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人民的纪程——主题性与纪念性雕塑大展开幕

作者:宣传部   编辑:赵雨岑    来源: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阅读:     发表时间:2019-09-19

作者:宣传部   编辑:赵雨岑   来源: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发表时间:2019-09-19

开幕式现场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七十年来,整个国家如同一艘满载社会主义革命、现代化、国际主义理想之巨轮乘风破浪,无论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雕塑家们以其铸造之艺、理想之姿淬炼出史诗般的中华人民求解放与和平、向往美好生活的时代群像。

9月19日上午10点,由国家艺术基金支持、中国美术学院主办的“人民的纪程——主题性与纪念性雕塑大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基于雕塑艺术的本体语言和新中国雕塑史,挑选了200余件作品、小稿、手稿、文献等,以此呈现雕塑家塑造出的历史与时代的知觉、个体与群体的知觉、自然与生命的知觉。

钱晓芳书记宣布展览开幕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宣布展览开幕。校党委副书记胡钟华,党委委员、宣传部长傅巧玲,党委委员、党院办主任徐国强,雕塑艺术家及参展艺术家代表,中国美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领导班子及师生代表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美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班陵生主持。

许江院长讲话

许江在开幕式讲话中谈到:“这个展,在这怀想无尽的‘人民的纪程’中,我们感受到‘三塑’特点:第一塑,塑人。我们看到生动的人的塑造,活生生的东方的人的塑造。第二塑,塑史。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雕塑史的不少重要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深刻反映中国的社会,而且生动揭示了中国艺术史的重要脉络,中国雕塑教育历史的重要脉络。第三塑,塑风。这风是国美为首的中国雕塑之路的学术之风,是深研西方雕塑经典、深扎东方雕塑传统、并在时代的高度上完成创造性转换和融合的语言之风,是多种材料、多种介质、多种语言的风姿绰约的多元之风。这种风气既存代代传承的特色衣钵,又凝成生生不息的时代新貌;既构雕塑风神,又塑人民纪程。”

中国美院雕塑系老教授、著名雕塑艺术家潘锡柔先生致辞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课题负责人杨奇瑞教授讲话

杨奇瑞教授作为此次课题的负责人,对到场的各位艺术家致以最高的敬意。他表示,正是因为几代雕塑家日复一日的精工雕琢,才共同成就了这次大展。此时此地,作品与我们同行,我们与共和国同行。这些作品全景式、多层面地发出了中国艺术的集体声响。主题性与纪念性的具象雕塑在西方祖庭大多已休眠、断代,但在中国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将成为世界雕塑的“中国功夫”。

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主任、雕塑家黎明代表艺术家致辞

展览策展人、青年教师刘潇代表策展组致谢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院长班陵生主持开幕式

本次展览循着“塑形”“丰碑”“群像”“纪念”“情志”“湖山”这几条关于塑造的思考展开,与进行严格的定义和互相封闭的板块方式不同,展览在雕塑家的创作内容和时代之间保留一种穿越,力求呈现出新中国雕塑艺术主题性的坚守与发展,以及纪念性的文化脉络。展览包括了百余位中国三代雕塑家的作品,以他们所经历的物质性与精神性的记录,呈现出雕塑所叙述的国家、社会和个体。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四层空间里,每一件作品都给予观众三百六十度的观看角度,并从每一个展厅的空间特点上来孕育作品彼此间的对话。展览虽然只是呈现了雕塑艺术朴素深厚的一些面向,但这些面向也提供给了我们许多信息,来重温新中国人民形象的视觉历程与根基。丰沛饱满的历史感悟、深厚博大的人民之心、有筋有骨的艺术塑造,这都是雕塑艺术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的礼赞!

潘锡柔先生接受媒体采访

本次展览也得到了广大媒体的热烈关注,新华社、浙江卫视、浙江日报等30余家媒体前来现场采访和报道。

据悉,9月20日还将举行以“塑造知觉”为主题的学术论坛,展览将持续至10月6日。

塑人•塑史•塑风

——《人民的纪程》展览前言

许  江

在国美南山一号楼东平台上,立着一尊座像,塑主仪态庄重,凝视远方。这尊塑像之所以重要,第一在于塑主是蔡元培先生。这位近代著名教育家,正是美院的缔造者。第二在于这座像的雕塑作者是刘开渠先生。他是中国现代雕塑的开创者之一,北京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雕塑主持人。他把对蔡先生的景仰与感情,铸入塑像,与美院的朝朝暮暮相伴,与中国艺术教育历史同光。

作为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及其教育的创生地,中国美院的雕塑是中国现代雕塑历史的缩影。名师辈出,高潮迭起,每一次回顾这个历史,我们都感怀无尽。去年国美之路大典雕塑卷名曰《雕塑中国》,中国的雕塑到处都是,雕塑中国者唯国美敢言!

雕塑中国者就是雕塑中国人、雕塑中国人民。何谓“民”?“民”的古体是一根刺刺入眼中。“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所以人民是最基层、最大众的代词,是一国一族的最基本的共同体。鲁迅先生曾对从法国留学初回的刘开渠先生戏言:“不塑死人塑活人。”这一语成箴,道断中国现代雕塑的百年方向。塑活人就是塑活生生的人。这不是一个题材的迁移,而是一个时代灵魂的创立。从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座谈会讲话,都围绕人民的核心,谆谆而引导,一脉而相承。这次展览以“人民的纪程”为题,牢牢抓住“人民”的主题,围绕基础学术、纪念碑史诗、当代展示、多元语言等多条线,展示其风采,揭示其内涵,来奉献给共和国七十大庆。

看这个展,在这怀想无尽的“人民的纪程”中,我们感受到“三塑”特点:第一塑,塑人。我们看到生动的人的塑造,活生生的东方的人的塑造。这人,有着中国大地的犁痕,有着烽火岁月的铸炼,有着人民英雄的风采,有着仇娃侠士的炼骨。这人,再现雕和塑的经验,濡染中国人文的风神气场,浸透中国山河般的史诗精神。第二塑,塑史。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雕塑史的不少重要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深刻反映中国的社会,而且生动揭示了中国艺术史的重要脉络,中国雕塑教育历史的重要脉络。这些形像是中国历史的见证,又是中国艺术的生动教材。第三塑,塑风。这风是国美为首的中国雕塑之路的学术之风,是深研西方雕塑经典、深扎东方雕塑传统、并在时代的高度上完成创造性转换和融合的语言之风,是多种材料、多种介质、多种语言的风姿绰约的多元之风。这种风气既存代代传承的特色衣钵,又凝成生生不息的时代新貌;既构雕塑风神,又塑人民纪程。

塑人、塑史、塑风。这条深厚的中国雕塑之路,在共和国七十大庆的时刻,以它纪念碑式的风采,充溢人民风神的历程,代表中国美院,献礼伟大祖国。

 

展出作者名单:安之堃、鲍海宁、班陵生、陈道坦、陈汉、陈健、程曼叔、仇世杰、陈涛、陈克、陈云岗、邓柯、达榴生、冯国豪、傅维安、高照、黄炳谊、洪涛、何勇、姜杰、蒋铁骊、焦兴涛、、林岗、李鹤、刘焕章、卢鸿基、李金发、李继飞、刘杰勇、刘开渠、黎明、梁明诚、吕品昌、梁硕、龙翔、李迅、李遂、李烜峰、李象群、李秀勤、李占洋、郎水龙、郎钺、刘元捷、孟庆祝、潘鹤、彭汉钦、潘锡柔、钱云可、施慧、施海、申红飙、沈海驹、沈烈毅、沈文强、沙志迪、田禾、汤守仁、田世信、谭勋、王建武、王临乙、王强、王泰舜、王树山、魏绍明、韦天瑜、王伟、吴为山、吴雅琳、王卓予、萧传玖、许江、许叔阳、肖敏、夏阳、余晨星、叶庆文、殷小烽、叶毓山、应真华、杨奇瑞、朱晨、曾成钢、张得蒂、朱培钧、郑靖、张克端、周雷、赵明、周轻鼎、翟庆喜、张伟、展望、翟小实、朱勇、张友明、仲兆鼐、张祖武、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者(佚名)、《收租院》创作组、《烽火艺程》创作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