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3月

3月

“世纪同心——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捐赠作品特展”开幕

作者:摄/申博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8-03-05

作者:摄/申博   编辑:张同芳   来源:    发表时间:2018-03-05

  90年前的1928年春天,刚刚创立的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在开学之初便举办了教师作品展。

  2018年3月5日,在新学期开学首日,恰逢学院创始人蔡元培先生忌日之际,“世纪同心——中国美术学院师生捐赠作品特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将历年来师生校友们捐赠的部分经典之作进行展出。从这些跨越近一个世纪的作品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所历史名校的风范:兼容开放、从容自信。追昔抚今,世纪同心。学院的力量自始至终铿锵坚韧,令人感佩连绵。展览持续至3月30日。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党委副书记胡钟华,副院长杭间,副院长高世名,原副院长、著名版画家赵宗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骆献跃,浙江美术馆主持副馆长应金飞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老教授及家属,中国美术学院相关职能部门、教学单位负责人出席开幕式。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余旭鸿主持开幕式。

  开幕式上,共有9位校友代表参加捐赠仪式,43件套新作品入藏。钱晓芳代表学校接受捐赠并向捐赠者以及家属代表颁发捐赠收藏证书。

 郑月波之女郑嘉辉捐赠作品

张毓怡之子张建东捐赠作品

 陈玲娟之子赵一新捐赠文献

周轻鼎之子周逢盛捐赠作品

王庆明捐赠作品

甘正伦捐赠作品

洪惠镇捐赠作品

嘉宾合影

  “我深深感受到,没有一所学院像我们有这样的同心。这个心不是同一之心,而是艺术的意趣、追求、理想,心心相印,将心比心。”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美术馆馆长杭间表示,“建校时提出的“整理中国艺术,介绍西洋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至今仍然是美院人孜孜不倦的追求。几代人的坚持,即便在那个最艰难的岁月,我们最中坚的师生也依然相信艺术的力量和志趣,弘扬审美,改善社会。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美术馆馆长杭间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将美院人的同心精辟地括为“担当的文化使命,自觉的先锋精神,开拓的国际视野,诗化的智性意识。传承不息,探索不止”。一代代教师、一代代学生,学生又成为教师,教师学生、学生教师成为90年来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的长河。

  今年105岁的陈玲娟,也是美院目前最高龄的校友。1935年8月考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术学院)时刚满21岁。今天她虽因年事已高未能到场,委托儿子赵一新先生表达了对母校最诚挚的思念。

校友陈玲娟之子赵一新

  “杭州艺专是我踏入艺术殿堂的第一站,对我之后无论是继续求学,还是工作,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记得林风眠校长常邀我们在周末去他的旅所做客,他把家中有名的中外作品一一向我们介绍,使我们大饱眼福,开拓视野,我当时还不知天高地厚,草拟了“西湖美学”的写作提纲,拿去请教林风眠校长,林校长百忙中作出了耐心的修改,鼓励我大胆写下去,之后我又请教了林文铮教务长过目,他又提出了很具体的意见。”

中国美术学院老教授金一德致辞

  “对这个学校,我始终有一种感恩、热爱、敬畏。”金一德道出了美院老教授们的心声,“因为这个学校是五四运动以后一批文化精英创建起来的,蔡元培、林风眠、林文铮......中国美术学院是现在中国顶尖的文化殿堂,塑造了文化的灵魂,这个灵魂有巨大的生命力,你进入以后就永远受到这种气氛,出去以后不论是顺境逆境,都意识到要很勤奋地无怨无悔地奋斗。”

郑月波家属陈力宇

  开幕式上,郑月波先生家属陈力宇说,“我的岳父郑月波先生是马来西亚华侨,1928年回国来报考国立艺术院第一届,有幸被录取了。他读书比较晚,入校已经20岁了,当时校长和老师们年龄也没有大他几岁,所以相互之间又是师生,又是朋友。郑月波先生临终前两年身体不好,但林风眠先生在国内开回顾大展,他非要去不可,所以从美国飞跃太平洋为他的老校长祝贺。这是一位美院学生对老师、对学校的怀念与尊敬热爱。”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共展出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作品200余件,文献手稿若干,是建馆以来最大规模的馆藏作品展。展览分为4个部分:艺术摇篮、名师典存、湖山望境、桃李成蹊。涵盖了创校以来各个重要的历史阶段,是中国美术学院90周年校庆的最好叙述。与以往的不同之处在于,本次展览不是单纯按照画种分类或是画家年龄来排列作品,而是根据美院这90年的历史发展脉络来整理的。

展览现场

下午座谈会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