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之容器—2017杭州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举行开幕仪式

作者: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7-11-26

作者:   编辑:张同芳   来源:    发表时间:2017-11-26

  11月25日上午10点,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承办的「光之容器——2017杭州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在位于象山东麓的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举行开幕仪式。本次展览为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展览将持续到2017年12月15日。

  「杭州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为三年一度的展览,首届举行于2014年,主题为「透器·透气」。三年展旨在搭建玻璃艺术高规格的国际交流平台,通过多维的文化视角,对玻璃艺术的本源进行全新审视和探讨,体现了手工艺术学院以国际化学术交流促玻璃专业拓展的思路。近年来,玻璃专业依托中国美术学院大视觉艺术的人文环境,以聚集高端学术人才为主轴,着力于专业群教学内涵和研创水平的建设,以此建构活态的专业学术生态。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蔡晓春,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原澳大利亚玻璃协会主席格拉德·金等嘉宾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李玉普主持。

院党委书记钱晓芳讲话

院长许江致辞

  许江在开幕式的致辞中提到,本月初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在南山路揭开了「意匠之手——手工艺术国美之路」大展的帷幕,今天又在民艺博物馆迎来「2017杭州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因此他将2017年11月称为「手工艺术月」。对于此次展览的主题「光之容器」,他首先解读了光:「光像水一般地流动,无孔不入,无速不达,但它又很难被捕捉、被储存,那么有什么可以称之为光的容器呢?就是玻璃,是琉璃,是glass。」因为他认为盛光的容器一定要能够透光,「中国文字的‘透’即是行走的的秀。」在通体透明的或将透未透的玻璃作品之中,盛放着光的折射,光的轨迹以及光行走流动的妙处。许江表示此次展览所在的民艺博物馆也是一个巨大的玻璃建筑,他说:「它本身也是一个‘光之容器’,它与一山、一水、一席展架上的玻璃作品相互辉映,让我看到山水,看到光华,看到圆满,看到存持发展的智性与诗性之光。」

策展人、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周武致辞

  本次展览的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周武在发言中提及展览命名的出处来源于捷克玻璃艺术家李宾斯基的一句话。李宾斯基通过长期从事玻璃创作,凝结出对玻璃本体语言的认知,认为「玻璃是光的容器,充满了想像力」。这一诗意化语言的浓缩源于思想的打磨,道出了玻璃的透与明、光与影的意象本体。他还在展览前言中谈到自己对玻璃艺术的理解:「玻璃的艺术以光为核心,以手为塑造性灵的工具,凭借身心的体验感知事物之根源,通过视觉与触觉的融通,玄览人世的沧海桑田,探索人与自然的调和之美。」他认为,在上手劳作的刹那,通过人对事物的关照,达到心物相合之境,材料与工艺、技巧与艺术、时间与地域在这一维度交织,不同的社会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在这里汇集。

澳大利亚玻璃协会主席格拉德·金致辞

  澳大利亚玻璃协会主席格拉德·金在致辞时首先对此次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对美丽的中国美术学院表达了喜爱之情,也对能够受邀参加此次展览表示感谢。他认为这样的玻璃艺术交流不仅仅是一次艺术家与作品的交流,更是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他在发言最后提到这应该就是中国「一带一路」的文化目标实现的很好证明。

  「光之容器」是一个诗性与哲学兼具的题目,让人浮想联翩。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杭间在前言中将其联系到科学对黑洞的解释,他说道:「在茫茫的宇宙深处,黑暗和光明的纠缠并不绝对,黑暗不可知的秩序中,光明以‘她’的 ‘必然’存在,而且与黑洞的物质与非物质相生相应,于弥漫的无形中,在黑暗的不可企及处,永不以某种意志而存在。」 杭间认为这正应了老子思想中关于空间「有无」的辩证法,世界大如我们眼前的「容器」,有与无,内与外,虚与实,永远只是「相对」而言,局部的看和整体的看,或者换一个时空去观察,换一个材料去比较,都将呈现永恒的「意义」。

手工艺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李玉普主持开幕式

  本次展览侧重于玻璃器物的探索,选择在该方面具有实验性的中外艺术家参与,以开放的视野审视当代玻璃艺术学术前沿问题,并聚焦民族传统玻璃艺术文化的拓造,利用活态的展览助推玻璃工艺的升级。这一高端学术展览及论坛从酝酿策划至开幕历经半年时间,展览主题「光之容器」,将目光放置于视觉性的探索发现之上,梳理玻璃艺术传统性、学术性、创新性的立场,思考、解读玻璃艺术在不同社会环境视野下的表现,探索其极具个性的艺术气质,展示玻璃独有的器物精神。

  以此展览由两个展区组成,围绕「光之容器」的主题逐层展开:

  第一部分是「主题展区」,以主题展形式,特邀艺术家为参展对象,该展区所有作品均围绕「光之容器」的主题专题创作。特邀艺术家们来自不同的艺术背景,对于「光之容器」的主题有着自己的理解,并通过各自不同的艺术语言表达对这一主题隐喻含义的解读。这一部分要以作品讲述的不仅是玻璃艺术的技艺与材料,更有对于玻璃艺术生命的阐释;

  第二部分是「国内外邀请展区」,参展对象由主办方邀请或艺术家申请(审核通过)两种方式构成,包括来自澳大利亚、捷克、美国、英国、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约30位著名玻璃艺术家、90余件优秀玻璃艺术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家将对玻璃艺术的「光」、「器」和「气」的特性进行解读。「器」既是玻璃艺术的空间之「器」,也是我们在这里要阐述的文化之「气」,材料之「气」,这是一种开放性、包容性,同时也是中国美术学院玻璃艺术专业提倡的理念与精神。

参加开幕式嘉宾合影

  开幕式结束后,在民艺博物馆内举办了题为「光之容器」的学术研讨会,中国美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副院长杨振宇、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工艺美术系主任李文分别担任学术主持,多位国内外玻璃艺术相关领域的艺术家和学者出席论坛,展开了一场有关玻璃艺术教育与玻璃艺术发展的交流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