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聚焦

首页国美聚焦

国美聚焦

勇猛精进 突破藩篱 白砥及其研究生的碑帖融合教学展举办

作者:陈友望   编辑:朱奕琳   来源:杭州日报    阅读:    发表时间:2021-05-13

作者:陈友望   编辑:朱奕琳   来源:杭州日报    发表时间:2021-05-13

       5月8日,“碑帖融合实践与理论研究:中国美院白砥研究生教学师生作品展”在绍兴市柯桥美术馆开幕。展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白砥及其42位硕士博士研究生书法作品70余件。开幕式后,白砥还主讲了题为“碑帖融合的历史价值与意义”的学术讲座。

       白砥曾在一次研究生课堂上,谈到艺术院校与普通大学的书法专业在硕、博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上所具有的差异性——综合性大学更多的以强化传授书法的基本技法及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尤其对五体书的书写技能及历代书法史的发展有相对全面的实践与认识,而专业艺术院校则不能仅仅满足于此,而须有更加深入的能力培养与挖掘。

       白砥认为,专业院校的书法研究生,在创作上,首先必须提炼自我的风格要素及审美倾向,同时又能站在历史的宏观发展立场上使自我的艺术追求与整个书法史的发展相吻合;在学术研究上,则更应该倾向于对书法的艺术学思考,而不能仅仅局限或满足于对既有历史的梳理与归纳。

       约在一百年前,许多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书法家与思想家,不约而同地把自我的书法创作方向定位在碑学与碑帖融合之上。在白砥看来,碑学与其说是一场书法革命,不如说是对大气、质朴、浑厚、古拙的传统精神的回归,是对自甲骨文以下至隋唐前的篆隶楷书的回归。当时那些学兼古今的书法家,其实在求功名阶段,所做的功课多为帖学,故在他们的书学思想中,碑帖碰撞是必然的,融合自然而然成为继碑学后的大趋势,这种意识一直延续到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的始创者陆维钊先生他们一代,并还将继续发展下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书法由古典向当代转型过程中,“现代书法”处于探索实践中。白砥说,就整个大势而言,碑帖融合在当代尚不会被“现代书法”所取代,“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碑帖融合在技法与审美上并未臻于至美,尚有许多可以深挖的领域。”他认为,当下全国有近三百所高校开设书法专业,但就书法的灵魂建构而言,还只能依靠专业的美术学院。“作为拥有近60年历史的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其书学传统不偏碑帖,创始者潘天寿、陆维钊及诸乐三、沙孟海等前辈皆有碑帖结合的创作实践遗产,作为承继者的我们没有理由只满足于笔墨书写等基本技法的表现与授受,而应站在书法史发展的潮头,引领当代书法教育。”

       作为白砥导师的2017级博士生,冉明以一副行草“倚枕掩书联”参与展览。“碑帖融合的探索,是近现代中国书法发展的一条主线,对其内涵的挖掘及形式的开拓极具审美价值和实践意义。”冉明说,碑帖融合在形式上力融碑帖之长而避其短,以碑之宏大、沉厚、古朴、奇崛,入帖之清雅、飘逸、跌宕、精致,将动静、虚实、轻重、徐疾等诸多矛盾统一于一个载体之中,而这些对立之美的协调统一,正体现出中国传统哲学与美学之中和美的核心精神。“碑帖融合,其审美思考与实践探索,还存在着许多困难。一方面,碑帖融合的理论尚未完备,多是零星散论,尚待深入剖析与探讨;另一方面,在探索实践上,要求深谙历代碑与帖之特质,并能熟练驾驭、运用,存在极高的难度。因此,碑帖融合实践与理论研究更值得大家去探索去实践,这也是当代书法人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