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入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作者:徐元 廖垣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6-01-18

作者:徐元 廖垣   编辑:张同芳   来源:    发表时间:2016-01-18

  1月18日,2015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和青年学者建议人选公示结束,本次全国共418名学者入选。我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教授王澍入选2015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长江学者”是教育部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为提高中国高等学校学术地位,振兴中国高等教育,于1998年共同筹资设立的国家专项“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 第一层次人选,其设立宗旨是“延揽学界精英,造就学术大师,带动学科建设,赶超国际水平”。

  王澍简历:

  王澍,1963年生于新疆。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博士。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12年2月27日获得了具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一个中国公民。

  王澍针对中国建筑设计与教育普遍以西方近现代建筑观念为旨归,其基本城市、建筑、理论原型均来自西方的现状,在国内率先提出以“重建一种当代中国的本土建筑学”的学术主张和基本方法。

  王澍的学术创新之处在于,从学术基础和战略高度构建西方建筑学体系无法涵盖的一种完全不同的建筑体系。它以“重返自然的道路”为鲜明的哲学态度,指出中国和世界目前面临的诸多冲突中巨量的人工建造物与自然的冲突是最深刻的冲突。 

  以人工材料为基础的西方现代建筑不具有必然的学术合法性与普适性,本土建筑在此意义上的当代的价值必须系统性的重估;

  它的形而下基础是中国本土的民间建造经验体系,通过大量田野调查和建造实践,一种将传统手工建造,自然材料和当代机械施工体系的结合建造方法被系统性、创新性的揭示和构建起来; 

  以“面向自然的建造”为方向,结合本土建筑自身的演变逻辑,一种将城市形态学、建筑类型学与不同尺度层级的风景园林 构建互相混合的新建筑类型学和美学意向初步成型;

  王澍指出,当下中国的建筑学术与实践,看似繁多, 但究其本质,都是以现代城市为主要对象的建筑学,而中国文化与社会的根基在乡村,“面向自然的建造”的基本智慧也保存在乡村,在过去十年中,通过他和团队的大量乡土调查和实践摸索,一种更加面向乡村的建筑教育与设计实践模式初步形成。 

  王澍在这些方面的学术贡献,并以其自主创新的城市建筑创作实践与乡村建设探索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

  王澍同样开创了当代中国的实验建筑研究和设计实践。自1990年代,王澍就提出和实践“实验建筑”这一理念,深度挖掘中国传统建筑的场所文化内涵、空间表达、尺度转换、材料语言和工艺技艺,在保卫地方文化多样性的城市与乡村建设、可持续与生态建造、在本土根源与国际交流的交叉视野下,自主创新的城市与建筑创作与实践这三个 方面开创和代表了当代中国的实验建筑。近年来,“实验建筑”这一概念逐步为学术界、建筑界所认知和接受。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

上海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

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