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友望 编辑:姜秦淮 来源:杭州日报 阅读:
发表时间:2020-11-05
作者:陈友望 编辑:姜秦淮 来源:杭州日报 发表时间:2020-11-05
陆琦画鱼:海之子的哲思
《化石与鱼(瞬间与永恒)》
《报纸与鱼(物质与精神)》
《舟山渔场》 三联画中间幅
《门与鱼(刹那与永恒)》
人物名片
陆琦,1957年生于温州,1982年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现为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油画家协会常务理事,浙江省开明画院副院长,曾任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专业负责人、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作品曾入选第八、九、十、十一届全国美展,获全国性奖项二十余次。近年来创作国家级、浙江省和上海市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多幅大型作品,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浙江美术馆和上海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收藏。
记者 陈友望
鱼,与我们的生活非常密切,可食可赏,千百年来人们喜爱它,并赋予它诸多美好的寓意。“鱼”音同“余”,年年有余,富足平安;鲤鱼跃龙门,梦想会成真;鱼产卵多,寓意多子多福;“如鱼得水”,自由自在,顺遂恩爱。因而,鱼也是画家最为喜欢的题材之一,自宋以来有许多画鱼之佳作传世,八大山人画的鱼白眼向天,极具辨识度,近现代的齐白石、吴作人等都善画鱼。
说起画鱼,在当今油画界,一定绕不开画鱼妙手陆琦。他出生于海边城市温州,画鱼生涯已有三十多年。他的笔下,水中的鱼,案头的鱼,门板上的鱼,夹缝中的鱼,报纸与鱼,化石与鱼……无不活灵活现,其线条遒劲,其色彩明快,其节奏错落,其寓意深远,画面对比强烈而引人入胜。
一条游动的鱼:聪明 勤奋 刻苦
陆琦从小喜欢画画,年少时就跟着温州著名油画家陈天龙学习,后来凭着绘画天赋谋得了温州一中的美术老师职位。“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在父亲的鼓励下,我报考了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陆琦在上万名考生中,凭借自己的实力成为文革后第一批被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录取的本科生。
著名油画家全山石当时是油画系的系主任,对陆琦印象深刻,曾说他是班上属于偏小的,无论是年龄还是个头,但他却是这个人数众多班级的班长,有号召力,成绩也优秀,“陆琦是个聪明、机灵,富有艺术天赋的画家,同时具有温州人的优良传统——勤奋、刻苦的精神。”
美院毕业后的十多年,陆琦到甘肃兰州西北民族学院艺术系任教,从东方海滨到西北边镇,陆琦在巨大的反差中逐渐克服了生活上的困难,热切地爱上了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创作了不少具有影响的作品,如《天山情歌》《解冻》《吹笛》《草原情深》《高原牧人》等。
上世纪八十年代,陆琦从大西北回到久别的江南,不同于大西北的厚重于质朴,他深入恬静的渔区,立时掀起童年时代的种种回忆,江南渔村是如此的新鲜和亲切,从此他把创作主题转向渔家风情。很快,他就画出了一批以“鱼”为主题的系列油画创作,包括《渔家女》《海之子》《凤尾鱼》《船板上的鱼》等等,他还参加了国内外各类展览,并出版了鱼系列的专集,获得广泛好评。“这之前,虽然我描绘大西北也颇有心得,但已经有画家占了先机,我就一直在思考未来的创作主题。”陆琦说,“我很幸运,找到了鱼和渔民的题材,并且深入了下去,被盖上了善于画鱼的‘标签’,直到今天依旧获益匪浅。”
陆琦这一时期的鱼的作品,油画本体语言表现最为充分。他在鱼系列的创作中有时通过油画刀厚堆颜色,有时用薄油色覆盖底层,有时用画笔轻轻在画面上撂过,有时则精雕细刻,在画布上产生各种不同的肌理效果,使油画色彩更加浓郁、结实,显示出油画材质本身的美感。“鱼是自由自在的,鱼是丰富多彩的,油画中的鱼有异国的,有中国的,也是多元的,变化的。”他常常出国考察,到油画发源地意大利、荷兰、法国、西班牙等欧洲诸国的美术馆、博物馆学习,去卢浮宫、奥赛、乌菲奇、普拉多、大都会等世界著名的博物馆里认真读画,研究油画传统。
陆琦的油画代表作之一《舟山渔场》,是受浙江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项目委托的一幅大型油画创作,画的就是鱼和渔民之间千百年来那种不可割裂的关系。他用壁画式三联画的构图样式,表现丰富多彩的舟山渔场,概括的造型、有力的线条、浓郁的色彩、独特的金黄色调、塑造强劲有力的渔民形象。在创作中,陆琦作了中西糅合互鉴的探索,从墨西哥的里维拉壁画到中国的敦煌,颇有墨西哥壁画的韵味,也有敦煌壁画用线的粗犷。
一条哲思之鱼:善思 求变 多元
国人历来喜欢拿鱼来做哲理上的思辨。庄子与惠子游,就有“鱼之乐”之辨,孟子也有“鱼与熊掌”取舍之论,淮南子上也有“临渊羡鱼”与“归家结网”的选择,《汉书》也有“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断言。
陆琦就是一位非常善于思考的画家,他在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之后,“不仅玩命画画,而且也在拼命读书。”他读过当时能看到的许多美学哲学书籍,如李泽厚的《美学论集》《中国近代思想史》,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艺境》,丹纳的《艺术哲学》,葛塞尔的《罗丹论艺术》等等,“这些书籍,带给我的美学思考,深入骨髓。”
在“渔民与鱼之系列”绘画之后,他就很自然地想着,如何把静态或动态的鱼,变成“会思考”的鱼,把这鱼系列推向深入和完善,为自己画鱼的“标签”构筑更高的“壁垒”。于是,《鱼与报纸》《化石与鱼》等系列逐渐浮出:置身于报纸、夹缝、门板、化石中的鱼,这些鱼富有灵性,给人带来空间和时间、刹那与永恒的哲学思考。如油画系列《瞬间与永恒》,表现的多是一群鱼置于化石中,“把鱼和化石画在一起,就是在讲一个哲学道理,瞬间的事物,往往可以成为永恒。”
陆琦有一幅画,把鱼布置在散乱的报纸中,报纸中文、英文都有,不经意地露出了“环保”“战争”“后天”“雾霾”等字样,入选过多次全国美展并获奖。有趣的是,陆琦这类报纸与鱼的作品在国外展出,一位老外在参观的时候对他说,“许多人认为您这幅画,鱼是属物质的,报纸是属精神的。但在我看来,报纸是物,而这条鱼才具有灵性思考的属性,是精神的。”当然,完成画作是画家的责任,而解读认识画作,更多的就在于观者了。陆琦说,“我认为,一幅画能让观者驻足思考,这张画就已经成功了。”
近些年来,陆琦在重大历史题材主题创作中,也声名鹊起,如《明灯——中共浙江省委第一次代表大会》《见证——“最多跑一次”改革》《枫桥经验》,包括现正在创作的《小康目标》《消灭血吸虫病》。陆琦说,“艺术家的定位,就是不断地改变与创新,更好地在前人的基础上寻找属于自己的语言,展现独特的风格,在艺术史上找寻立足之点。”从西方的传统油画到当代艺术的探索,他紧随着时代的脉情呼吸,不断迈向更新、更深的探索,让自己作品的精神内涵更加朴实、深厚,“创作丰富多彩的现代意识和东方意蕴的中国式油画,是众多中国油画家毕生的追求,这也是我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