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话再续!一首诗开启新校区建设,中国美院良渚校区奠基开工

作者:文/徐元 摄/周红   编辑:张同芳    来源:    阅读:     发表时间:2018-04-13

作者:文/徐元 摄/周红   编辑:张同芳   来源:    发表时间:2018-04-13

  在中国美术学院建校90周年之际,4月8日下午,备受瞩目的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正式开工奠基。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于永明,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院长许江,纪委书记孙旭东,副院长高世名,党委委员、党院办主任徐国强,院长助理、上海设计学院院长吴小华,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毛溪浩,余杭区委副书记、区长陈如根,余杭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汪宏儿,余杭区政协主席阮文静,余杭区委副书记王进,余杭区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祝振伟,副区长许玲娣、於卫国,良渚新城党工委书记黄德伟,良渚新城管委会主任吴宏伟,良渚校区设计方案团队负责人张永和,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总裁王健及余杭区委区政府,良渚新城各有关单位同志,中国美术学院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上海设计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专业基础部师生代表参加奠基仪式。仪式由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姜玉峰主持。

良渚校区奠基仪式现场嘉宾云集

  于永明代表浙江省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向中国美术学院、向余杭、良渚表示热烈祝贺。他说,良渚校区的建设是美院落实省委部署,贯彻省委要求的又一积极行动,是美院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之举。余杭区政府与美院的强强联合,必将有力推进产教融合、产学融合、产研融合,有力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有力推动高等教育融入区域创新。省教育厅高度重视良渚校区的建设,也将一如既往地支持美院推进特色优势学科和一流大学建设,支持美院在「强」字上下功夫、「特」字上做文章。于永明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空间创造与教育创新,一座国际顶尖而富有特色的大学校园在这里圆满落成,一个凝聚艺术、科技与商业等多学科资源,融合学历教育和终身教育多层次教学模式,融通开放的国际型教育创新社区在这里呈现,实现设计学科的创新发展,打造浙江省高校和学科的新高峰。希望美院能持续对文化浙江和美丽浙江助力,为制造浙江和教育强省建设提供动力。

  钱晓芳在致辞中说,中国美院跟余杭都兼顾着国家工业设计和创新制造的时代使命,双方合作建设良渚校区既是传承良渚文化和历史文明的需要,也是推进全省,乃至全国创新设计发展的必然选择;既是对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关于全面实施高端强省战略,推进文化增强建设作出的积极回应,也是对余杭大力推动智慧产业化、产业智慧化的改革发展主线的强化,是余杭进入全省,乃至全国区域发展第一方阵的新引擎。钱晓芳表示,中国美术学院将贯彻新发展理念,开创新育人模式,坚持高点定位、高标谋划、高质量建设,把良渚校区打造成为艺科融合的示范区,打造成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新高地,发挥好良渚校区对中国美术学院深化改革创新的牵引作用,发挥好良渚校区服务余杭良渚、服务浙江,成为创新制造的引进作用。

  毛溪浩表示,在美院90周年校庆之际,余杭与美院打造创新设计教育、研发和产业孵化新型校区的战略合作正式落地,这是余杭的文化美、产业美、历史美,与美院的学术美、艺术美、智慧美碰撞融合的开始。我们憧憬一流建筑风貌和一流办学水平在这里完美结合,彰显美院艺术殿堂的底蕴和余杭的山水资源禀赋,成为杭州又一个新地标,成为艺术大师和专业人才成长的摇篮;我们憧憬「国美精神」与良渚精神在这里完美结合,让以「文艺复兴的使命担当、勇立潮头的先锋意识、兼容并蓄的学术品格、人文湖山的诗性气质」为内涵的「国美精神」和以原创、首创、独创和外拓为特征的良渚精神在新时代得到进一步传承和弘扬;我们憧憬服务地方与服务全国在这里完美结合,以美院师生的艺术、文化、智慧激活各类资源,支持「五大余杭」建设,共同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期待双方的「各美其美」,在这里水乳交融,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最终实现「美美与共」。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姜玉峰主持奠基仪式

奠基仪式上,与会嘉宾按印手摸,并为良渚校区建设培土奠基

  中国美术学院良渚校区由杭州市余杭区政府与中国美术学院携手打造,是为回应新时代发展大格局,开启「双一流」建设的辟新之路,是助力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创新驱动能量的拓展之举。以「三院三基地+X」的建设构架,打造创新设计教育、研发和产业孵化新型校区,突出「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改革、面向融合」四个「面向」的宗旨,着眼艺科融合,推动跨界教学,培育创新人才,重建设计人文。

  「诗性精神」是中国美术学院重要的大学精神之一。以一首诗寄语新校区建设,也源于当年营造象山校区的一段佳话。

  当天,院长许江与良渚校区总设计师张永和约见在象山校区。谈话间,许江将一本诗集赠予张永和。翻开扉页,赫然是许江亲笔题赠的一首诗。

何生良渚,水迢迢,陆迢迢,延绵以象道。

谁筑新校,聚潇潇,散潇潇,俯仰尽逍遥。

  以诗寄言新校区建设,源于当年营造象山校区的一段佳话。14年前,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山南开工建设之前,作为甲方的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并没有向象山校区设计师、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提具体的要求,而是为他写了三首诗,用一种非常诗意、朦胧的方式传达了学院的要求。

《归舟》——送王澍

  杭城西郊的转塘古镇,傍象山,临钱塘。象山,山不大而形貌堂堂,领群山之首,蕴大气象者也!中国美院在此立中心校区,一期山北建设已现端倪,二期山南设计正展开,王澍的方案在酝酿中。写此短句,以寄理解和期望。

  那是一群晚归的渔舟。

  从徽州桃源的某个山口,

  乘青砖青瓦青石的长衣,

  载粉墙黛墙石墙的变奏,

  突然聚拢,

  在钱江腾转入海前的最后一个中洲。

  那是一串踏青的巷口。

  从临安小镇的古树桥头,

  聚如洗如睡如醉的朦胧,

  孕通山通翠通幽的通透,

  蜿蜒伸展,

  在群山与平原、今城与古城交接的河沟。

  那是一垅早熟的田陌。

  从绵绵大山的突兀的断壑,

  引祈风祈雨祈祥的谷风,

  觅本地本土本缘的泥辙,

  像一抹绿,

  降落逝去的远野、崛起的城廓。

  那是一簇刚直的点墨。

  从大汉盛唐的汤汤长河,

  蕴入木入化入神的笔力,

  缀带气带韵带魂的琢磨,

  层层浸染,

  这如雨春光、如蓝墨色。

  2004年2月30日

  于三窗阁

  这就像古时文人的互相唱和:许江写诗给王澍,王澍用建筑将虚转换为实。

  随着象山校园的整体建成,「中国最美校园」等各类赞誉纷至沓来,王澍也以象山校园为代表作获得2012年普里兹克建筑奖。

  此次许江对张永和的赠诗,不仅是对合作者的寄语,更饱含着学院对未来的期待:

  在中国美术学院的设想下,良渚校区将围绕「生活即教育」的指导思想进行设计建造,通过坊、市、馆、舍、所、院、园、道的营造,实现「绵延多义的工坊空间、居学一体的书院模式」的校园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