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余嘉琳 文家兴 崔晓雯 周培蕾 编辑:
摄影:梁靖邦 李天行 张怀逸 叶子青 来源:宣传部 阅读:
发表时间:2019-12-11
作者:余嘉琳 文家兴 崔晓雯 周培蕾 编辑: 来源:宣传部 发表时间:2019-12-11
积霜渐重,舞叶不飞,正是2019级一年级新生在中国美术学院面临的第一个冬天。在他们面临诸多学业、艺术乃至人生问题的重要时刻,学校为他们组织了一场《我的大学之什么是一年级?》主题讲座。八位一线教师,八堂人生大课,为处于人生蜕变期的他们诠释了什么是迷茫却有着无限可能的一年级,什么是成熟理性又充满理想的人生规划,什么是终生不变且无怨无悔的艺术追求,什么是身为国美学子必将肩负的传承重担。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在传递思想之火的此刻,名为“国美精神”的燧石,必然爆发出精神之火,照亮他们艺术人生的未来与前程。
会场座无虚席
12月6日,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学校教务处、宣传部、学工部、专业基础教学部联合承办的《什么是一年级?》大型讲座在象山校区2号楼小剧场隆重开课,南山校区及梦园教学区设分会场同步直播。孙景刚、盛天晔、陈正达、高路、牟森、俞佳迪、常青、王犁八位老师从多个维度为国美一年级学生以及附中一年级学生再启山林,铺就大道。本次讲座由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副主任佟飚老师主持。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讲话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高世名作开课导读,他提到探讨“何为一年级”这个话题对于学生个体及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学生应该利用好本科教育的四年为人生找好方向,确立自己对于艺术的决心,从改变自己开始改变世界。同时他肯定了国美青年的心智和“自命不凡”精神,最后以黄永砅先生的三句话与全体一年级共勉:艺术是一种危险的生活;创造力从来不能单独存在;艺术必须超越艺术本身。
孙景刚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 教授
文化部重大题材绘画创研班指导教师
《做怎样的自己》
孙景刚老师讲述了自己从国美任教到法国学习,最后回到基础部教书的经历,表达了对于国美一年级学生朝气蓬勃的欣赏。他提到学生应该不忘初心,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去构建起终身追求的主题。要培养起高度的自律和韧性,树立良好的习惯和工作方法,然后要持之以恒。他以许江院长、弗洛伊德等人举例,用生动诙谐的语言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盛天晔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中国画系 副主任
《斯文在兹——定魂,定神,再出发》
盛天晔老师以斯文在兹为题,简述了国美文化传承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紧密联系。他提到中国画的意境概念,认为学生要留心观察身边生活,再通过心去表达,同时他强调了勤奋的重要性,学生应该“定魂”,要把握好手头功夫。他提倡学生多读书,以书为媒介要找到个人的立足点,培养起自我判断力和动手修正的能力,找到民族的“魂”。
陈正达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副院长
《让创造成为一种理想》
陈正达老师将自己的人生分为三个篇章,从大学时代创造风格,创业时代驱动创新,教育时代使命变革三个层面出发,为学生人生道路上怎么去追逐理想树立了一个典型。回溯了国美人对于艺术创造的强烈渴求,探讨了新时代下关于艺术与设计的再思考,讲到了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
高路
中国美术学院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 教师
中国美术学院交互电影研究中心 负责人
《人生若只如初见:做一个真实自由的人》
高路老师以人生若只如初见为题,以海上钢琴师的经典片段为引子,提到学生应该找到自己和世界最初的关系,不要低估自己也不要高估别人,要认识自己,然后义无反顾的去做世界的观察者和改造者。
牟森
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媒介展演系 主任
叙事工程研究所 负责人
《永远作为一年级》
牟森老师以三首诗为引子,提到学习是一个终生的事情,要永远作为第一次去努力。他认为学生要探讨愿景、使命、价值观三个问题。希望学生找到目标,而实现目标靠的是态度,态度是意愿、经验和责任的综合体。同时要把媒介作为艺术表达的工具而不是框架,要勇敢试错。以五开,即开身、开眼、开窍、开心、开花来引导同学们积极塑造自己。
俞佳迪
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 副院长 副教授
《活在一年级》
俞佳迪老师的课程围绕创作展开,他回忆了自己在大一时的学习体验,特别是运用“速写”的方式,保存与记录内心最真实、直接的思维点滴,多年来,他维持这个习惯,并贯穿在后期的创作于教学中。他在谈及自己的创作与教学经历中,运用这种方式的不断探索与突破边界。他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一年级便养成“跳出自己思维舒适带”的习惯,不要以所谓的“专业壁垒”固化自己的视野与思维,同时以一个主要方向贯穿自己的创作脉络。最后,他以“keep hungry,stay foolish,stay young”总结了他的课程。
常青
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 教授
《围绕时代变迁及美术学院一年级展开的思考》
常青老师以轻松幽默的语言讲到时代的变迁,他要求学生以史为鉴,要努力成为优秀的小部分人,要有“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意识和愿景。常老师妙语连珠,用朴实的生活经验讲出了艺术的大道理,给讲座现场带来欢声笑语。
王犁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艺术管理系 主任 副教授
《我们会面对一个怎样的大学》
王犁老师提到本科是为一辈子做准备的,而不是为本科毕业做准备的,纠正了学生把大学当高中读的错误思维。提到中国美术学院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引导社会思想、艺术思想的人。希望学生在本科期间要思考毕生追求,学会选择,懂得积累,树立起独立人格,以博大的勇气和胸怀去思考人类命运。
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副主任佟飚老师主持讲座
最后,佟飚老师对年轻的同学们提出要求,年轻人应该有朝气,应该有斗志,应该有理想,要在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里让自己强大,给自己力量,在大学期间把自己锻炼出来,才能够有条件有资本去谈论未来的每一件事情。表达了对于一年级生的美好祝愿和期盼。
同学们向老师踊跃提问与互动
每位老师演讲后设现场提问环节,学生踊跃发言,通过和老师的直接交流互动解决了日常生活学习以及对于艺术追求的疑惑,现场气氛活跃融洽,体现了国美教育理念和师徒传承的和谐氛围。
老师们的讲述,娓娓道来,余味悠长;同学们的问题,切中要害,紧贴现实;名师的回答,充满智慧,点明迷津……一提一点,无不带来心灵的震撼与灵魂的共鸣,恍惚间在佟飙老师的结束语中回魂,才发觉一天的课程可以过去得这么快。宛如参与了一场庄严的仪式,出场之后的大一同学们,谁也不敢说完全听懂,可能这就是国美的精神、艺术教育的灵魂,它深不可测,穷极一生也探寻不尽;它传承不断,每个艺术工作者都将高擎传承之火奔跑;它又永远年轻,沉淀了先贤精神的沃土会生长出创新的麦穗。就是这样的课堂,向世界散播着名为精神的种子。
学生们认真听讲,将讲座的感悟记于读书笔记中
学生感言
“内心自由,外表庄重。”这是高路老师向我们解释的身为国美人应该具有的特质。昨天讲座的老师们,用他们自由的内心和灵魂,深深的打动了我。什么是一年级?老师们告诉我,一年级是一个重要的开始,我们要“把魂收回来”,重新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在哪里。“生活中很多偶然巧合都是和你的第一次有关系的“。作为一年级应该明白“技近乎道”,像盛天晔老师说的那样“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的东西”。然而,一年级的作用不止如此,老师们还说到,我们要活在一年级,永远作为一年级,坚守自己的本心,直面挫折,体会生活。作为国美的一年级,我们应该满怀创造力和一颗天真的心,“像小孩子一样对世界充满疑问,义无反顾地去冒险”;作为国美的一年级,我们要努力成为一个改变世界的人,成为一个被需要的人。认识自己、找到目标、满怀热情、积极创新、改变世界、引领世界 ——原来,这才是中国美术学院的一年级! (设计11班 赫晓冉)
在这次讲座观听中,让我深深的感触到作为中国美术学院一名学子的骄傲,在几位老师的讲座中了解了中国美术学院优秀的师资力量与强大的知识能量,知道了作为大学生一年级如何去思考与积极面对。为之让我触动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创新设计理念,并为中国而创建的各类优秀博物馆设计理念与成果:将废墟变成博物馆的优秀作品,将一片空地变为一席设计场地,综合性地合理利用。另外在油画系老师幽默的语言中感受到中国美术学院朴实的绘画韵味,示意着创作一定要尊重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又高于艺术的思想等等。作为一年级的思考,让我发自内心地感谢进入中国美术学院的荣幸与快乐。
( 造型1班 张寒茹)
大学一年级的我们,有一些迷茫、懵懂和无措,也有一些新鲜、热情和创造力,与其说这是大一学生的特征,不如说是会伴我们一生创作状态的两端。我们在矛盾中寻找着平衡点,我们永远是一年级,像一架摇摆不停的天平,颤抖着手小心翼翼地增减着砝码,直到“灵光一现”的那一刻。
大学一年级,这堂与我们的一生牵连不断的人生课也许并不能让我们一夜之间看清前路,走向成熟,但心中一直翻滚着的疑问已经发生改变,从“我该走向何方”到“我要走向何方”的改变。我们永远是一年级,我们会在艺术绵长的道路上不断求索,这条路很长,我们的步幅很小,这条路注定走不到终点,但因为这一课,我们会少一些急躁和迷茫。
(造型9班 崔晓雯)
这一年,我们通过联考校考的重重困难与考验,最终站在顶尖学府--中国美术学院。初入大学,校内浓重的艺术气息吸引着我,为自己奔向大一的新生活而欣喜若狂,但已经习惯被安排的我们又陷入了另一种迷茫。2019,我们该如何度过呢?昨天一整天的时间,八名老师的悉心准备, 为我们提供了引领和方向。我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做对自己有益的准备,此次讲课中的许多“金句”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中,自律,是每一个优秀的人的特质;材料库,要将你的准备工作变得充实;要敢于试错,大学就是我们本科生展露头脚的舞台;不要整天游荡不知所向,做一个有心人,观察源于生活的艺术,取材料最核心的形容以表现其特质;难忘"执象而求,咫尺千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衷心感谢老师们的经验分享!
(图媒7班 郑雅丹)
听了昨天的讲座 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经过“什么是一年级?”讲座的学习,让我认识到大一新生在一个新的环境里应该怎样丰富和发展自己,初入社会,我们有很多困惑,而大学正是一个为我们答疑解惑的平台,作为中国美术学院的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秉承“五开”概念,在拥有强健体魄的同时,做到学习与生活相辅相成,精益求精,成就更好的自己。
(造型11班 赵心仪)
《什么是一年级》主讲的八位老师分别来自不同的院系,代表不同的方向,我们总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个,从而为今后的一年级乃至大学四年、以后的艺术、职业生涯找到一个方向。 老师们的授课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是直接告诉我们该如何做,总结出道理,二是通过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验,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传达经验,引导我们。 对我来说,最使我受教的有这几点:①.要尽早确立自己的目标(追求一生的主题);②.留心生活,留心自己;③.不要低估自己,不要高估别人;④.到源头饮水,感受伟大;⑤拓展自己的边界,学会思考与选择;⑥要多读书。我相信这些来自前辈、老师的分享会让我们在未来少走弯路并且在正确的方向上坚韧前行。
(设计1班 黄澄)
今天听了一场由八位老师分享的《什么是一年级》讲座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在这次面向一年级新生讲座中,了解了各个老师独特的人生经历与对美术的看法,也明白了何为美术生应有的气质与风骨。在同学们对老师的不断提问互动中,困扰我多月的烦恼与困惑如风中飞絮,逐渐化解消失,不再拘泥于画的好坏,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将自己的思绪情感展现在自己的画面上,不应像考前班一样功利地作画,而是跟随自己的心灵进行创作。在这次讲座后,我要开始与自己的心灵携手并肩完成我的绘画。
(图媒4班 金璐路)
通过一天的《什么是大学一年级》讲座,我对美院又有了更深的理解。美院的延续离不开人,而大一的我们则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的生活被电子设备占据,而美院却仍能带给我纯真质朴的感觉,正如教授所说,美院不变的正是薪火相传的精神。
美院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而我们身为国美人应该有一种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表现在家国情怀,忧患意识,又或者是对自身的高要求。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内忧外患的生活看似远离着我们,于是我们开始沉迷在电子游戏,无休无止的娱乐新闻中,却迷失了自我。听了一年级讲座后,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开始在这种鱼龙混杂的现代生活中迷失。我坚信,国美永远会是我们内心深处的一片净土
让我们共同守护这片远离喧嚣,只为艺术而生的净土。
(造型2班 金明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