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全文艺 编辑:林晓琪 来源:小时新闻 阅读:
发表时间:2022-09-09
作者:全文艺 编辑:林晓琪 来源:小时新闻 发表时间:2022-09-09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刘玉涵 通讯员 刘杨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又热闹了起来,学生们步履匆匆,路上不时有“小电驴”掠过,他们奔向同一个地方:2号楼,小剧场。
开学了!
9月8日下午,2022级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暨专题报告会在象山校区小剧场举行,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为1028位研究生新生带来了“开学第一课”。
国美为何?
3年毕业季与3场校庆
和许多学校的“第一课”一样,新生首先需要了解自己就读的学校,那么,“国美,是一所怎样的学校?”高世名以此为题,带领学生们走进这个共同体。
但国美的打开方式又与众不同——展览与艺术活动。
每年六月,国美的毕业展总会掀起一场全城的艺术狂欢,青春的思维雀跃、碰撞,给杭城注入新鲜的血液。
开学之际,高世名回顾了近三年国美毕业季的主题,从“共同生活”到“现在史”再到“生活力”,三年毕业季主题都由学生提出,浓缩了疫情状态下国美学生对于生活与存在的思考。
2020“共同生活”:对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下人类重新思考生活方式进行回应,探讨在经历了新冠疫情和漫长的隔离后,我们对共同生活的渴望和如何重新获得共同生活的能力的思考。
2021“现在史”:我们共同生活在这个时代,也正在共同凝聚出新的历史感知与现实感觉,经历着全球疫症中的迷失与危机和数字时代生命伦理的新命题、新挑战,我们应思考如何重新扣问自己操持的技艺与记忆,将之转化为创造的力量、重启的契机?
2022“生活力”:希望以数千位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在漫长焦灼的疫情岁月中,激发起我们每个人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生命的体认,焕发出我们本真的生活热情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动力。
时间拉远一点,回到2003年。
德黑兰老街上的电影院,像柏拉图的“洞穴”。拉三轮车的老汉会端一碗午饭走进影院,边看电影边吃;街上的行人会敲敲下水道边的小窗口,放映员就从地下探出头来,告诉行人正在放什么影片。在这里,电影艺术是底层民众的日常生活,彰显其公共性本质。
这是国美建校75周年校庆的一部分,“地之缘:当代艺术的迁徙与亚洲的地缘政治”学术活动走过曼谷、东京/京都、德黑兰、伊斯坦布尔,又回到杭州,展示了亚洲各区域当代艺术的差异化实践,构造出非西方式亚洲文化共同体的自我表述机能。
到了2013年,85周年校庆的国美以“八五/85:把可能性还给历史”为主题,聚焦于“八五新潮”发生的1985年这一时间“切片”,以85部视频短片呈现了中国美院85年历史上的85位艺术家在1985年的艺术状态和人生故事,以历史的眼光回望与解读。
2018年国美建校90周年之际,“致敬2018:CAA@斯特拉斯堡”系列活动在斯特拉斯堡展开,与1924年以林风眠为首的26位旅法中国艺术家在斯特拉斯堡莱茵宫的首个中国美术展览会遥相呼应。一个“山水”主题的展览,一场面向“未来”的提案,串联古今之思。
“过去与现在所发生的一切,都将是未来的序曲。”启发着学生们对于历史、现在与未来的思考与行动。
3年毕业季、3场校庆活动,高世名和新生们漫谈其中的主题意义与背景故事,以此讲述国美的学术关怀,解答“国美,是一所怎样的学校”。
如何开始?
墨竹图与《陌生天堂》
讲座解答了新生们不少疑问,但是新的困惑同时产生——作品可能撞车、创作会因找不到出口而停滞……在与现场新生交流的过程中,高世名发现许多困惑都指向一个问题:“青年艺术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通常不知道如何开始。”
艺术家创作的原动力在哪里?
墨竹图
一天半夜,高世名被手机的消息震动吵醒,打开一看,一个老师给他连发了50张图,都是画得非常精彩的墨竹图。怎么回事?
原来高世名在一次对谈中说:“竹林上部是亮的,底部偏暗,而且暗得幽深,你的视野可以透到很远处。它的暗不是黑暗,而是幽暗、幽远,有幽玄之气。这种竹竿间光线、颜色的变化,我没有看过哪一个画家把它表达出来。”
这位老师看到后深以为然,于是把几年前的这批作品翻了出来,请高世名看看是否“依稀表达出一二”。确实优秀,高世名认为这“幽篁深处,可观风雨”。
这位老师之所以要画这批竹子,是因为他与古人“对战”,对标郭熙的雪竹《幽谷图》。为此他需要不断观察竹林、不断去云栖竹径看竹林,在“师古人、师造化、师吾心”中反复折腾。
“他不会不知从何开始。”
陌生天堂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杨福东,在百度百科的介绍里,杨福东“是中国当代最受国际瞩目的影像艺术家之一”。很多人知道他因为《陌生天堂》一举成名,却鲜有人知这件作品的创作过程。
杨福东是油画系出身,对于影像一窍不通,但他有个电影梦。
没钱怎么办?挣。
他去上海的一个动画公司打工,帮人画原画,挣到第一笔钱。
拍电影不会怎么办?学。
他跑去北京的一个电影厂学,但是人家有行业规则,关键时刻把他支走买东西。
学不到东西怎么办?自学。
他用打工赚的钱租到一台电影机,买了过期的胶片,直接上手拍。那时候连场记都不会做,于是需要翻来覆去反复看;演员也都是请的同学。
拍完之后没钱冲洗怎么办?再去打工。
冲洗出来又没钱剪辑怎么办?再去筹钱……
前后五年,终于完成。
21世纪初,卡萨尔文献展来中国的时候,本来计划看一下杨福东的摄影作品,但他鬼使神差地多拿了一张光盘——《陌生天堂》的默片版。
到了现场,年轻的艺术家战战兢兢地问,还有个片子能不能看一下,没做声音?
那就看一下吧。
五分钟,评委们决定:“就是它了。”
此后,杨福东又创作出《竹林七贤》等系列经典作品。
“一个艺术家大于美术馆,一个艺术家大于所有的展览。”创作与展览、与其他无关,而是要成为自己。这是国美所期待的,也是高世名希望在座学生能够坚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