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居翰数字图书馆”上线引“高居翰热”

作者:梅雨恬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7-02-20

作者:梅雨恬   编辑:张同芳   来源:    发表时间:2017-02-20

  2月18日,恰逢高居翰逝世三周年之际,由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承办的“高居翰与中国”暨“高居翰数字图书馆”上线系列学术活动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举行。本次学术活动分为“高居翰与中国”学术研讨会暨“高居翰数字图书馆”上线仪式和“我与高居翰”对谈沙龙两部分。

“高居翰与中国”学术研讨会现场

  “高居翰与中国”学术研讨会暨“高居翰数字图书馆”上线仪式于18日上午和下午在贡布里希-高居翰图书馆举行。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馆长张坚教授以“让中国的视觉艺术成为世界学问:高居翰数字图书馆背后的故事”为题,致开幕词,介绍了高居翰数字图书馆建立始末。张坚曾于2012年12月至2014年2月期间与高居翰就其藏书捐赠事宜有频繁的邮件往来,高居翰在给他的邮件中不断流露出希望在中国美术学院建立中国视觉艺术图书馆或研究中心的设想,希望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中国的视觉艺术的研究和教学。

“高居翰与中国”学术研讨会现场

  高居翰先生的这一宏大的愿景于2013年正式启动,先生将自己的2000多册藏书、3600余张教学幻灯片、12000余幅中国美术史数字图像和其他具有史料价值的图像资料、以及《溪山清远》(A Pure and Remote View)和《凝视过往》(Gazing into the Past)两个系列的视频讲座资料,悉数赠与了中国美术学院。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设想,第一是希望自己捐赠的图书能尽可能向有资质的学者开放阅览和流通,而不是让这些书变成他个人的纪念碑;其次,除了捐赠书籍之外,还有当时正在录制的视频讲座、教学幻灯片和数字图像资料,他希望以此为基础,来建立一个面向全世界的中国视觉艺术的数字图书馆。

  自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接收了高居翰先生这批自藏书籍和影像资料后,便积极地展开各项工作。2014年提交了“高居翰数字图书馆”项目规划方案,并于下半年获得浙江省教育厅批准。经过几年的持续建设,图书馆以这批藏书、图像资料和系列视频讲座为基础,建立起一个专门的“高居翰数字图书馆”。值此学术研讨会活动现场,高居翰数字图书馆正式上线并面向公众开放,通过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官网入口或者直接登录录 http://210.33.124.155:8088/JamesCahill/ 即可访问。

  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研究员彭建波在开幕式上对高居翰数字图书馆作了详细介绍,网站中比较有特色的板块是大师生平、高氏藏书、著述研究、视频讲座、图像典藏、博客典藏、江岸送别等几块内容。

  第一块“大师生平”,简要介绍了高居翰先生的生平简历,基本以时间为序,将先生一生的学术经历与贡献做了较完整的呈现。“中国足迹”部分全部是图片,为先生的一些生活照片,在中国的较多,点击后可放大并另存到本地电脑。 

  第二块“高氏藏书”,这里是高居翰先生捐书的书目检索,共2200多册,180个页面,有些是丛书,总记录是1400多条,可通过书名、作者、中文名、刊名进行检索。点击书名会跳出关于这本书的基本信息,包括译名、作者、语种、出版信息、ISBN、页码开本、中图法分类号等。这些检索功能对于研究者来说非常实用。

  第三块“著述&研究”,包括四个子版块:图书、论文、高氏研究与研讨会。“图书”部分主要是高居翰先生的著作,还包括他给别人写的序文,共95本,其中还有高居翰同一著作的不同国家的译本,如《Chinese Painting》这本就有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本,全都收录在内,并有清晰的书影。“论文”部分主要是先生发表的学术论文,也包括先生写的展览序言,点击标题可以在线浏览也可下载原文脱机浏览。“高氏研究”是其他学者对先生的研究论文。“研讨会”目前呈现的是2015年“高居翰与当代海外中国艺术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的一些信息和照片,日后开展更多活动还会不断更新。

  第四块“视频讲座”,收录了高居翰的《溪山清远》(A Pure and Remote View)和《凝视过往》(Gazing into the Past)两个系列共51集视频讲座资料。这些视频是全英文的,没有字幕,图书馆接下来还将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翻译配字幕。

  第五块“图像典藏”,是高居翰先生八、九十年代在世界各地图书馆实地拍摄的资料,非常珍贵。包括两方面内容:一块是先生拍的照片,转换成数字图像,共9000多张;第二块高先生自己买的幻灯片,制作较好,他选了3600余张给学校。这些图片有分类导航,观众可以逐级打开,找到相应图片,点击图片可以放大,也可以下载为大图,精度都在1M以上。此外,导航途径还有诸如“年代”、“材质”等。这部分除了图像本身的稀有性外,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有机分类、检索与相关重要信息的补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价值甚大。比如,原本的图像没有标注名称等信息,图书馆专门在学校各分院和系科征募了一批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体的高居翰数字图像资料标引工作的团队,大部分同学来自艺术人文学院和国画系。相关的标引和修订工作也会在高居翰数字图书馆上线之后持续推进,并将引入社会学术力量的参与。

  第六块“博客典藏”,收录的是高居翰先生从2007年至2013年的博客文章,均为英文。

  第七块“江岸送别”,收集的是全国各地纪念高先生的文章,共24个页面,内容比较齐全,每篇文章都可以在线浏览和脱机浏览。

  “高居翰数字图书馆”上线仪式过后,“高居翰与中国”研讨会正式拉开帷幕。中央美术学院薛永年、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潘耀昌、美国普吉湾大学洪再新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讲座,论及他们与高居翰的交游过往及高居翰的治学经历和他的学术视野。 

薛永年教授发言

  薛永年教授在论坛发言中讲到,高居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有别于传统的美术史偏向于内向化研究方向(注重作品的时代、个人归属、艺术品质以及画家的艺术个性等),他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绘画的意义与功能,寻找画家发展的政治和经济的原因,把艺术的研究从内部引向外部。这尤其体现在《画家生涯》一书中,这本书将画家的生活方式、作品的市场流通结合起来。这一方面开拓了研究领域,深化了研究内容的深化性;但因为对本体的考虑减弱,在作品的真伪品质上容易失步。对于高居翰的看法,学者们并不都赞成,比如他对《溪岸图》提出了质疑,但看法不一样没有关系,学术就是需要争辩才能深入。

潘耀昌教授发言

  潘耀昌教授以对高居翰著作《The Compelling Image》的中文译名《气势撼人》,提出中西方绘画研究“创造性的误读”一说:高居翰这本书中用了西方比较典型“二分法”研究,而他又借“中国阴阳”的二分法概念看到中国画自然主义、传统主义两大不同的倾向,也在书中将张宏和董其昌、王原祁和石涛作为风格的两极来对比研究。高居翰对中国美术史的解读给西方读者了解东方美术提供了新的视角。

洪再新教授发言

  洪再新教授回顾了自己在高居翰工作室进修的难忘经历,提到高居翰先生的未刊手稿可任学生和同行翻阅,不过先生有一个要求,就是阅读者必须在其上批注意见,并鼓励学生以独立的批判精神提出不同见解,这种接纳不同思想的开阔胸襟也使高居翰先生的研究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中发掘出新的内容。洪再新教授还用ppt展示了高居翰发给他的一些邮件,其中有一封信提到学者在对历史细节作考证、梳理时都应该联系着美术史研究的大问题(big issues)。

  范景中教授原定参加研讨会,但由于身体原因,没能莅临现场。图书馆员曾四凯博士代范老师读了高居翰写的一篇回忆文章《好人恩斯特·贡布里希爵士》,里面记述了他与贡布里希、范景中的一段往事。

  研讨会上,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孔令伟教授、毕斐教授、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张捷教授、刘海勇教授、鲁迅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杨振国教授等学者也出席并发言。孔令伟教授谈到高居翰比较偏向绘画外部研究,对于中国本土学者来说可以吸收这些研究方法,同时也可在高居翰比较薄弱的环节,如画家笔墨和细腻品味方面作更深入的研究。毕斐教授认为中国绘画史研究不能缺失对中国古典文献的整理研究。杨振国教授认为可从在美国的中国美术史学考察高居翰的研究,高居翰属于美国的第三代中国美术史研究学者,了解这个学术脉络也能更深入的理解高居翰的研究。张捷教授则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谈了高居翰的对他的影响。

  这些曾与高氏相与或在其研究影响下成长起来的重要学者纷纷探讨和阐述高居翰对中国视觉艺术史研究和写作的影响,回顾其非凡的学术生涯,讨论环节中,学者们还专门就绘画内部和外部研究、视觉命题和个案研究以及笔墨等问题作了更为深入而精彩的陈述。

  218日晚上的“我与高居翰”对谈沙龙在南山校区学术报告厅进行,由张坚主持,薛永年教授、潘耀昌教授、洪再新教授与美院学生进行了一场面对面的交流。学生们踊跃提问,教授们畅所欲言,现场气氛非常热烈。张坚在总结中讲到,“高居翰数字图书馆”的上线只是第一步,先生的捐赠也只是其向世界推广中国艺术这宏伟计划的一部分。高居翰数字图书馆是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希望来自中国或世界各地的学者可以在杭州的西湖边利用这个资源和设施来促进他们的研究,扩展中国的视觉艺术、艺术史教学和学术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我与高居翰”对谈沙龙现场

  此次活动得到了国内大量媒体的关注与支持,有很多后续的报道,如《浙江日报》、《杭州日报》、《青年时报》、《钱江晚报》、《美术报》、雅昌艺术网、澎湃网、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全球艺术网等纷纷撰写专稿深度介绍这次活动。人民日报网、新华社、凤凰网、搜狐文化网、三联学术通讯网、浙江新闻网、中国美术馆网、中国美术家协会网等纷纷转载,一度形成了“高居翰热”,可见这次活动在社会各界产生的影响力,相信其影响还在不断地发酵、扩大。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也将在今后进一步完善高居翰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工作,期望能最终达成高居翰最初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