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国,我的建筑”新中国十大建筑调研展开幕

作者:建筑艺术学院   编辑:赵雨岑    来源:建筑艺术学院    阅读:     发表时间:2019-12-05

作者:建筑艺术学院   编辑:赵雨岑   来源:建筑艺术学院    发表时间:2019-12-05

12月3日,由建筑艺术学院党总支举办的“我的祖国,我的建筑”新中国十大建筑调研展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南苑开幕。党委书记钱晓芳,党委副书记胡钟华,副院长姜玉峰、沈浩,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党委委员、宣传部长傅巧玲,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负责人,建筑艺术学院师生参加开幕式。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之际,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党总支为重温新中国建筑人的“初心”,增强新时代建筑学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策划组织了“新中国十大建筑调研展”。

12月2日,“我的祖国,我的建筑”新中国十大建筑调研展展览在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南苑开幕,建筑艺术学院近70名师生全方位、多视角重现了“新中国十大建筑”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重温了新中国建筑师的“初心”与“使命”。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党委副书记胡钟华,副院长姜玉峰、沈浩,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党委委员、宣传部长傅巧玲,学校各教学单位、职能部门负责人,建筑艺术学院师生代表参加开幕式。院长许江在展览开幕后前来观展,对展览给予高度评价。

开幕式上,王澍介绍了新中国十大建筑的历史背景,肯定了调研展的成果与意义,提出继续深化的建议与方向,鼓励同学们在学习经典的同时建立自己的思考。

今年6月,建筑艺术学院党总支针对十大建筑成立了近70名师生组成的工作团队,明确研究内容与框架,利用半年时间展开文献资料的查阅收集、实地考察调研和资料整理排版,终于推出此次意义不凡的展陈。

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钓鱼台国宾馆、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火车站、北京工人体育场、北京民族文化宫、北京民族饭店、北京华侨饭店等十幢新中国建筑在北京拔地而起,它们是新中国城市建设的第一批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不仅见证了新中国从发展到强大的历程;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艰苦奋斗的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战天斗地的勇气和信念。

 

人民大会堂

指导老师

蒋伟华

组员

王一如、廖妍、张清羽、龙怡辰

陈美伊、黎芷彤、陶立元

人民大会堂是新中国十大建筑之一,也是天安门广场上一座非常重要的建筑,它和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及中国国家博物馆一起建立了天安门广场的整体形象。此次同学们不仅对人民大会堂的历史资料和历史故事进行了阅读和了解,还利用节假日去往北京进行实地参观和考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让人钦佩。随着学习的深入,同学们还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确定了相关研究主题,并以绘画,文字和影像的方式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表达。这是一次学习,更是一次爱国主义主题教育,激发了青年学子们的爱国之情。

——指导教师  蒋伟华

前辈们用血汗筑成我们的骄傲,现在的我们也应该努力延续当年的辉煌。

——学生  龙怡辰

 

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指导老师

蒋伟华

组员

李莎、李嘉伊、武文浩、王涵路

陶思序、陈海玥、冯颖

 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是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它于1959年竣工,是天安门广场上一座非常重要的建筑。现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是收藏国家的重要历史文物,展示我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明,同时进行有关中国历史文物的考古、研究,并利用文物开展社会教育工作的国家级博物馆。

此次活动,同学们对它的相关历史资料和历史故事进行了收集与研读,并前往北京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和学习,对革命历史博物馆有了全方位的观察与理解。随着学习的深入,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确定了与之相关的研究主题,以素描、考察日记、速写及影像等形式对学习成果进行了整理。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了解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历史变迁及建筑改造扩建的一些相关历史,同时也重温了关于中国革命的发展史,激发了学生们强烈的爱国心与使命感。

——指导教师  蒋伟华

此次活动不仅锻炼了我的实践能力,在调查建筑历史的过程中也让我体会到了中华民族崛起之路的艰辛。感谢能为我们组织这样一次活动,让我们体会了今天幸福的来之不易。

——学生  陈海玥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指导老师

陈柯

组员

李紫沛、周鑫、何晔、宋宇轩

赵睿、胡紫玥、何天佑

这里陈列的是建筑艺术学院师生对中国人民军事革命博物馆(简称军事博物馆)的学习认识。作为新中国“十大建筑”之一,军事博物馆是代表新中国军队建设与发展的标志性工程。其设计建造不仅反映了由苏联式建筑设计手法主导的时代特色,也培育了一处历久弥新的城市文化景观。同学们通过考察和研究发现:军事博物馆虽历经多次改扩建,但最初设定的庄严立面形象、绝无仅有的塔顶军徽、以及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等因素却始终保持恒定。这种恒定不仅会使每一个参观者联想到人民军队的坚定和强大,也在北京城、乃至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深处培育了一处恒定的场所精神。基于此,同学们试图以线索合成的方式重新还原这一场所精神的成型过程,并在资料梳理和现场考察的过程中体味前辈设计大师在城市建筑营造中透露出的种种智慧。

 ——指导教师   陈柯

它不仅收藏、研究、陈列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事斗争历程,还举办各种专题性、时事性、纪念性展览。在和平的当下,我们能够在这里感悟历史风云,缅怀英雄伟绩。

——学生   赵睿

全国农业展览馆

指导老师

陈柯

组员

于鹏飞、金妍、雷雨晴、吴昉音、冉文洁

这里陈列的是建筑艺术学院师生对中国农业展览馆的记录和再现。传统华夏曾以农业立国。建国后,从农业展览馆的酝酿、选址、筹建、设计、建造以及使用过程中,我们不难领略到一个刚刚启程现代化建设的农业大国在对待农业文明建设时所表现出的大国气象。也不难领略到设计师是如何将空间的经营书写为城市的一段历史。中国农业展览馆的作者严星华大师是一位多产的建筑师,也是唯一主持设计作品两度被列入“十大建筑”工程的建筑师。在那个年代,他对中西合璧的建筑形式、协调自然和古都风貌的建筑形象、灵活使用的建筑布局、以及诠释农业精神的装饰语言的诠释和运用,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其中蕴含的许多设计智慧仍待我们进一步去发掘。

——指导教师   陈柯

我们此次的方向是对于建筑精神性气质的一种重新解读,对于这一建筑的格局,有了更强的认知。从室内空间装饰、雕塑以及到室外的整体规划和布局,无不阐释着新时代的号召。能够在发掘与重归重现的过程中,不断的感受其精神面貌,是本次学习中最重要的收获之一。

——学生   于鹏飞

 

北京火车站

指导老师

陈立超

组员

蒋雨洋、李红阳、宋禹正、何琛宇、金颖

作为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献礼的“十大建筑”之一,北京火车站代表着当时新中国建筑设计师们对大型综合类交通建筑的探索,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客运车站。同学们到现场实地感受和调研,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回来后对这个交通枢纽建筑的功能分区平面、人流动线设计以及人员疏密分布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绘制,这也是一个大型交通枢纽建筑极其重要的研究方向,是了解一个服务于人民的公共建筑物如何通过合理的设计来满足巨大的人流在这个建筑内部短暂交汇又快速分流的功能,同时这个感受也跟每个同学乘坐高铁的经历息息相关。同学们把关于这个交通建筑的调研资料一并整理后呈现在这个展览中,希望通过“我的祖国,我的建筑”调研展,能够让大家感受到当年这些伟大建筑的诞生历程。

——指导教师   陈立超

对于北京火车站的考察,可以感受到建筑中散发出的对于不同时代、不同层面生活的一个缩影,可以感受到国家发展对于社会文化和人们生活的提振。

——学生   何琛宇

 

北京工人体育场

指导老师

陈立超

组员

李彦泽、李青璇、金川婷、陈沛泓

张可心、吕艺书、姚文豪

北京工人体育场,是新中国“十大建筑”之一,代表着当时新中国建筑设计师们对建筑新结构和新形式的探索,尤其是看台上方的混凝土大悬臂结构的设计和建造,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同学们经过实地感受和调研这个建筑,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建筑剖面、构造以及节点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绘制,这也是我们学校建筑学专业中一条重要的教学线索及建构学研究的方向,是了解一个建筑物最基本的建造原理和结构表法的方式。同学们把关于这个建筑的调研资料一并整理后呈现在这个展览中,希望通过“我的祖国,我的建筑”调研展能够让大家感受到当年这些伟大建筑的诞生历程。

——指导教师   陈立超

体育场整个总平面布置基本是自由形式,立面美观、朴素大方。表现出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在研究中渐渐感受到了祖国的发展,感受到了祖国的脚步正在变得稳重而坚定。

——学生   李彦泽

 

北京民族文化宫

指导老师

陈柯

组员

孙馨蕾、钱雨瑶、骆慧、周森琰、单愉惟

北京民族文化宫作为新中国“十大建筑”之一,是响应新中国民族政策、体现56个兄弟民族共同进步和繁荣的标志性建筑,是民族文化交流的中心。通过展示来自不同民族的精美文物,介绍各个民族的习俗传统,民族文化宫成为一座不可替代的全国性民族文化博物馆。因此,建馆之初,无论是建筑形式,还是功能设定,民族文化宫都鲜明的回应了民族性这一主题。同学们通过实地考察、现场采访和资料整理,了解了民族文化宫设计建造的来龙去脉和后续使用的发展演变,探究了前辈建筑师独具匠心的创作理念和设计手法,最终回到民族性这一主题,从建筑屋顶形态、立面形式、室内装饰纹样和文物陈设风格等形式问题入手,分门别类、分析整理,逐渐汇聚对民族文化宫的深入理解和详细认识。

——指导教师   陈柯

看到民族文化宫最大的感受就是建筑外部与内部的差异性,建筑外部整体是一个山形塔楼,楼体洁白,建筑内部大门有各式的民族纹样,浮雕,极具民族情调。这次的活动不仅让我感受到了民族形式与现代建筑结合的魅力,还感受到国家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重视。

——学生   周森琰

北京民族饭店

指导老师

康胤

组员

胡倾成、卢乡月、戴晨阳、杨一铭

颜如、王攀岳、周岑洁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十大建筑的民族饭店,作为新中国第一代高层预制抗震结构建筑,不仅反映了新中国民族政策的正确以及对少数民族无微不至的关怀,也反映了新中国建国十年来建筑事业的辉煌成就。她见证了五十六个民族齐聚一堂的国庆盛典,也见证了中美、中日邦交正常化及世界众多国家的友好往来,展现出中华民族亲仁善邻的精神风范。参与活动的七位同学利用暑假及开学后的课余时间,通过现场调研、资料收集对民族饭店的建设经历、历史事件以及建筑背后的故事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对各种历史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运用展版、绘画、影像等形式展现了一座立体生动的民族饭店,为祖国七十周年华诞送上建院学子深深的祝福。

——指导教师   康胤

十分感谢此次调研展,让我们新时代建筑学子能够基于所学所长去表达爱国热衷,我们通过沉浸那时筹备、建设国家巨大工程的全民热情来更好的熟读建国初期的红色历史。期许通过历史维度来获取更宏大的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向心力、中华民族伟大复新驱动力!

——学生   王攀岳

 

钓鱼台国宾馆

指导老师

陈柯

组员

李嘉文、黎澳洋、朱晨智、郑赏

慎希琳、郑欢予、王瑞琪

新中国“十大建筑”中,钓鱼台国宾馆颇为特殊,其不仅是一处延续前代文脉的名胜场所,也是探讨新中国建筑与园林发展的典型案例。钓鱼台国宾馆是典型的中国式空间,其分散的建筑布局形式,配合着山池与植物造景,蕴含着一种可承载中国传统人居理想的园林精神。因此,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从事国事活动、接待各国元首的重要场所,钓鱼台国宾馆以居游体悟的方式传达含蓄的中国情怀。

同学们结合新中国的外交风云,探究钓鱼台国宾馆的建筑形制与历史沿革,将隐含着的游目骋怀之路作为创作框架,以山水长卷形式再现了钓鱼台国宾馆中的各色景致,并在创作中学习前辈设计大师在处理建筑与景观、传统与现代、神圣与日常融合关系时所秉承的成熟理念与设计思路。

——指导教师   陈柯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各方面条件都没有那么完善的时候,建筑师们都临危受命,解决一个个棘手的问题,在规定工期内圆满完成任务,那种团结一致为同一个目标的奉献精神,实在为之动容,值得我们学习。

——学生   慎希琳

 

北京华侨大厦

指导老师

康胤

组员

何纤逸、季晟凯、李景睿、胡亚茹、杨悦宁

作为新中国“十大建筑”之一的华侨饭店,走过了60年的风风雨雨,从陈嘉庚倡议众侨领共同捐建的第一代华侨饭店,到黄如伦入主新建的第二代华侨饭店,无不承载着3千多万海外侨胞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爱。两代华侨大厦见证了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也见证了几代国家领导人对海外游子的护犊之情。参与活动的五位同学利用暑假及开学后的课余时间,通过现场调研、资料收集对华侨饭店的建设经历、历史事件以及建筑背后的故事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对各种历史信息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运用展版、绘画、影像等形式展现了一座立体生动的华侨大厦。

——指导教师   康胤

很感谢能有这次宝贵的经历,参加“我的祖国,我的建筑”调研展。此次展览凝结了学院许多老师和学生的心血,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这不仅是一次献礼,更是对自我综合能力的一个提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古鉴今,这是一段宝贵的学习经历。

——学生   何纤逸

1959年,十幢新中国建筑丰碑在北京拔地而起,是新中国城市建设的第一批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他们不仅见证了新中国从发展到强大的历程,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艰苦奋斗的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华民族克服艰难险阻战天斗地的勇气和信念。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之际,建筑艺术学院党总支策划组织了“新中国十大建筑调研展”,从6月十个团队的组建,7、8两月文献资料收集查找,到10月二十余人的师生团队赴北京实地考察,最后12月展览的推出,建筑艺术学院近70名师生从全方位、多视角出发,重现“新中国十大建筑”的历史内涵和人文精神,试图通过梳理祖国建筑的历史来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表达当代青年学子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和兴国之责。

开幕式上,王澍代表班子作了讲话,介绍了新中国十大建筑的历史背景,肯定了调研展的成果与意义,提出继续深化的建议与方向,鼓励同学们在学习经典的同时学会思考、并建立自己的思考。

何纤逸同学作为调研团队的一员,分享了自己在调研民族饭店时的所历所感,同学们还通过三分钟的默剧表演生动的向来宾们再现了1958年建造十大建筑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