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行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

作者:方舟、刘杨、胡心云   编辑:赵雨岑    摄影:申博、刘杰   来源:宣传部    阅读:     发表时间:2020-09-26

作者:方舟、刘杨、胡心云   编辑:赵雨岑   来源:宣传部    发表时间:2020-09-26

漫天星光下 ,葱茏青山间,艺履新出发。

202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共同经历了一场生命大考,凭借着坚强的意志、信念和不懈努力的莘莘学子,披荆斩棘终梦想成真,相聚在中国美术学院,开启了新的人生旅程。9月25日晚,中国美术学院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于象山校区操场举行。2600余名2020级全体本科生、研究生、港澳台学生和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们,在庄严的开幕仪式中,开启在最美校园的艺术之路,写下精彩的未来。中国美术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金一斌、高世名、刘正、方培新、傅巧玲、曹晓阳、徐国强、余旭红,各教学单位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出席,党委副书记孙旭东主持。

开学典礼现场图

开学典礼在全体师生齐唱国歌声中拉开帷幕。党委书记金一斌为新生代表佩戴校徽并赠送笔、墨、纸、帖文化礼品。新生代表接过校徽,在师长们的见证下郑重地佩戴上校徽,自此便铭刻上了“中国美术学院”一生印记,在“行健、居敬、会通、履远”校训的见证下,融入国美学脉,共享国美荣光,书写青春,勃发向上。

党委书记金一斌为新生代表佩戴校徽并赠送笔、墨、纸、帖文化礼品

院长高世名发表题为《独立的精神生活》的讲话,以“十年后你会在哪里?在做什么?”之问叩击学子的心灵,为他们梳理艺术教育核心和目的,启发他们在国美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

院长高世名作开学典礼讲话

高世名指出,学校首先是“学”的场所,教育的核心是“学”,是自主和能动的。艺术中最根本的东西是无法教的,只能唤起。希望国美的学子们在未来的大学时光中,可以不断地去思考和追问,自己究竟要做什么?这一生要如何渡过?如果决意在艺术这条路上走下去,那么我们就是同路人和同行者。

高世名分享了国美的三种教育观。第一种是“土壤说”,学校所提供的是土壤,让土壤尽可能养料丰富、成分多元,让学生们在最好的土壤中自由生长。第二种是“锻炼说”,认为人才的养成要像锻钢打铁一般,在反复锻打敲击中把杂质剔除,如同匠人的修行,是学而后习,反复打磨,在劳作中养成一种身体感觉,一种精神状态,学习艺术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自我创造的过程。第三种是“感染说”,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创造的种子,艺术和教育的任务是唤起它,激发它,使它苏醒,让它生根发芽。这三种教育观所关心的都是精神生活的建立。

他指出,美院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意识到有不同的世界观,有众多别样的世界,慢慢养成对事物的敏感和洞察、理解和包容,慢慢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生活。他期盼同学们在中国美术学院学会用艺术之心应对世间一切的姿态,能够更现实一些,试着去感知社会、理解他人,更加真挚而热烈地生活;能够更浪漫一些,在人生这场不可逆的旅途中永不停留,无所畏惧地去实验,去创造,去改变艺术,改变自我,最终改变世界。

党委副书记孙旭东主持开学典礼

教师代表、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张捷教授发言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院长张捷教授作为教师代表发言。他祝贺新生们用自己坚强的意志、信念和不懈努力,脱颖而出,考入这所最高艺术学府,并寄语新生:艺术没有标准答案,但是一切背离勤奋刻苦与舍弃哲匠精神的空想都将注定与成功擦肩而过。要将有限的学习生涯投入到无限的生命体验当中,做一个有高尚道德品格、开阔学术胸襟、深刻人文关怀、丰厚艺术才情的国家艺术栋梁。

在校生代表钱灵芝发言

绘画艺术学院2017级钱灵芝同学作为在校生代表发言。她祝贺每位新生通过拼搏和努力,加入国美大家庭。八字校训是国美莘莘学子共同的精神圭臬,她与学弟学妹们相约,共同秉承校训精神,在艺术的道路上不断求索,延承美的望境,谱写新时代的艺术篇章。

新生代表丁奇胜发言

新生代表丁奇胜表示,国美是摇篮,是孕育成长的襁褓;国美也是港湾,是真和灵魂的烙印;国美更是信仰,是引导我们走向艺术的神圣殿堂,我们因成为国美人而感动自豪。在即将开始的国美生涯中,新国美人们也将凭着一腔热血和担当勇往直前,一同出发。

副院长曹晓阳宣读《中国美术学院关于表彰2020级新生奖学金获得者的决定》,校党政领导为获奖学生代表颁奖。

副院长曹晓阳宣读《中国美术学院关于表彰2020级新生奖学金获得者的决定》

校党政领导为获奖学生代表颁奖

开学典礼在全体师生齐唱庄严的校歌中结束。

 

高世名院长开学典礼致辞原文如下——

建立起独立的精神生活

亲爱的同学们:在庚子年入校,你们的备考、冲刺、考试、入学,都极不寻常。相信这一切都会成为你们终生难忘的记忆。由于这场史无前例的新冠疫情,在艺术教育史上,你们是非常独特的一届。经过漫长的疫情,经过最为煎熬的考试,你们终于披荆斩棘,进入中国美院,祝贺你们!我代表学校欢迎你们!

同学们,你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是从中学就开始学画,走上考美院的道路,这是你们一生中的第一次重大抉择。这个抉择已经改变了你的人生。再过20年,当你参加中学同学会的时候,就会发现,读美院这件事情,使你走上了跟其他人很不相同的道路。这条路是否适合你?现在还不得而知。

有句话在国美学生们中间流传很广——“艺术可以学,不可以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学校首先是“学”的场所,教育的核心是“学”,而学是自主的、能动的。艺术中最根本的东西是无法教的,只能唤起。在这所学校里,艺术教育像是某种心情的传递,你们对事物的敏感性会慢慢地发显出来。你们将逐渐体会到,在以“艺术”为名的世界里,有那么一些眼光,有那么一些做法,有那么一些感觉,甚至有那么一种活法,值得你去尝试,值得你去体验。但你们究竟会不会获得这些并且认可这一切?我不知道。有的同学辛辛苦苦读了四年,发现自己对艺术完全无感,决定改行,这样的学生每年都有;只有不多的一部分人最后目光坚定、充满能量地走出来,踏上这条被称之为“艺术”的道路。

我说这些并不是要你们每个人都去作艺术家,我今天讲的不是狭义的、作为职业的艺术。今天,知识的学科化以及教育者对于现实的高度隔膜,造成了当代学术和艺术的根本问题——“知行不一,身心分离”。这是个大事情,今天不谈。我只想说,身心不得安顿,这不只是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问题,而且是我们当代人的集体困境。这种困境中滋生出的,是新一代青年的独特人格:放任自流,却又循规蹈矩;幻想成为世界的漫游者,品尝一切精彩,却受困于高度封闭的自我;被过早培训成“人生的精算师”,却又是“无目的的人”。

国美的学子们,我真心希望你们不是这样的,我相信你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是这样的。

在我的研究生面试中,一直有道公开的题目:“十年后你会在哪里?在做什么?”其实在整个大学四年中,你都可以不断地去思考和追问,自己究竟要做什么?这一生要如何渡过?如果四年之后,你依然一片茫然,毫无决断,那么很遗憾,大学教育在你这里是失败的,你的大学是失败的。如果四年后,你决意在艺术这条路上走下去,那么,我们就是同路人、同行者——师徒的“徒”字,不只是“弟子”,它指的是“同行者”,同道中人。

要不要走上这条路?会不会上走这条路?你要追问自己的内心,是不是“非如此不可”?“非如此不可”,这庄严的决断,是米兰·昆德拉所强调的贝多芬母题——“Es Muss Sein”。要成为一个艺术人,必须发现自己心中的“非如此不可”,因为艺术是无缘无故的爱。

为了这无缘无故的爱,在中国美院,有三种教育观同时在起作用。

第一种观点认为,学校所提供的是土壤,园丁的工作是培育土壤,让土壤尽可能养料丰富、成分多元。学院的任务是把这片土地养好,让学生们在最好的土壤中自由生长。这种观点我们称之为“土壤说”。

第二种观点是“锻炼说”,认为人才的养成要像锻钢打铁一般,在反复锻打敲击中把杂质也就是各种习气渐渐剔除。青年人就像粗砺的钢铁,越敲打,越精粹,越锤炼,越坚韧。这种教育如同匠人的修行,是学而后习,反复打磨,在劳作中养成一种身体感觉,一种精神状态,一种再也丢不掉、谁也夺不走的东西。学习艺术的过程同时也就成为自我创造的过程。

第三种教育观是“感染说”。每个人身上都有着创造的种子,艺术和教育的任务是唤起它,激发它,使它苏醒,让它生根发芽。这种意义上的艺术教育就像感染;在共同体中,通过一种愿望和心情的传递,一个人开始善感,开始不满,渐渐变得敏锐,渐渐渴望改变,开始进入艺术的经验,开始产生创造的冲动。

无论“土壤说”、“锻炼说”还是“感染说”,这三种教育观所关心的,并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精神生活的建立。在这里,重要的是一个人对事物的感觉,对世界的经验,对他人的理解,对生命的态度。美院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意识到有不同的世界观,有众多别样的世界,让他们慢慢养成对事物的敏感和洞察、理解和包容,慢慢地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生活。在浩瀚宇宙中,人类的存在极为偶然,地球上每个人的出生和存在都极为偶然。我们要珍惜自己的一生,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不能泯然众人,要卓然自立。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起自己独立的精神生活。这是艺术教育中最重要也最困难的事情。

同学们,中国美院所倡导的艺术教育,并不只是狭义上“艺术界的艺术”和“知识的教育”,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东西,更加根本的东西。这些年我反复强调,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人的保存与人的发展。为了这个目的,艺术教育必须成为一种贯穿群我、打通身心的知行之学,一种自我创造的技术。它所导向的,是精神生活的建立,是人之感受力的蒙养和创造力的激发。

欲求感受力之蒙养,首先要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自动化时代中重建“感性之美学”,从而恢复我们对于世界的丰富感觉;欲求创造力之激发,首先要在想象力贫乏的时代里重建“感兴之诗学”,从而解放身心,重启我们的激情和爱欲。

同学们,我们在国美最应该学的,并不是作狭义上的艺术家,而是一种艺术的姿态,用艺术之心应对世间一切的姿态,这就要求我们成为创作者。成为创作者,生活就永远不会乏味,永远不会山穷水尽,因为艺术带给我们的是朝向可能世界的通道,是创造可能世界的技艺。

同学们,无论你是学艺术、学设计、学影视还是学理论,我都希望在未来的大学生活中,你能够更现实一些,更浪漫一些。

更现实些,就是要试着去感知社会、理解他人,试着更加真挚、热烈地生活,因为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学会生活,只有通过爱才能学会爱,只有理解现实才能理解自己。

更浪漫一些,是说我们每个人心中要有种“大浪漫”,这是艺术和创造的根本。艺术是能够创造出愿景、构造出社会想象的行当,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改变世界的人、创造未来的人,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一种大浪漫。只有始终坚持大浪漫,我们才会在人生这场不可逆的旅途中永不停留,才会无所畏惧地去实验,去创造,去改变艺术,改变自我,改变世界。

我们这些渺小的个人,怎样改变世界呢?我们学校的牟森老师说:“改变世界的根本是改变人本身,改变人的根本是改变人看世界的方式。当你改变了人看世界的方式,就改变了人本身,你也就改变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