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书——2017Inter-Youth国际青年绘画展开幕

作者:文/胡心云 摄/周红、龚美玲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7-12-11

作者:文/胡心云 摄/周红、龚美玲   编辑:张同芳   来源:    发表时间:2017-12-11

  2017年12月11日上午,汇聚全球200多位优秀青年、300余件手稿作品的2017Inter-Youth国际青年绘画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主要通过本子与册页、小稿、草图、对比图、组图五个部分进行梳理与呈现。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1月5日。

  今年是中国美术学院“世纪之星”的第十二个年头,也是Inter-Youth走向成熟的第三年。 Inter-Youth国际青年绘画展是每年以一个主题为研究,以学术为亮点的青年艺术展,今年展览以“艺术•家书”为主题,特别提出了青年学者如何在今天这个非常繁荣和多元的时代下,艺术如何回到艺术最本源的艺术创作的命题。这就是艺术家心灵的家书。 

  为了更有力地回应“艺术·家书”这一主题,还特别策划了“东方如在Drawing as Art ,Art as Drawing ——手稿展”,将于12月16日开幕。展览特邀比利时双年展策展人乔·本泽康Joel·Benzakin作为策展人,展出13位国际知名艺术家的作品,分别来自中国、法国、德国、英国、美国、韩国、比利时等国家,共50余件作品。

  出席展览开幕式的嘉宾有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副院长高世名,法国著名策展人,英国温布尔登艺术学院格莱特·埃文斯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艺术学院艾立森·阿勒得教授、露丝·沃勒教授,德国汉堡美术学院比吉特·布雷纳教授、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朱迪·琳恩·基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处、科研创作处、外事处、实验教学管理部负责人以及国际艺术院校的参展艺术家及学生代表、各界媒体人士等。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杨参军主持展览开幕式。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宣布展览开幕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致辞

  副院长高世名在致辞中分享了关于“Drawing”的两点思考:一方面,Drawing是非作品化的,或者说,是超越作品的。在“非作品化”这个意义上的Drawing,其中最伟大者是中国的书法。历史上最为精妙的书法都并非刻意创作的“作品”,而是在日常书写中随性而成、因情而就得妙手偶得之迹,最能够流露作者之风骨神气;另一方面,Drawing是一种实验状态,它始终是为了作品的准备。Drawing之于作品,是它始终保持在开放的排布与演练的状态,始终保持在生成与变化的进程之中。这才是绘画之创造性的本质。而Drawing的本质在中国绘画中呈现的最为分明。这次展览以Drawing为题,其用意在于用东方艺术的本质性特征,重塑我们对绘画本身的理解,是发送给国际当代绘画界的一封东方来信。

“东方如在”特别策展人乔·本泽康致辞

  “东方如在”特别策展人乔·本泽康在致辞中首先感谢了中国美术学院的邀请,此次展览是绘画在当代艺术中一种多元形式的表现,也是一次多元文化的对话。此次“东方如在”将展示各位成熟优秀艺术家的手稿,与艺术·家书——2017Inter-Youth国际青年绘画展的青年艺术家们展开了一次精彩的对话与交流。

嘉宾代表德国汉堡美术学院比吉特·布雷纳教授发言

国外作者代表美国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李智玹发言

国内作者代表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刘志成发言

展览总策划、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井士剑发言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杨参军主持展览开幕式并宣读获奖名单

  展览展出的300余件手稿中有为系列化创作而收集、积累的素材以及充满尝试、探索性思考的小稿;记录艺术家“思想流淌”和绘画背后绘与书的笔记;以一种自由、轻松、随意的绘画状态去捕捉眼前事物的速写;揭露绘画创作秘密的草图以及大量组合。

  关注艺术家个人和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等的关系。作为人类的一种家书,艺术史之间的家书,更重要的是艺术本身的这种传承性如何延续在人类的创作当中,青年的传承性,展示一种创造力和一种新生力量。此次展览向我们展示了艺术家在作品正稿背后的草稿和草稿成为正稿的历史的不同的绘画的时代的变迁。它更强调即时性和此时性。

  手稿作品如同一封封家书汇集到西子湖畔,形成了一个个数字时代的数字传递。一类是书写时代的传承,另一类是数字时代的传承,这两个家书书写形式形成了今天每一个青年艺术家的思想方法和创作工具。这个工具箱囊括了今天社会、科技、文化之间的新情形以及问题与挑战,而唯有青年才能发出应对这种挑战最有力的声音和回答。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