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美聚焦

首页国美聚焦

国美聚焦

中国文化报:在世界艺术大格局中弘扬中国精神——中国美术学院全球传播力建设探索与实践

作者:李百灵   编辑:林晓琪   来源:中国文化报    阅读:    发表时间:2022-10-05

作者:李百灵   编辑:林晓琪   来源:中国文化报    发表时间:2022-10-05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对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他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美术学院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方案》提出:在世界艺术的大格局中弘扬中国精神。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聚焦国家需求,推进文化传播力建设。建立海外文化传播体系,举办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项目,为中国艺术教育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搭建平台。

借助新媒体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美院故事

中国美术学院自建校开始,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同时也是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作为教育部首批对外开放院校和首批来华教育示范基地,长期以来,学校秉持“全球境遇,本土关怀”双轮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全面实施具有主体性的国际化战略,打造艺术教育和人文思想的东方高地”,学校28个招生专业中,26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立足中国画、书法等传统学科高点,发挥专业优势,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活化为基本切入点,推动中国文化精神的当代实践。

一流的大学离不开一流的声誉,一流的世界大学,需要在世界的舞台上发声。为推进学校国际化建设,中国美术学院牢牢抓住学校特色,聚焦学校重点工作,组建撰写、编辑、润色、发布等分工合作的宣传团队,先后在脸书、推特等传播平台上开设学校官方账号,构建以美院课程、美院展览、美院人、美院艺术精品等为重点的立体传播内容体系,以文、图、影为媒介向世界讲述中国美院故事、传播美院声音,截至目前,粉丝总数近26万,成为学校国际化传播、拓展“世界一流美术学院”影响力的重要窗口。

2018年至2021年,北京师范大学每年发布《中国大学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美术学院在涵盖中国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包括原211高校)的海外网络传播力综合指数排名中,连续4年挺进前十,其中2018年和2019年跻身中国内地高校海外传播力前三,仅次于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并被中国外文局评为2021年度大学国际传播优秀案例。

中国美术学院海外社交媒体平台

“帕加马雕塑”素描临摹课程突显国美教学成果

2022年1月11日,中国美术学院在海外社交平台脸书上发布“帕加马雕塑”素描临摹课程作品,反响热烈,传播迅速,单条阅读量104529,互动次数13344,分享超2000次,成为中国高校海外传播的第一个10万。

据北京师范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中国大学海外网络传播力建设报告》显示:“脸书平台上中国内地大学平均最高点赞量为620次”。中国美术学院的该条推送,点赞量为平均最高点赞量的3倍多,成功展示了中国艺术高校教学成果和水平。

该条推文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的背后,是对中西方艺术观念和艺术教育差异性的深入探讨。20世纪以来,西方艺术经历了从视觉到形式再到观念的范式转化,艺术和艺术教学逐渐脱离与古典传统之间的联系。在此大环境下,中国美术学院坚守“融合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建校初心,坚持造型的基础训练,将素描作为艺术创作的一个重要基石,也是学校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基础课程。帕加马浮雕巨大的体量、磅礴的气势、生动的造型和精准的刻划震慑心神、鼓荡心胸。2015年,中国美术学院决定从德国柏林复制引进帕加马神庙大型浮雕《诸神与巨人之战》,2019年,其中第一批50米的浮雕进入中国美术学院,成为素描教学的重要素材。同时,学校也复制引入了一批中国传统造像,并与山东诸城、青州等地方博物馆建立教学研创实践基地。通过东西并举的系统性素描造型训练课程,传承与研习东西方经典造型艺术,提升学生的造型能力,更把艺术理念的思考方式和对形式语言的锻造内化于素描教学之中,让学生们在身临其境的眼见、手触、心摹中汲取艺术思想的滋养,感悟真正的艺术精神。

中国美术学院“帕加马雕塑”素描临摹课程教学现场

《泰晤士报》展现中国青年艺术家的勃勃生机

日前,英国主流媒体《泰晤士报》整版刊文《Art for life’s sake》(因生活而艺术),报道中国美术学院2022届毕业作品展,透过“生活力”主题,观察中国高等艺术院校在艺术与科技融合方面的前沿探索,以及艺术助力城市发展的创新实践。

2022年6月1日,“生活力·第四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盛大开启。今年的“青艺周”,以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音乐学院的毕业季为主体,联动浙江省13所高校同步推出线上毕业展,线下在浙江展览馆、浙江美术馆等10个场馆呈现,总展出面积约5万平方米,累计展出3000余组作品。线上线下5000余名青年艺术家、设计师共同打造了一场全城绽放、青春洋溢的艺术盛宴。

创新设计学院作品《毗邻为居》

作者:张书宁、杨楚凝、童然

此前,《泰晤士报》官方脸书账号在发布预热推文时,文章的主笔编辑伊恩·贝尔彻认为,今年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的主题“生活力”恰逢其时。毕业展鼓励学生们反思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的变化,以及如何适应由技术的快速变革带来的影响。推文获得海外网友粉丝的广泛关注,总互动数超21万人次。

早在2019年,《泰晤士报》就曾刊文《Natural wonder——Hangzhou Living poetry》(探索自然胜境——最忆是杭州),认为杭州是中国千年来活力不断的灵感来源地。在《Art for life’s sake》一文中,《泰晤士报》就位于杭州的中国高等艺术学府——中国美术学院,再次评价:“平远的西湖和幽远的象山均对中国美术学院精神的培养起到了关键作用。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发展历程中,杭州山水与建筑的自然结合激发了一代代艺术家不断观察、反思和创作。”

此次《泰晤士报》特别关注了今年毕业展中3个探索艺科融合的前沿作品代表,均来自中国美院创新设计学院。作品《后设器官》为纪念于2020年去世前一直担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的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而创作,灵感来自他对人类、技术和社会器官之间关系的思索;作品《瑶山心语》突显了良渚地区的资源,包括其丰富的音乐和舞蹈历史,思考如何对这些资源加以利用、造福社会;播撒虚拟种子的高科技种植设备的作品《绿易》,则从中国古典园林中汲取灵感,展示了科技和设计如何促进传统文化的发展。

创新设计学院作品《瑶山心语》

作者:徐皓钰、周聆、刘一鸣、李晓泷、李鹏辉、官源、柯旭、洪文姝、吕小迪

《泰晤士报》认为:“中国美术学院在展品中传承中国文化遗产,并用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探索和定义当代社会图景。整个展览彰显了中国美术学院的核心理念,即激发自然与人类心灵的创造性对话。”

自2010年开始,中国美术学院以“毕业展示周”的全新形式全面展示教学创作成果,开中国艺术学院之先河;2019年,中国美术学院再次冲破围墙,将常规的毕业季展览升级成为艺术周。之后的每一年,规模和场域不断升级延伸,如今中国美术学院的毕业季已经成为杭州的城市节日,让市民畅享艺术狂欢之乐。对此,《泰晤士报》评价:“中国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展表明,艺术正助力城市发展,迎接不断涌来的各种挑战。”

同时,此次传播在国际、国内两个维度同时发力,形成联动整合。新华社客户端发布二次传播稿件《〈泰晤士报〉整版刊文关注中国美院毕业展:东方千年灵感之地高等学府持续激发艺术“生活力”》,在国内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截至2022年8月20日,该稿件在新华社客户端的浏览量达76.3万人次,进一步向海内外受众展示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成果,以及社会美育、美美与共的积极实践与影响力。

2022年“生活力·第四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现场

“王冬龄书法艺术60年”大展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

2021年10月16日, “从头开始——王冬龄书法艺术60年”书法作品展在浙江美术馆举办。中国美术学院基于学科特色,整合专业、人才资源,在展览海外传播中,通过“书法艺术”这一跨文化、跨平台、跨媒介的表现形式,以优质的内容建立文化契合点,向世界传递中国文化之美。同时,通过“王冬龄书法艺术60年”海外传播个案,力图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中国文化传播之路,为提升中国国际传播力贡献国美力量。

浙江美术馆“从头开始——王冬龄书法艺术60年”书法作品展

以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王冬龄先生以60年的书法实验与实践,将伟大的书法传统活化在当代、呈现给公众,让“中华文明”通向全世界,与世界文明进行对话。他在书法史的大传统中上下求索,在世界艺术的大视野中东寻西觅。60年来,他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开展教学,其书法作品被海外著名博物馆收藏,教过众多海外留学生、短训班群体,并推行了“书法大字走世界”系列文化项目,为中国文化艺术的海外传播提供了一个内容丰富、意义深远的个案。

中国美术学院海外传播运营团队坚持在具有高度影响力、辨识度、传播力的国际学术平台和传播平台上,发出中国大学之声。与国家级权威媒体合作,在各国传统的新闻网站上进行传播,同时积极拓展传播渠道,顺应海外社交媒体互动功能强、境外用户数量多等特色和优势,与China Culture(中国文化)、China Museums(中国博物馆群)、Study in China(留学中国)、Zhejiang,China(中国浙江)、Hangzhoufeel (韵味杭州)等国家和省、市级海外传播账号联动推广,共计转发近50次,点赞超3000个。此外,海外院校和组织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精准传播对象,学校海外传播运营团队与 ELIA(欧洲艺术学院联盟)、Cumulus Association(全球领先的设计和艺术组织)、OCCA Space(中国当代艺术办公室)等机构联系沟通,在其海外社交媒体账号上发布展览推文。

《道法自然》,巨幅大字草书现场书写,大都会博物馆,2014

同时,本次案例以“书法艺术”为传播内容,精准分析受众国家,做好优质内容的转译,形成400字和1000字左右的不同传播文本,以英文、韩语、日语3种语言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日本6国进行精准传播,共落地316家媒体,向世界传播艺术类双一流高校文化成果,展示中国文化形象。其中包括美国最大的通讯社美联社、市场观察、雅虎财经、韩国最具代表性的新闻通讯社韩联社 、最大的门户网站之一Daum、新闻门户网站Hankyung、搜索门户网站Naver、澳大利亚综合网站Medianet、欧洲领先的在线出版物《European Business Magazine》、日本最大的新闻通讯社共同社、朝日新闻、每日新闻等,新闻图片点击量94111次,曝光总量116516次。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高校是对外传播工作的重要主体和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研究基地,承担着建构和传播良好国家形象的重要任务。作为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国美术学院立足优势学科、创新传播模式、积极提升海外传播力,自 2017年起打造海外传播矩阵,包括学校英文官网、脸书、推特、图享和优兔视频等海外社交媒体账号,以生动的教学成果为切面,向世界展示一所中国艺术院校所秉持的教学精神和学术脉络。

艺术是全球人民的语言,中国美术学院将继续坚持通过“艺术”这一表现形式,传递中国传统艺术之美,呈现积淀丰厚的中华文化,展现中国大学国际传播工作的新特点、新风貌、新进展,凸显新时代高校外宣守正创新 、奋发作为的时代担当,在世界艺术的大格局中弘扬中国精神,提升中国文化自信。

乱书《心经》现场书写,奥克兰国立美术馆,新西兰奥克兰,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