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归——2016杭州国际当代陶艺家作品双年展暨第十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

作者:文/张同芳 摄/申博 周红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6-12-12

作者:文/张同芳 摄/申博 周红   编辑:张同芳   来源:    发表时间:2016-12-12

  12月12日,源·归——2016杭州国际当代陶艺家作品双年展暨第十届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由浙江省文化厅、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

开幕式现场嘉宾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浙江省人民政府文化厅副厅长蔡晓春,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刘正,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国际陶艺学会主席雅克·考夫曼,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周武,海内外陶艺家,参展艺术家代表,国内艺术院校代表,媒体代表,中国美术学院老教授,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代表,以及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全体师生等参加开幕式。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陶艺系主任戴雨享主持开幕式。

钱晓芳宣布展览开幕

蔡晓春致辞

  蔡晓春首先代表浙江省文化厅对展览筹备师生表示感谢并提出几点希望,致辞中讲到: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至今已有近万年的历史传承。而浙江也是中国瓷器的发祥地,诞生了越窑、龙泉窑等著名窑系,对中国以及世界的陶瓷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致辞中希望在后续的工作中,浙江省文化厅可以与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与中国美术学院有更多的协作与互动;也希望我们的艺术家、我们的老师、同学能够坚守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自信,不断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创作出更多具有民族特点、时代特征和国际风范的艺术作品,将我们最为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不断的推向一个个新的高峰。

刘正致辞

  刘正教授在致辞中对中外陶瓷艺术家的持续支持表示深切的感谢,并针对近年来中国陶艺发展的现状展开思考: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代陶瓷艺术面临的机遇与作为实践者的创作最前沿又在哪里?如何围绕21世纪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陶瓷艺术的时代演绎,也是当代陶瓷艺术家面对的时代挑战和机遇。

杭间致辞

  杭间教授发表的致辞演说中讲到,当代陶瓷艺术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艺术语言,而且是世界当代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土与火的面前,中外陶艺家都由此找到了自己的特点,同时找到了彼此之间相互交流的主题。在思考展览主题时我试着考虑“源自何处,归向何方?”的问题,问题本身既是一个手工艺术化的命题,同时更是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之间对于当代艺术如何发展的一个共同议题。

雅克·考夫曼致辞

  国际陶艺学会主席雅克·考夫曼教授代表国际陶艺学会对展览表示衷心祝贺,并在致辞中表示:与以往相比,现在更为迫切的需要继续、发展、促进文化交流的一切可能性。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民族概念变得越发重要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我们可以看到文化本身,不同的文化种类正在被全球化进程所影响。文化是一种沟通方式,我希望,文化之间的隔阂可以通过交流方式,为陶瓷艺术的学术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模式。

周武致辞

  周武教授作为展览的筹备及策划人介绍了双年展的系列活动及议题。「源·归」讲的是做事、做学问,都应懂得事物的根源。从某种角度而言,「源·归」关注的是根源问题,是智性地观看,运用哲学的眼光观察事物、探讨事理,是明察秋毫地追寻本源,也是以历史为镜对认知经验的探索。对应到本次展览,则是一个如何观看时序里多变的中国陶瓷艺术的问题——我们应先对根性的问题进行审视,这是创作方法论研究的规律。

戴雨享主持开幕式

  「源·归」讲的是做事、做学问,都应懂得事物的根源。从某种角度而言,「源·归」关注的是根源问题,是智性地观看,运用哲学的眼光观察事物、探讨事理,是明察秋毫地追寻本源,也是以历史为镜对认知经验的探索。对应到本次展览,则是一个如何观看时序里多变的中国陶瓷艺术的问题——我们应先对根性的问题进行审视,这是创作方法论研究的规律。

  参加开幕式的还有原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陶艺工作室主任珍妮特·德布斯,英国皇家艺术学院陶瓷与玻璃专业主任菲利希提·艾利芙,加拿大艺术家、教育家保罗·马修,日本京都市立美术学院教授秋山阳,日本陶艺家杉浦康益,韩国陶艺家、策展人、教授禹宽壕,韩国艺术家、教育家朴石雨。

  2016杭州国际当代陶艺双年展基于拥有18年历史的「中国当代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之上升级与转型而成。展览邀请9个国家约36位艺术家参展,含括英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芬兰等国家,作品形式涵盖陶瓷器物、陶瓷雕塑、影像装置等多种类别,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代国际陶艺创作的最高水平。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