1934年11月出生于上海,籍贯宁波北仑,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兼浙江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教授、顾问,中国美协和版协会员。196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1961年因创作《战友——鲁迅与瞿秋白》(黑白木刻)而崭露头角。1996年荣获中国版协之“鲁迅版画奖”。著有《黑白木刻技法精论》《中国版画印拓技法》《绘画创作》《现代拓印版画技法—由蝉蜕术演变而来的艺术》以及与英国大卫·巴克教授合作的《中国现代版画之传统技法》等。

 

文/安滨

        拓印术,在中国的东汉朝末年已非常普遍,人们为了收存喜爱的石刻碑文或画像石造像,用纸张拓印碑刻,获得与石刻碑文完全等同尺寸的拓片。

       俞启慧先生长期从事版画的教学和创作,众多版画作品如《战友——鲁迅与瞿秋白》等享誉全国。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将古法的拓印术(蝉蜕术),转换为木版水印彩拓,以古法拓印术的制作手法创作了一大批水印彩拓版画,业界反响强烈。1996年英国版画家、艺术史学者大卫·巴克先生撰写了《中国不止仅有陶瓷》一文,把俞启慧先生的木版水印彩拓版画艺术介绍给欧洲读者;同年,俞启慧荣获英国今日版画杂志奖,荣获中国版画家协会颁发的鲁迅版画奖。俞启慧的作品被大英博物馆、美国波特兰美术馆、欧洲木版画基金会、英国牛津大学博物馆、日本神奈川美术馆和中国美术馆等20余所博物馆、美术馆收藏,他的木版水印彩拓版画从温润的西子湖畔走向了世界,并以他独特的风姿向世人展现了古质今妍。

 

水印与彩拓印融汇

造就两个艺术创作高峰

       考察俞启慧木版水印彩拓版画面貌的形成,我们必然要回到这些版画创作诞生的历史现场和艺术创作时代语境,这样才能真实地理解和解读其创作思路与延展脉络。综观俞启慧版画实践,我们会发现其版画生涯中有两个突出的艺术创作高峰期,一个是他三十岁前创作的一系列黑白版画,如最重要的代表作《战友——鲁迅与瞿秋白》(1962)、《导师——鲁迅与木刻青年》(1965)所显示出的简洁纯净的黑白艺术语言,高度概括对象的造型与光线层次,不用中间过渡灰调,木刻刀法圆润平整不露痕迹,与当时浙江版画界“两赵两张”的造型和用刀模式迥异,在当时的版画界可谓出手不凡,其木刻版画创作语言也对后来许多木刻版画家产生较大影响。

       俞启慧另一个创作高峰期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木版彩色拓印版画,以《瑰宝——多面佛像》(1992)、《东方女神》(1992)、《灵道鞍马》(1993)、《戴金佩玉出墙来》(2005)等作品为突出代表,不仅引起国内版画界关注,也吸引了国外版画同行的兴味和研究,如英国奥斯特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连续多年派遣交换生到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跟随俞启慧专门学习木版水印彩拓版画技术,成为东西方艺术交流的佳话。

       青年时代的俞启慧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入学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这位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的年轻人,幸遇了张漾兮、赵延年、赵宗藻、张怀江这些浙江版画界的名家,在“两赵两张”的艺术观及创作方法的影响下,俞启慧在版画创作的构思能力、黑白概括与处理能力、刀法造型的镌刻能力等方面都获得了充分滋养,196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并留校任教后的第二年,二十七岁的俞启慧即创作了他的成名作木刻版画《战友——鲁迅与瞿秋白》,作品一经问世即获得中国版画界广泛赞誉。这幅作品运用黑白面积及线条的对比,将鲁迅与瞿秋白这两位革命的战友情谊与志同道合的理想表现得内在而深情。作品承载了浙派版画大黑大白的布局与概括特点,这件黑白木刻版画作品在今天看来,依然是上乘之作。

       上世纪90年代前后,面临着西风正劲的大潮流,俞启慧也在思考艺术创作如何能突破自己的习惯模式,不同于其他艺术家的是,他没有简单地效仿西方现代流派的某个艺术家、某种表现语言的简单模仿,而是在自己的起点上推进。俞启慧把艺术探索的触角伸向鲜为人用的中国传统拓印领域,且通过适度运用西方现代美术跨时空架构的手法,创造出水印与彩拓印木刻融汇一体的全新样式。以《瑰宝——多面佛像》(1992)、《力士与菩萨》(1992)、《东方女神》(1992)、《灵道鞍马》(1993)、《护城天神》(1996)、《拴马柱与马》(1997)等作品为这个时期重要的代表作品。

 

开拓并丰富传统拓印技法

建构时空交错的历史叙事

       在创作《战友——鲁迅与瞿秋白》这幅成名木刻版画后,俞启慧并没有在成名作品式样中滞留,木刻版画的多种表现方法一直是他后来几十年探索和尝试的课题。拓印术的意趣及画像砖的造型审美趣味的结合,俞启慧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了。如版画组画《度尽劫波兄弟在》组画木刻作品,这批根据鲁迅与日本西村博士书信交往,就西村博士在上海战乱时收养一只无主人的鸽子,带回日本后准备将身体康复的鸽子作为中日友好见证送还中国时的变故的这段佳话创作了一组黑白木刻作品,这是俞启慧首次从画像石、拓片和碑帖中的视觉美感汲取形式美感元素转换到木刻版画创作的集中尝试。此系列的黑白木刻组画已成为俞启慧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

       随着上世纪90年代的彩拓木版水印版画《瑰宝》等系列作品的诞生,他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了一种东方式的版画美感语言,勾连了传统与当代,构建了新时代下的中国当代审美图像和艺术范式。相比历史上那些不同时期的拓印术而言,俞启慧的拓印技法要丰富很多,他整合了以往艺术家的创作经验,在雕刻与印刷方法上别出心裁,他不仅仅用生褐色拓印在木面上凸起的部分,显露出木面上刻下去的书法,拓印后的白色线条书法十分类似古法中的拓印方式和效果;同时,他还在同一画面中设计深色背景,再通过套版,用明亮色,拓印被刻下去的低端的线痕,在深的底色上拓印出形象,形成正向效果,还原了最初书写和绘画的深色线条。俞启慧不只是在木版凸起面上刻作画面形象,还在木版雕刻造型的斜面上刻作,并注意斜面刀法的运用和肌理的组织。在刻作时产生不同的斜度来应对物体间的前后变化,产生像台阶阶梯式的斜面,这是在常规版画,非黑即白的版画语言特点中是不常见的。正是因为他探索了如此丰富的版画表现语言,打破了常规版画创作的刻制与印刷方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持续多年的木版水印彩拓创作过程中,俞启慧做了更多样性的探索。如《融入画境》(2000)这幅水印彩拓版画,通过截取山水画的局部形貌,与纸折叠的小船和飞鹤在画面中巧妙布局,呈现了中国人寄情山林、寒江垂钓的那样一种超然尘俗、悠然自在的生活理想。又如《戴金佩玉出墙来》这幅木版水印彩拓版画作品,俞启慧表现古壁画的珍贵遗迹所特有的色块与线条的艺趣。俞启慧以他的思想、激情和现代意识,沟通了传统艺术样式与现代意识流的创作方法,以写实的具象造型方法和突破时空的意象构成相融合,表现了精神空间对现实的写意超越,建构起他时空交错、复杂多变而激情四溢的历史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