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彩的名义诠释创造性的生活启迪——「时间·底色—李梅水彩作品展」

作者:宣传部   编辑:赵雨岑    来源:宣传部    阅读:     发表时间:2019-10-20

作者:宣传部   编辑:赵雨岑   来源:宣传部    发表时间:2019-10-20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北京鼎元集团

承办单位:北京鼎元国际艺术中心、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展览顾问:钱晓芳

展览题字:王冬龄

学术支持:杨参军、马锋辉、树才、曹晓阳、黄骏、单增

总策展人:袁乐平

策展人团队:马旭东、周华、马俍

展览执行:郑勇、徐砚鹏、徐曦、徐烨、徐之川、胡果蒲、余燕

2019年10月19日上午,「时间•底色—李梅水彩作品展」在北京鼎元国际艺术中心开幕。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马锋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此次展览共展出李梅教授近年创作的近 70 余幅水彩作品。展览主题同名于李梅出版的著作《时间的底色》,可见李梅多年的艺术思考和积淀。

开幕式上还播放了《时间的底色》李梅个人专题纪录片。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参军致辞

北京鼎元国际艺术中心美术馆馆长袁乐平致辞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梅致答谢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马锋辉宣布画展开幕

黎楠女士主持开幕仪式

开幕式现场

开幕影片《时间的底色》李梅个人纪录片

嘉宾观影现场

观展现场

李梅曾讲到,水彩创作在取材内容和形式选择上绝不盲从和不尊重自己的内心,若跟随世俗和潮流随波逐流,必败。尊重并播下内心的思考,将自身的理解与思想赋予画中,这非常重要,实为赋予自己以责任与压力,也是为他人能够更好地阅读你的艺术而负责。

《荷问》作品展览现场

《荷问》作品局部

比如,《敦煌流韵系列》以及花卉系列的创作,李梅以“一花一世界,参花悟世界”为主线,延伸与花有关的世间万象之象,让花草的生命律动和绚丽斑斓跃然纸上,再现艺术家所理解的人的生命和精神世界。这种安详的状态,恰恰是艺术创作者当下最需要关注的“纯净”状态。以水彩的名义诠释创造性的生活启迪,加重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厚望,这才是艺术创作与艺术关怀的终极目的。

展览现场

参加开幕式嘉宾合影

 

序:心性与合力

——《时间·底色--李梅水彩作品展》

李梅是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她学版画出身,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艺术教育教学研究。三十多年的教师生涯,使她不仅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研究成果,更有她独到而不同凡响的艺术建树和智性思考。教书之余,她画画;画画之余,她写作。从儿时开始,她就喜欢写作,似乎文字更能表达她灵动、活泼的内心。教书、画画、写作,交织成她身上的三种功夫,非常难得。对她来说,写就是画,画就是写,让她在教书、创作和文字领域均有收获,真可谓“聚沙成丘,垒砖为塔”。 这些年,她陆续出版个人著作《时间的底色》、《或远也近》、《艺术考察与采风》3部,主编学术研究书籍《艺行塞上-敦煌艺术研究》、《美育践行——艺术治疗教育行动研究》2部。多年来,她的多幅(件)版画、油画、水彩及装置创作作品参加国内外美术作品展、获金银奖或被收藏。画里画外、字里行间,即是艺术思考,又是文学随笔,让人品味到她向禅的心性和生活的多彩。一位教授,一个画家,就这样取道文学,勾勒出她执着的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

《荷韵系列》

《疙瘩花开》

《象山幻象 1》

《花之鸟语》

《殇系列 2》

《案头莲蓬》

《艺梦空间》

《观》

《莲之花》

今天我们看到的李梅水彩作品,就是她在文字之外用“色彩和形象”呈现出的她对万物的“所见”。这些“色彩和形象”,她是用眼目观看的,更是用心目看见的。品李梅的水彩作品,就如当年读她写的文字,我最深的感触,是她的自然、随性和诗性,她总是自然而然地写(画)下第一笔,然后由着性子,挖到多深算多深,笔触生动,真诚感人。

李梅把一种外在性——她看见的东西,转变成另一种外在性——画作,它是可见的形象的世界,就像诗人把经验转化成某种不同的东西——诗句,它是无形的隐喻的世界。一位画家把自己变成作家,也许隐含了这么一种心愿:透过有形,并超越有形,抵达象外之意。展览中的水彩作品《观》,就是从“一荷”观世界,去抵达更深刻的自我认知。

与诗人相比,画家也许更具有手工劳动者的原型特征。画家不是直接说出事物,而是凭借敏锐的直觉在材料上所作的“标记”,告诉我们:他们是如何“看待”外部世界的。这次展出的大型装置作品《荷问》,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荷问,谐音是何问,就是问什么。李梅爱荷,爱荷的千姿百态,而残冬季节,花去茎留,枯茎垂首,更像是一个个问号,仿佛在感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所以她借荷花、荷茎、荷叶,向虚空处发问。当然,也是荷在回应。

画家和诗人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灵感源泉吗?有。那就是心性!诗人面对言语的物质符号,画家面对颜料和画布,要想超越这些质料,唯一的妙法,就是动用心性中的想象力和觉悟力,只有这样,作品才能摆脱对自然的模仿而成为一种创造。心性就是心灵自由自在的本性。李梅借助她的文学和绘画的合力,用她自由自在的心性,直抵艺术的创造与表达。

 

树才

(著名诗人、翻译家、法国“教育骑士”勋章获得者)

2019.10.7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