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聚焦

首页国美聚焦

国美聚焦

让文化“活”起来 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亮相浙江展览馆

作者:凤凰新闻   编辑:李荣可馨   来源:凤凰新闻    阅读:    发表时间:2020-12-27

作者:凤凰新闻   编辑:李荣可馨   来源:凤凰新闻    发表时间:2020-12-27

“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12月27日上午,文艺界、学术界大咖们齐聚一堂,“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在浙江展览馆精彩亮相。浙江省副省长成岳冲,省政协副主席张泽熙,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省文史馆馆长王永昌,文旅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王磊等30多位领导嘉宾,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张立辰等相关领域知名专家,文艺界、学术界代表,央媒、省级媒体代表参加了开幕式。

本次展览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为指导单位,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以唐诗与唐诗之路作为行走起点和对话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浙东唐诗之路”,联通文史研究、艺术创作与展览展示,通过重返中国人诗性心灵的核心现场,重构诗心与世界的交互情境,重启酬唱与共情的感通创作。

据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省美协主席高世名先生介绍,这是中国美术学院联动浙江省文史馆,举全馆全院研创之力,老中青三代人,千余名艺术家,十余支团队,年龄跨越40后至00后,行程数千公里,沿着不同路线,深入当下现实,探寻名山大川、小镇古村、公路乡道、民风民俗,体会古人的情趣意蕴,以脚步丈量“唐诗之路”。并随即展开一系列围绕于“唐诗之路”的研学、讲座、课程、创作、设计、策展等活动,以老带新,发扬唐诗之路文化,在此基础上,推出“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

展览通过组织诗词、书法、国画、跨媒体、影视、插画、设计、手工艺、环境艺术等近二十支专业团队参与创作,丝绸、青瓷、茶叶、古琴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展示,通过多元化的艺术手段,呈现在唐诗之路上的感受和体悟,所见和所思。并联动“浙江文史讲堂”开展“唐诗之路大讲堂”系列活动,共同探索大文科领域下的跨界联动新模式。

记者在现场看到,本次展览分设3个展厅5大展区,其中,1展厅为文史研究馆馆员和美院师生书画作品、非遗作品展示,2展厅为“梦游天姥吟留别”主题大型绘画作品展,3展厅主要为设计类、多媒体影像类作品。整场展览以书法、国画、影视、插画、设计、手工艺等形式,带来“文史研究+文艺创作”的跨界联动,给观众以焕新的视听觉体验。

 

集合了中国画“人山花”专业的《梦游天姥》展厅现场

步入2号展厅,面对巨幅画面,仿佛置身诗人的梦幻之境。该展厅中,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人物、山水、花鸟专业联合创作的《梦游天姥》国画巨构作品,回应李白题写天姥山的名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据了解,此次创作发生于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张捷、刘海勇、盛天晔等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的唐诗之路下乡行走间,更有国画系的老前辈、浙江省文史馆员徐家昌、马其宽担任花鸟创作的指导,与青年师生团队融通关照。在写生中,对于唐诗资源的全新接通,不但是对自然山川的人文关照,也是更给艺术创作带来了莫大灵感。中国画的几大传统专业“人、山、花”以自我突破常规的程式推进项目型教学与创作,恰恰接续了传统的书画中融汇传承与创新的诗性精神。

张捷老师特别谈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游目畅怀”以形成“胸中丘壑”,而唐诗特有的豪迈气象,蕴含着诗人在自然山川乃至天地间往来的情怀,而今人如何通过一张画的情感能够进入到李白的梦游天姥山的“境”中?他认为创作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更多的是畅想、更多的是卧游、更多的是表达心象。”画乃心印,“心象”联结着画与思的穿越。李白在诗篇中的畅怀,不只是对自然表象的描摹。正如笔墨承载了天地之性灵,同时反映出对应于自然万物的人文自觉。

《山水:唐诗辞典》现场图

由著名影像艺术家高世强创作团队的作品《山水:唐诗辞典》则由唐诗指向作为中国人独特的精神生活空间“山水”,以及相应的创作与审美方式“卧游”。他认为,当今普通的山水已不是古典意义上的山水,想要求证古典山水的惊奇感很可能只有在深山老林之处才能寻到,因此,对山水作品的欣赏和“卧游”则应发挥作用,连通古典的审美体验,恰如李白诗中“梦游”的元素形成的强烈感性体验。高世强认为,唐诗对艺术作品的启示作用是巨大的,例如李白的山水观就与当代流行的山水想象截然不同,对李白而言山水为求道之路,因古浙东山水有莽荒之气。古今山水不同,但同归于山水精神,敞开向深邃的宇宙观,这种更深层次的追求,可以让今天的艺术作品不囿于单一的路径而陷入重复空洞的危险之地。

 

省文史馆员淞贤青瓷作品与《诗心自在山水间——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员)书画合册》

 

《诗路百咏》长卷与省文史馆员们的青瓷、书画作品相得益彰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古有采风集诗,又有文人行游的传统,建国后的文史文艺工作者、美术学院师生也素有下乡采风的新传统。此次的唐诗之路行走与创作,也转化为新人培养教学的全新尝试:从德高望重的文史馆馆员研究员到最年轻的师生们,一同循着唐代诗人们的足迹,登临江山胜迹,叩问千载寂寥,与先贤对话,向同行者学习。

采风归来后,省文史馆员笔墨寄情,古今唱和,丹青翰墨,诗心自在,联合创作了七十余幅册页作品汇成长卷《诗心自在山水间》,融书法、国画、篆刻于一炉,全景的立体的多元的唐诗之路新时代画卷在艺术家们笔下铺展开来,衍生为视觉艺术的心灵冲击、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更有文史馆员金鉴才与中国美院钱伟强老师偕青年学子,酬唱雅集,创作了百首于唐诗之路上的诗歌,命笔题写为《诗路百咏》手卷合辑。

省文史馆员们以全新的目光再次凝望历史,试图把诗画、山水、佛道、名人融入越窑青瓷艺术创作中,活化传统青瓷技艺,融合工匠精神和人文精神,注入时代精神,努力于新时代越窑青瓷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正如省文史馆专职副馆长姜玉峰说的,新时代的文史工作要“照进现实”,直面区域重大发展、回应社会重大关切,让文史走进百姓百家、让文史助力区域发展、促进文化赋能,让文化“活起来”,也是“唐诗之路艺术展”的初衷所在。

浙江大学中文系主任、省文史馆馆员胡可先教授介绍,此次展览也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文化大省建设”的一种推进,省文史馆有一系列活动,“青山行不尽”是其中的一部分,通过诗、画、摄影等展现出的浙东唐诗之路,既是一条山水之路、也是一条人文之路、艺术之路、宗教之路,如今也是文旅发展之路。

下午,胡可先教授还有一场“浙东唐诗之路”主题的讲座,主要介绍浙东唐诗之路的形成、发生、繁盛、推广的过程。“唐诗之路大讲堂”作为“青山行不尽——唐诗之路艺术展”的系列讲座活动,由唐代文学、历史、宗教、地理、博物学以及物质文化等各领域的知名学者主讲, 旨在挖掘“浙东唐诗之路”的文化遗产,并重新激活其蕴含的文化基因意义。系列讲座完成后,将集结出版学术论文集。

记者获悉,此次展览在浙江展览馆1、2、3展厅,从2020年12月27日开始,一直持续到2021年2月26日,市民可在每天的 9:00 - 16:30观展。

本次展览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省文史馆将与美院合议,一起将唐诗之路确定为长期项目,共同助力“浙江诗路文化带建设”。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也表示,中国美术学院将“唐诗之路”确立为长期学术项目,在接下去的几年中,将与浙江文艺界、学术界的同仁们一起,为推动唐诗之路的研究、弘扬诗路文化而不懈努力。(记者:徐梦恋 通讯员:刘杨)

浙东唐诗之路渊源

 

青山行不尽——浙东唐诗之路地图

“浙东唐诗之路”自钱塘江畔的西陵渡始,沿浙东运河,至绍兴,经曹娥江,南溯剡溪,过嵊州,到新昌,南行至天姥山,最终到达天台山;其支脉向东经四明山延伸至宁波以至海上,西南向诸暨、金华。

“唐诗之路”的概念于1991年由绍兴新昌县的唐诗研究者竺岳兵先生正式提出,1993年由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正式定名,迄今考证出唐代400多名诗人,在这条道路上留下了《全唐诗》有载的1500余首诗歌。在这条道路上行旅吟咏的,既有贺知章、皎然、寒山子、罗隐、方干等唐代本地诗人,也有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孟浩然、韩愈、刘禹锡等来此游历寓居的诗人。诗人之游,有年少壮游、有中年贬谪、有告老回乡,有出仕、有隐居,有游山、有问水,有思古、有访道,在一条山河人生的驿路上出入行止、唱和不息。

2018年,浙江省首次提出“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2020年10月召开了全省诗路文化带建设暨浙东唐诗之路启动大会。袁家军书记指出,高水平建设诗路文化带是全面展示浙江诗画山水、推进美丽浙江和文化浙江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的重要举措,要围绕“诗画”“山水”“佛道”“名人”四大主题,凝练彰显“诗心自在”的文化内涵。郑栅洁省长强调,浙东唐诗之路是诗路文化带的领头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要围绕建成“幸福美好家园、绿色发展高地、健康养生福地、生态旅游目的地”目标,率先启动建设。

2020年秋季,为积极响应浙江省委省政府号召,助力诗路文化带建设,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与中国美术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文化人的新实践,回应2020年9月袁家军书记提出的新阶段的十大新课题中的第9个课题:“浙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关注后,如何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彰显生态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联动文史馆员(研究员)与美院的千余名师生,行程数千公里,沿着不同路线,深入当下现实,探寻名山大川、小镇古村、公路乡道、民风民俗,以脚步丈量“唐诗之路”。并展开一系列围绕于“唐诗之路”的研学、讲座、课程、创作、设计、策展等活动,以老带新,发扬唐诗之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