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雲」—梁绍基个展揭幕

作者:摄/申博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6-09-28

作者:摄/申博   编辑:张同芳   来源:    发表时间:2016-09-28

  “云上雲,顾名思义,其继续在向云追问,追问是丝的虔诚,并在延续深化之时希望实现自我超越。”梁绍基如此定性自己的最新个展。2016年9月27日晚,梁绍基最新个展“云上雲”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揭幕,这是他首次回到母校办个展,数十件作品经过积淀与过滤,以汇报展的方式,首次展示其近30年的艺术历程。本次个展也是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的艺术家个案研究回顾展,将展至10月10日。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高世名与梁绍基先生认识已经二十多年,二人经常探讨艺术问题,“梁老师身上那种绵长而持续的激情让我惊叹,也让我敬重,他隐居在天台山,但艺术创作一直保持在当代艺术最前线,他是中国艺术界最独特的艺术家。”

梁绍基先生致答谢辞

  首次回母校办个展,梁绍基说自己“受宠若惊”,初期颇为焦虑,“如何超越”?最终他决定坦然面对,真实呈现自己就好。“艺术家的任务就是用自己的慧眼去打开别人的天眼,因为艺术的答案永远不恒定。”开幕致词中,他在感谢了母校、恩师(万曼)、好友后,着重感谢了蚕:“蚕的献身精神成就了我,我应该是一条蚕,我要做一条蚕!”

  纤维艺术最打动人的是时间,而梁绍基在坚守这一准则的同时,珍贵地跨越了纤维艺术这一具体的艺术类型,通过更多手段,如雕塑、绘画、行为、舞蹈、写作等,多渠道展现中国艺术家在当代的模样。“他早期使用非常多样的材料进行创作,1989年,他突然发现丝是非常好的创作材料,在后期的一些作品中,更多的使用了其他的一些方式和手段,如生物、雕塑、编织、生物学、行为、影像等。”阿萨杜尔•马克洛夫(第二届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策展人之一)认为梁绍基是中国当代艺术家中非常卓越的一位。  

展览开幕式现场

  虽有汇报展的性质,但梁绍基绝不肯以老面目示人,因此有三分之一为新作,精品也做过调整,更惊艳的是,现代舞“呼吸”首次亮相,这不仅是这件作品的首次公开展示,也是梁绍基首次在个展中采用舞蹈手段。此外,展示空间的构建也采用了隐喻的方式,特别是圆形剧场,梁绍基将其分割成上下两层空间,下层是地狱,上层是天堂,“地狱”放置了两件作品:“于无声处”与“命运”,有残骸、废墟之感,“天堂”里放置的是“听蚕”,静心聆听生命之妙。

  

  梁绍基:面向艺术与科学的新界面 

  文|侯瀚如 Hou Hanru

  梁绍基是中国当代艺术领域最为特立独行、难以捉摸、甚至古怪的人物之一。他以非凡的热忱与痴迷投入到与那些极不寻常的搭档——蚕的工作中已长达三十年。

  众所周知,自2000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以一种惊人的方式在中国国内和国际上大张旗鼓地发展,成为推动全球艺术界的主要动力。这一过程既活跃又极具爆发性,引起大量关注与评论。然而,作为一个自1980年代中期便开始从事艺术的老艺术家,梁绍基远离了上海、杭州这样喧嚣且高度全球化的中心城市,选择去一个偏远城镇居住。他更关注人与蚕之间的深层联系,进而探索艺术与自然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他选择在自己的私人领地默默耕耘,如晨露般清新、碧空般透彻、满月时分光影嬉闹般神秘,如那些轻缓、优雅地蠕动的小生命一般鲜活,正是它们创造了自然界的神奇之物——蚕丝。梁绍基深信,自然造化与人类想象力可以交融相通,他的想象力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和宇宙观里,并将之转化到当代的创造形式和表达中。在他的世界里,梁绍基将和谐视为进入永恒领域的关键,并将之渲染得生生不息、与时俱进。换言之,他的作品使人启悟,对我们的生活、我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被主流和狭隘现代性所忽略、排斥的东西都具有重大意义。

  在1980年代末中国最具实验性的工作室——万曼当代壁挂研究所(杭州浙江美术学院,现改名为中国美术学院),梁绍基的创作包含了极具实验形式的装置和行为,并使用了诸如竹子和羊毛这样的传统材料制作作品以求达到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他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与中国经典著作有关,如《孙子兵法》和《易经》。很快他将注意力转到人与自然的直接联系上,从1990年代初开始,他便不断发展其独特的“自然系列”。一方面,“自然系列”持续而详尽地表现了自然造化精挑细选的“原始”元素——竹子、蚕丝、蚕、水和云;另一方面,该系列也拓展了他的艺术形式,包括雕塑、装置、行为和多媒体,并诉诸中国和西方哲学,例如禅宗、佛教和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

  为了追求人与自然关系中最终的和谐,梁绍基在思考与艺术实践上从未拘泥于传统。他积极地融会现代性与当代性——特别是对变化、短暂性和不可预知性这些自然本质的强调——就像发生在任何静态空间内的破裂。在对“自然系列”的介绍里,他表示,在对“原始元素”探索的过程中,使他的作品得以超越艺术创作的传统定位,并作为一个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生物学和生物社会学、艺术与艺术表达的多样性和宇宙本身之间的一个接口进行运作。

  远离了被惊人的城市化渗透后的中国,梁绍基坚持尽可能地接近自然。然而,在这个无论从技术和文化层面上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他同样拒绝成为一个自我流放、封闭的局外人。相反,他采取更新的技术来实现他的艺术视觉:他一直在和科学家合作,制造适合的蚕丝纤维使之能够形成任何富于想象力的外观和结构。不同于常见的科学实验,想象力和诗性推动了梁绍基作品的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使其体现出生或本体论的意义。这是关于生存的真正含义:在生与死之间、忍耐与命运之间、快乐与痛苦之间……持续不断的交涉与争斗。通过将自然元素扩展至与人体的结合,作为其行为和装置的重要部分之一,梁绍基让我们见识了充满矛盾的当代世界中最激进状态下的生存体验——强大的支配权,无论是自然、人类,还是社会,始终被弱者以及更脆弱却千变万化的力量所挑战并击败,就如同生命本身。这便是生态学真正的意义。

  梁绍基最终期望用艺术创造一个生态美学的新形式。他说:“我的艺术是基于对生态、生命、生态环境和当代生态美学的关注、强调自然和人之间的互动,还有艺术制作和生物学思考过程里的时空变化……”(《梁绍基艺术札记》)。如今,我们十分关注地球的危机。梁绍基的作品提醒我们,接受挑战、解决危机不仅仅依靠科学,相反,我们应该开始反省自我感知与自然本体的关系,也就是我们的美学。美的范畴正是找到对待自然与环境的恰当方式的出发点。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