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中国社会 再兴乡土生活 ——写在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一周年之际

作者:   编辑:姜大伟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5-10-19

作者:   编辑:姜大伟   来源:    发表时间:2015-10-19

  习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已经一年,作为亲历座谈会的一员、作为中国美术界的发言代表,每次想到座谈会我都感到特别的亲切,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总书记的讲话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既鞭辟入里,又情深意长,他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核心是我们艺术创作的指南,需要我们来长期执行、身体力行。这一年多来,我们的工作始终伴随着讲话的学习和实践,对讲话的学习和实践形成了一个主要的旋律。
  习总书记的“文艺思想”的核心就是人民,这个人民,既是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社会共同体,又是优秀传统和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熏陶下的文化共同体。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了人民的主体性,这个主体性不仅指人民作为文艺的对象,而且指人民是体察检验文艺的主角;不仅指人民是艺术创作中的隐身者,而且指人民是孕育和验证文艺发展的广袤大地;不仅指人民是文艺史诗的剧中人,而且是文艺史诗的剧作者。人民主体的辩证提法,既揭示了古往今来伟大文明的内核,也是今天人民的文艺创作的核心要义。
  这样一种主体精神是由生动的品格体现出来的。第一种品格是人民富有时代精神。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文艺不要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要有时代的激情,要有家国的担当,我觉得这一点尤为重要。如何超越一己悲欢,始终保有大关怀,是古往今来艺者的共同追求。关注时代和人民的重大事件就是关注我们自己,使我们免于成为重大灾难中的麻木者和受害者,这是人民的第一个品格,时代精神。
  第二种品格即人民是有肉身的。人民是艺术之魂,艺术是人民的肉身。习总书记提倡艺术家应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创造“有筋骨、有温度、有道德”的作品,这都是对一种肉身之感的形容,我们对这些特别有体会。在上世纪民族解放和新中国建设历史上,美术以其强烈的形象感,塑造了一批极具人民性的时代精品。那些匍匐前行的劳动者形象,那些化身山河的就义者的身躯,连缀成一代代后来者与历史的情感纽带。这些文艺创作的肉身集体地塑造了人民,塑造了与我们“血肉”相连的精神共同体。
  第三种品格是人民是有根性的。习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活水源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人民的根性在生活中,只有扎根生活,才能把握根性,才能找到可资重建和再造的自我表述机制的根源性因素,去对接创作的源头活水。我们经常讲深入生活,“生活”到底是什么?是异乡风光的采风掠影,还是时代生活的深耕大地?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我们美术界有写生的传统,历史上也涌现了一批批扎根生活的生动榜样。我们下到基层去,要在活生生的社会境遇中了解生活,了解生活中人,用艺术的语言来打开和凝练这种生活的体验,进而打开和凝练艺术语言本身。我们讲生活,不是哪个对象化的实况,而是社会境遇中所蕴含的那个深的、活的生活契机。中国人讲写生,它就是要抓这个生机和活力,借此提升和转化的生活现场。以上是关于“秉人民思想深耕中国社会”的思考。
  再兴乡土生活是我们学习人民思想的又一要点。我们讲民学,指的是源于民间的器用之道及其思想研究,它集中体现了人民的精神、人民的智慧。民学在根底处,尤其体现着那种源于民间的自由立场和生活根源。正是由于民学拥有民间深厚的生活资源,所以民学与中国的本土生活、与中国的乡土生活有着深刻的联系。乡土是什么?乡土指的是具有鲜明地域特征的那些生活资源。我们每个人都有乡土情怀,那村子当中的老井,那镇头的古亭老树等,这是我们的家园。象山校园的建造本质是什么?不是那个所谓徽派的语言,它的本质是那些门窗走廊,那些不同的界面,我们的同学们在这里朝朝暮暮,远望青山,在山的深处看到那个遥远而陌生的自己,在这种远望中有一种东西被塑造,就是他的情怀;有一种东西在成长,就是他的品味。所以我们说远望可以当归,悲歌可以当泣,就是要培养这种情怀,就是要在同学们心里建立这个学术乡土。他来的时候觉得好奇、走得时候有依恋,但真正让他铭心刻骨的是他在这学术家园中的一种乡土的情怀。
  随着新城镇的建设,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我们曾赖以生存的乡土资源正面临剧变。乡村在变化,乡土在流失。在这样的时候,我们不能陶醉在所谓的网络的便利当中,要意识到乡土家园的重要性,这就要求我们从民间的角度和立场来审视这种变迁,来重建和再兴那个特征鲜明、多样生动的新乡土生活,重建未来多少游子挥之不去的家园梦。
  今天我们提出新乡土、新民艺,就是要珍惜我们赖以生存和独立的那个本土生活资源和生存本色,就是要让我们以茶米为食、麻丝为衣、竹陶为用、林泉为居的生活方式活化和发展起来。前不久,中国美术学院“天工开物中国江南乡村的民艺”开展,就是要通过这些传统的器物之用和技艺世界的研究来培养今天乡土活化的感情和基础。
  今天的艺术文化已经不仅仅是美术创作、艺术创作,它还包括了生机勃勃的生活本身。如何继承这些艺术中所包含的民学精神,意在从不断生长着的人民智慧来建构具有饱满品位特征、具有生动诗性气息的新乡土、新农村、新社区,正是我们关于人民文艺思想学习的深化,也是中国美术学院发展的一个重要学术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