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聚焦

首页国美聚焦

国美聚焦

林晓林:传习书法之美

作者:   编辑:朱奕琳   来源:杭州日报    阅读:    发表时间:2021-02-04

作者:   编辑:朱奕琳   来源:杭州日报    发表时间:2021-02-04

徐玑《访湖友》

侯一元、侯一麟诗

       记者 孙乐怡

       如何对待书法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多年来一直是书法界普遍关心和关注的焦点,也是当前书法创作所面临要认真解决的问题。书法的生命在于求变创新,求变的过程亦是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艺术家林晓林在多年习书创作中,始终坚持探寻书法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在他看来,这是一个长期的临习积累、取舍熔铸和提炼升华的过程,在涉猎百家时,会取舍才会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人物名片

       林晓林,1971年生,199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民盟浙江省华夏书画学会理事,温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林晓林书法漫谈】

       书法是情感在纸上的流露

       书法作为艺术门类之一,最吸引人的是情感。艺术高于工艺,也是情感的共鸣和不可复制性。书法作品是书法家的情感在纸上流露,欣赏者能从中感受的载体。它是有气息的,传统的评价,是雅,不能俗,俗则不可医;还有真,真性情,字如其人,真性情才能体现。若要扭曲设计得美,不如不美的真。

       历史上留下的书法经典,非常多。如何取舍、如何看待,有很多看法。从发展来说,以小苗长成大树的比喻最为普及。那么对于学书法,学经典,学一样还是不计多少都要涉及。古人评语要融会贯通,采百家之长,成大家。但如何采,如何看,如何融,如何通,没有方法,也没有具体的指导,只是一个方向,使人迷茫。我们学习经典,就是在前人已有的路上行走或驾车。不逾规则走得很好。学一种书体,一位书法家风格,是走一条路。想要去远处,要走各种不同的路,要学多种风格。这是学一体或纳百家的比喻,一种可以,想走得远,看得多,就要采纳百家。

       而今提倡的创新,出风格,则是在前人已有路的基础上,再开辟一条路。但开此路的目的是什么,风险大,可能投入一生,只有自己走,不成路。是有创而不能成经典,后人不记得。若于经典外能创一路,造福后人,几十年后也成为经典。若于山间自开一路,供好友行走玩赏,是小众之玩,于时代发展没有多少意义,很难成为经典。所以要学古人开路的目的和精神,古人留下的路都是经过历史选择留下的。今人崇尚创新和个人面貌的作品,很多是把过去荒弃的路简单修整一下,说是新路。

       【学术简评】

       书不尽意——谈林晓林书法与中国传统审美

       林语堂在《中国书法》一文谈到,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在中国书法家的身份是不能轻易取得,其高深非常人所能企及,因为书法艺术是中国美学的基础。今观林晓林其书察其人,其为人为书均秉承传统文人之风,此正合书道精神,谓之书家则当之无愧也。

       诚然,中国书法包含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诸要素,不仅是其建构的基础,形成与发展的源泉,也是传统美学精神最具代表的体现。《周易·系辞上》曰:“圣人立象以尽意”,其意为当“书不尽意,言不尽意”时,圣人便立“象”以尽其未尽之意。“象”在此可作“卦象”解,也指一切可名状之物的表征。何谓书法之“象”,不外乎用笔用墨之法、结体之法、布局谋篇之法,以及书者的性情与学识。

       林晓林自幼习书,后求学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先后师从林剑丹、张如元、张索、章祖安、王冬龄、陈振濂、金鉴才诸先生,受过最为正统、严格的书法训练。沙孟海则是中国美院书法专业的创始人之一,他要求学生:“一方面要了解文字的结构和书体源流,借鉴名迹,熔铸古今,推陈出新,自成风貌。另一方还得转益多师,要有字外功夫。”晓林离沙先生要求自然亦近,他原本学生物,但于文学、史学、哲学等均有涉猎,学书之后更是融会贯通。得乎象中其意亦当远矣,晓林的书风出入魏晋之间,醇厚绵远而自具意态,兼得晋人书体之俊逸风流,北魏碑刻之笔力雄健浑穆。再则,晓林为人朴厚谦和,律己又严,凡事必下头等苦功,字如其人,自身的人格修养影响书法的品格,反之从写字中看出其人的气度。

       技近乎道,得意忘象或许是林晓林书法特点的另一面向。字形端庄稳健,而富生动变化,其书线条含蓄内敛,又极具张力,结构严谨,却有大格局,章法开合有致,则富气韵之妙,这些评价对于他的书法艺术而言无疑是准确而恰当的,但仍旧是形而下的表述与分析。晓林积数十年之功潜心于书艺,兼通六体,书之于他已如轮扁斫轮,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所以,澄心明性暗与道合。观其书,应感而动,适可而止,此何尝不是中国文化之精要所在?

       书法不仅为道之所载,亦为情之所系。邓以蛰在《书法之欣赏》中认为书法“为艺术之最高境界,完全出自诸性灵之自由表现”。林晓林的书法难能可贵的是出自性灵而寄之于情,性灵赋予他书法以生命的律动,有情自然使得他的书法有了情绪与温暖。他游走于自由与节制、性情与道法之间,圣人忘情,而非无情。

       以“立象尽意”诠释林晓林的书法可能不尽全面,“书不尽意”对于晓林的书法艺术而言非不能尽意,而是不可尽意。盈则亏,达意非尽意,晓林之书在于书其不尽之意,象外之意。

——赵辉(《美术报》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