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聚焦

首页国美聚焦

国美聚焦

王颂余:从金城银行职员到津门书画大家

作者:俞栋   编辑:李荣可馨   来源:杭州日报    阅读:    发表时间:2021-01-28

作者:俞栋   编辑:李荣可馨   来源:杭州日报    发表时间:2021-01-28

《八达岭》

历史上画派的产生和认可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自然产生,逐步形成,后世认可。如明代“浙派”和“吴门画派”。二是自觉追求,意向明确,名震当时。如晚明的“松江派”。而“津门画派”无疑属于前者。解放后“津门画派”以富于时代特色的画风崛起于中国画坛,蜚声海内外。其代表人物穆仲芹、王颂余、赵松涛、萧朗、爱新觉罗·溥佐、孙其峰、孙克刚、王学仲有“津门八家”之美誉。其中,王颂余还曾在金融机构工作过。

 

王颂余(1910年-2005年),天津市人,原名王文绪,有“安素阁”“易简楼”等斋名。生前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常务理事,天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天津市文联委员,历任天津津沽大学中国文学系任讲师和河北艺术师范学院、天津美院教授,以及南开大学分校兼职教授。著有《中国画技法述要》《书法结体探津》《王颂余书画选》《困学偶记》等,多幅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并被选送日本、新加坡、美国、西德、芬兰等国家展出。

 

王颂余出生于商人之家,其祖父和伯父在天津商界颇有声望,他自小天资聪颖,兴趣多元,尤爱绘画、书法与国文。受家庭环境影响,王颂余早年并未专事艺术,伯父希望其传承家业,故让刚刚考进高中的他辍学,先安排其在一家钱庄当学徒,待稍具经验后,又让他到“北四行”之一的金城银行做职员。幸运的是,他遇到了既是上司又是恩人的刘大绅(清末小说家刘鹗之子)。刘见这位20岁不到的后生白天在银行勤勤恳恳工作,业余时间还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史,对书法更是用功甚勤,便心生欢喜,多次带其到当时暂居津门的罗振玉家中拜访,罗府丰富的碑帖收藏和罗振玉渊博的学识使年轻的王颂余大开眼界。其间,他还得到了章太炎、闻一多等大师巨儒的亲炙。

 

王颂余精于画、长于书、通于诗、谙于文,尤以山水画著称于世。在溥心畲、溥修、刘子久等老师教诲下,他形成了“以书入画,以画入书”的艺术特点,故评其画得先论其书。他的书法虽从“二王”入手,但又广泛涉猎汉简、画像、刻砖等民间书风,后期还注重借鉴日本近现代书法,从全新的意义上对“书画同源”做出了自己的诠释。所以,其水墨交融、结体夸张的书风与专业书家迥然不同。当然,亦有不少专家认为其书法过于“野”,欠“专业”。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书法大开大阖的结构、富有韵律的线条和层次丰富的墨色即使专业书家也难以企及。应该说,深厚的书法功底为他绘画追求“形思交融”“质健为妍”的境界提供了强大支撑。最典型的是,他吸收书法中“屋漏痕”之笔法来表现物象轮廓。无论是表现高山峻岭、巨岩沟壑,还是描绘苍松翠柏、杂树丛林,抑或是潺潺流水、袅袅烟云,都以厚重的慢行笔为主,同时又以富于节奏感的快行笔辅之,疾徐交错,轻重交替,既没有因运笔重缓而使线条钝滞,也未因滑笔轻快而使线形流于轻飘,可谓“滑而不流,涩而不滞”。不仅显示了其既为画家又为书家的深厚功力,而且在技法层面上实现了书画合璧。

 

生于北方长于北方的王颂余,其山水画兼有广阔与精致两种品格。他的作品大多描绘北方山水,场景宏大,与小桥流水的江南截然不同,但在写景造境中又有细致入微的描写。他十分注重造型,反对那些以写意不写形为借口的挥洒涂抹。这一点也许与其同时代的画家不太吻合。因为自黄宾虹以来山水画界流行的画风是轻视造型而独尊笔墨符号,以为有了某某大师的笔墨符号,便得到了传统真谛。殊不知在绘画中,笔墨虽有相对独立的审美功能,它同时也是一种造型语言,只是其不同于西画写实素描的造型,而是用笔墨在平面上通过黑白、虚实、浓淡、轻重来处理空间中“形”的问题。这里说王颂余有坚实的造型功力,不仅仅指其写实技巧高明,画山像山,画水像水,而主要是说其对中国画的笔墨造型理解深刻,即:通过对景物具体形象各种变化的观察,融入自己的精神思想,对景物形象加以适当改造,借助景物形象的变化来展现自己的精神思想,从而做到形神统一。

 

中国山水画讲究画面构图的多样与统一。所谓多样就是反对构图平淡无奇,抵制千篇一律,主张构图的多样与出奇,并采用夸张的景物对比,奇特的构图形式展现山水地貌、亭台楼榭。五代著名画论家李成著的《山水诀》有载:“千岩万壑要低昂聚散而不同;层峦叠嶂易起伏峥嵘而各异”。观王颂余的山水画构图正是胜在新奇,其景物安排往往出其不意,多险峰、巨岩、奇石,且以简为要,力戒繁杂,且赋色不多,喜将浅淡的赭色或花青与笔墨渗化一体,酿成清奇雅逸的不凡格调。

 

中国画更重意境。诚如宋人范欷文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虽然,王颂余也重视写生,但他绝非“忠实”地写景,而是借景写情,追求情景交融之境界。他笔下的每幅作品既包涵了物象的风神与气质,又凝聚着画家自己的情感、理想和寄托,故在创作中其总是通过“迁想妙得”,设法把景物衍化为自己的情思。所以,他的很多作品虽取材于写生稿,但又并非简单地照搬照抄,而往往只是截取其中最动人的“一幕”,然后凭借奇思妙想,大胆取舍,或取山之雄峻,或绘帆之轻盈,或染江湖之辽阔,以造成咫尺万里之势,既写出了自己内心对自然景观的赞叹,又使人情致高远,感慨系之。

 

最令人称颂的是,王颂余始终以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典型心态进行着人格的自我完善,无私授业,甘当“教书匠”,先后教出了白庚延、孙贵璞、喻建十等一批津门名家,使“津门画派”顺利实现了代际传承。

 

也许有国美、南艺等著名艺术高等学府和西泠印社、兰亭及浙派、海派、吴门画派、金陵画派、新安画派等存在,使江南书画家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但中国书画发展至今,长江以北的“京派”“津派”“长安画派”等也早已声名鹊起,所以搞艺术的人不妨将眼界放得更开一些为好。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