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举办纪念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发表六周年交流会

作者:廖垣 方舟 刘杨 胡心云   编辑:赵雨岑    来源:宣传部    阅读:     发表时间:2020-10-17

作者:廖垣 方舟 刘杨 胡心云   编辑:赵雨岑   来源:宣传部    发表时间:2020-10-17

六年前的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创文艺工作新局面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高等艺术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六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在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人民之心出精品,立足文化自信育新人,砥砺东方精神铸高峰。

金秋十月,又逢讲话发表周年时节。2020年10月15日下午,中国美术学院举办“感通人民之心 凝练中国之魂 深耕生活大地 创造艺术高峰”纪念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发表六周年交流会 。党委书记金一斌作总结讲话,中国文联副主席、省文联主席、校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作主题讲话,院长、党委副书记高世名主持会议,省文联二级巡视员、省美协副主席骆献跃,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孙旭东、刘正、方培新、沈浩、傅巧玲、曹晓阳、韩绪、徐国强、余旭红出席会议,担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创作工程的艺术家代表作交流发言,中层干部代表、青年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共百余人现场聆听了这堂思政大课。

金一斌在讲话中表示“担立德树人使命,绘时代精神图谱。在努力打造'重要窗口'成果中,展现国美新担当、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的六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全体师生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在思想认识上进一步明确了中国文艺发展新的方向与学校肩负的使命、承担的责任紧密相连。与总书记对学校新时期发展重要指示精神融会贯通,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六年来,学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以“人民之心”为初心,勇攀艺术高峰,创作了一大批带有国美温度、生活刻度、艺术高度的精品力作;坚持以“美美与共”为策略,助力美丽中国的建设,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是在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引下,中国美术学院走出了一条特色化的发展之路,形成了在全国有影响的“国美模式”。

时代赋予担当,使命引领未来,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两个五年规划交接之际,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深刻认识文艺和艺术人才在国家、民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使命,深刻认识学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自觉把个人的艺术生命汇入党和人民的事业,在人民的创造中实现艺术的创作,用文艺凝聚起新时代奋勇前进的磅礴的力量。我们要正确把握大势,加快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文艺方针。坚定文化自信,坚守自主精神,深化国美模式,以视觉艺术东方学为坐标, 坚持世界一流的美术大学目标不动摇,扎实推进学校“双一流”建设。要锻造大作大家,答好文艺发展的时代之问。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以民德引领风尚,以饱满的笔墨讴歌人民,以多彩的作品反映时代,持续推出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精品佳作。要勇担美院使命,成为“重要窗口”的重要展示单位。坚持以传统文化厚植人文之美,以红色文化彰显信仰之美,以先进文化传递时代之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绘出时代的精神图谱,在努力打造“重要窗口”成果中,展现国美新担当、新作为。

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艺术教育与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艺术教育者和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应有所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作为国家艺术重镇,中国美术学院理应、必须、而且要更好地承担这样的使命,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承担起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神圣职责,以强烈的“奋斗精神、斗争精神、担当精神”,以苦干实干交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高分报表、满意答卷。

许江在讲话中指出“新世纪文艺思想与理论建设的里程碑,艺术院校建设发展的引航灯”。岁月飞逝,春秋轮替,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座谈会讲话已经是第六个年头了,作为文艺工作座谈会的的亲历者,当年的一幕历历如在心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举民族复兴之旗、破时代精品之题、立人民创作之心、树中国精神之魂、强队伍建设之基、点党的领导之要,创造性地回答了关于文艺的一系列时代命题。格局宏阔、见地精深、鞭辟入里、金句迭出,是新世纪文艺思想与理论建设的里程碑,也是推进当代文艺发展的纲领性文献。座谈会上,总书记深情而生动地脱稿晒出自己的书单,那是我们一代知青生活的书单、一代青年青春救赎的书单;总书记的讲话充满了民谣之风,三五成对、名句迭出、有血有肉、感人至深;总书记强调人民的主体性,富有深度的讲述、充满锐度的表达让“人民之心”成为了文艺界的共识;总书记还强调了中国精神,为我们牢牢树立了文艺的核心价值观。

纵览全文,讲话深刻回答了有关文艺的五个命题。一是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总书记用自己插队时期的阅读生活,叙述身体和精神成长与书本缠绕在一起的知青岁月, 凸显文艺养育人心的滋味。二是揭示当时文艺创作存在的众多弊端。总书记评价之精准,语言之犀利就像一份体检指标,让艺术界进行了长达数年的体检。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走进生活深处,在人民中体悟生活的本质,吃透生活的底蕴。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变成深刻的情节和动人的形象,创作出来的作品才能激荡人心。四是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艺术学院老师是双重灵魂工程师,强调爱国主义真善美,重论艺术的诸般品质,重视自信和借鉴,以此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五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要牢牢把握紧紧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尊重、遵循艺术规律的两条准则。

杜甫《上白帝城》诗曰: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时代在变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情景下,讲话更值得我们反复的学习。中国美术学院是全国最早传达学习讲话的单位,围绕讲话的学习,我曾经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上发表文论多篇,讲座十余场。六年来,学校每年都召开各种形式的活动来学习、纪念讲话,对学校的建设发展、主题创作、人才培养起了重要指导和推动作用。

高世名在讲话中表示要“牢记殷殷嘱托、立足伟大实践、把握历史机遇。重建精神面貌、创造人民艺术、培育时代新人。”2014年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并做了重要讲话。六年间,中国美术学院和省文联、省美协共同在每一年的今天,从未间断地结合自身的创作、工作进行踏实深入学习和研讨,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文艺工作者的重要性。六年中,总书记曾经多次谈到文艺创作,对当前中国文艺的发展状况、创作面貌和历史使命作出了深刻分析,精辟阐述了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方向,明确提出了文艺弘扬中国精神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中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民族文艺的振兴举旗立纲、立心建言。

我们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总书记说:“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我们以发展新时代的艺术教育、推动新时代的美术创作、创造新时代的精神图像为己任,把握时代脉搏,不断开拓创新,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和生产的全过程。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真正地深入时代现场,融入人民的生活,真切地卷入其中,获得切肤之痛,身心相通。用身体丈量历史,用生命感触世界,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树立艺术的社会关怀,用手中的画笔与人民群体建立起心灵的联系。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艺术的进步,在共同生活、共同经验、共同命运中创造与人民血肉相连、感同身受的艺术。这种艺术是大写的艺术,这种艺术教育塑造出的是大写的人。要坚持以中国精神为根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纪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的根基。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座谈会的讲话中,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并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总书记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让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新时代的历史机遇中,重建一种思想深度、情感温度、语言强度兼备的精神面貌,从切身的历史感和思想经验中,创造出一种充分介入到人民日常生活的新艺术,一种深度参与到社会历史进程的新艺术。

 骆献跃表示“中国美院为全省文艺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精品美术创作工程是浙江美术界这十几年来最重要的工程之一,积累了一批艺术精品,培养了一批的艺术人才。多年来,一直参与全国美术工程创作的组织工作,浙江省这支老中青梯队完善、具有相当实力的创作队伍是领先全国的。这得益于十几年来许江老师的极力推动,全省的广泛动员和中国美术学院的坚强支持。现在中宣部、中国美协、中国文联提出创作任务时,都会首先想到浙江,相信浙江省能够出色完成任务,这离不开中国美术学院这支国家队。从省美协的角度来说,感谢中国美术学院为我们省的美术事业、文艺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翁诞宪表示“历史画的创作过程就是受教育过程”。从美院退休的6年,也是从事新时期历史画创作的6年。6年来,一直积极参与全国美协和浙江省美协组织的深入生活、写生创作的活动中,从初期连画框、颜料都要自己准备到后来组织越来越有经验,期间没有变过的,是一直高擎“到人民生活中去”的旗帜。每画一幅历史画,都要查大量的资料、咨询专家,这对创作者本身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和提高过程。

何红舟表示“身入心入情入、见人感人动人”。习总书记的讲话中指出,人民不仅是历史的剧中人,还是历史的剧作者,艺术工作者在深入生活中要“身入”、“心入”、“情入”。对艺术家来说,创作是一个自我投入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小我到大我的塑造。两年来,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新创作平台和学校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的建设,不仅是完成一批作品,更是培养一批人。在此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重要性,主题创作要“见人”,要有“感人”的事件,还要有“动人”的形象。要把生命的东西放进去,才能真正创作出好的作品。

黄骏表示“主题性创作画面是核心,绘画语言是抓手”。自2007年开始参加国家历史重大题材创作,到之后“时代领跑者”、“百年追梦”、“众志赞歌”等一系列主题性创作。每一次参与主题性题材创作都是一次历练、洗礼,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通过参与主题性创作和相关教学实践,深刻感受到以中国画为体裁的重大主题性创作中画面塑造的重要性。画面是核心,绘画语言是抓手,两者相互促进,同等重要。寸劲是克服困难的核心,只有寸劲积累到一定程度,作品才能生成内在的力量。希望通过参与此次座谈会进一步激发创作热情,振奋精神。

孔国桥表示“人民不是抽象符号,而是生动个体”。今天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发表六周年,每每重读讲话,深感其中许多东西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包括艺术家与人民的关系、艺术家与现实的关系、艺术家与生活的关系。总书记所说的人民,并非一个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生动的个体。在主题明确、立场鲜明的国家重大主题性作品创作中,我们必须要尽可能抛弃艺术家个体小我,而以时代对艺术的要求为要求,以团队的力量呈现人民对艺术创作的期待。

邬大勇表示“以人民为中心是一呼百应的创作信念”。回想六年前许江老师传达总书记文艺座谈讲话的学习会,犹在昨日。以人民为中心是一呼百应的创作信念和口号,更是切实具体落地的方法,是创作的起点,也是具体画面中的关键形象、典型叙事、凝炼造型的根源。综合来看,总书记讲话背后体现着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实践观。六年来,国美人在许江老师带领下切实践行总书记讲话的内核,创作了数十件重大题材美术精品,形成国博中的国美现象,我想未来,国美人将继续前行,不忘初心,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常青指出要“出精品、出力作,报答时代和社会”。他表示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六周年,也是自己恰好参与画历史画、主题性创作的六年。在创作的攻坚时段,老艺术家们的创作激情和认真态度一直激励着我,翁老师是我创作中的榜样,他年龄比我大,但每天都比我早到创作现场,精力充沛。作为主题性美术创作国家队的一员,我们要用精品和力作来回馈时代和社会。

于振平表示要“不断寻找和提升主题性创作的味道”。要让艺术作品打动人,创作出“味道”最醇厚的作品,最重要的首先是注重生活的体验,也就是总书记讲话里面说的“身入”、“心入”、“情入”。进行主题性创作,搜集文献素材和大量的影像资料进行研究是必需的。创作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熟练造型塑造的能力,要画出感人的作品,首先要感动作者自己。一是事件本身给你的感动,二是贴切的表现语言及语言的品位。主题性创作难度很大,难就难在有限制,但是这个限制不应该降低绘画语言的表达。在这方面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也很宽,我们学校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同时也是我们的责任。

封治国表示“主题性作品会成为一代人对历史事件最经典的图像记忆”。他提到今天我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六年前的讲话精神,为处在创作攻坚阶段的艺术家们加油鼓劲。2017年南昌起义90周年之际,我收到《美术》杂志关于南昌起义创作的约稿,在整理资料和撰写的过程中,我发现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中,《南昌起义》图像志上都鲜明地打上了中国美术学院的烙印,无论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萧传玖先生创作的南昌起义的浮雕,还是雕塑系叶庆文教授创作的系列南昌起义的作品都已成为我们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最为经典的图像记忆。我有幸担任此次《南昌起义》作品的创作任务,将牢记习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的殷殷嘱托和期望,在创作中努力实现自我突破。

任志忠表示要“努力创作出不负时代嘱托的艺术精品”。作为一名艺术家能够以自己的绘画作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宏扬人民之心的文艺创作主旨,深感自豪。记得在2014年,也就是文艺座谈会讲话发表的同一年,我和孙景刚、邬大勇两位老师在刚过农历新年就一起抓紧时间进行《时代领跑者之二》的创作,从此就开始了一系列历史画的创作,同时也开启了自己在历史画创作中不断励练、以历史画承载自己的艺术抱负和家国情怀的艺术历程。在随后的六年中,我先后独立或合作完成了六件主题作品。这一系列创作成果的获得与国美的大力支持分不开,我们也从前辈们的言传身教中体悟到艺术人生的诸多要义。我真诚希望自己的历史画创作能够与祖国富强和社会进步同呼吸共命运,努力创作出不负时代嘱托的艺术精品,以此呼应总书记对于当代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

郭健濂指出“主题性绘画既要个性鲜明,又要重塑经典”。每次主题性创作都是一次历险和锤炼,需要作者思考如何在主题性绘画创作中求同存异,既要精准解题,又要体现自己的艺术语言与个性。中国美术学院的绘画传统最强调绘画性和建构性,绘画性是自由度,建构性是秩序感,即是在符合艺术审美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出一种自由、轻松的表现。艺术家在绘画上要获得一种自由,即是回到自己,通过感性的逐步人性化,去确立自身与这个时代变化相适应的表达方式。习总书记在讲话中谈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恰恰是回应了如何重建个人与世界深度联结的创作方法论。主题性绘画既要有鲜明的绘画个性,又要有重塑经典的愿景,这必须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才能摸索到创新的可能性。

来源指出要“以创作提升自我 以作品打动人心”。他表示回望这几年,多次参与了国家级、省级重大题材创作工程,感触很深。一方面,每一次重大题材创作都是一次磨砺与学习,在创作中都会经历对创作思路、画面的反复打磨和修改。同时也会感到自己需要更多的学习,需要不断提升各方面的修养和积累。另一方面,主题创作需要艺术家很用心的去解题、去感受生活、去深入挖掘背后的感人故事、去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等等。许江老师在文旅部举办创研班期间也反复强调:创作一定要“见人”、“感人”、“动人”,去感受时代的发展变化,去了解人民的故事,才能挖掘出激动人心的创作点。

 尹骅表示“人物形象应更接近于观众对于史实的共同记忆”。自2014年起,多次参加国家及省级的重大美术创作工作,陆陆续续创作了八张主题性绘画作品。每次创作对自己来说都是新的挑战与磨炼,而自己也学到了对大型历史画破题的方法和角度,构图的规律和技巧,油画语言的表达和运用。与何红舟老师合作创作《满江红》时,何老师对岳飞的动作设计进行了反复的斟酌和讨论,从起初岳飞单手持剑眺望远方,到中间阶段改为回身转,再到最后回到起初的动态。在不断推进和反复修改的过程中,何老师一度更关注的是史实中岳飞的情绪和动作,最后岳飞的动作又改回到持剑而立,眺望远处山河的动态,这更接近于观众对于史实共同记忆的真实。在文旅部的研究班的学习过程中,老师们提出历史画创作要见人,强调直观感受,我在此次创作中注重画出人们喜悦的感觉,以表达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到来。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将继续坚守艺术理想,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在艺术创作中感受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闵罕表示“在共同经验与共同生命中创造感同身受的艺术”。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六周年,历史是航标,人民则是引路明灯,他们让我们在面对各种未知的情形时,得以厘清和开辟新的道路。当我们的团队调研、采访与创作时,以第一手资料进入到历史的一个个具体而生动的节点,进入到1978年5月11日那个特殊的引发“真理问题大讨论”的历史时刻,看到各式各样主体的轨迹与政治实践的创造性时刻,深切的感受与体会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以人民为中心,直面历史现实,在共同经验与共同生命中创造感同身受的艺术,凸显“大写的人民”,实现文化艺术的创造性转化。

李小彬表示自己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很荣幸能够参与到主题性作品创作活动中,感谢学校及创作团队提供的机会。对我而言,进行主题创作是一个受教育、再历练的过程。为了对选题的历史背景、相关人物有全面的了解,我们通过实地专访、向党史专家请教、到图书馆查资料等,获得了与创作相关的大量一手材料。面对这样一个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题材,就要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用刻刀、用图像还原重要的历史瞬间。

 

  象山时评  

人 民 之 心

——攀登新时代美术创作高峰

中国美术学院高举「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旗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立足一流学科,强化使命担当,以一流创作国家队的优势,持续打造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反映主流意识形态的文艺精品,推进文艺高峰建设。

夯实主题性创作育人基础。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精神落实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贯穿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的链状结构中。美术学专业的第一工作室均以重大历史题材和主题性创作为方向,打造出「历史画情境写生」「主题与形象再写生」等一系列核心课程。在美术学研究生教学中,明确设立重大历史题材主题创作培养机制与项目导引机制,全面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学术视野、专业技巧与创作能力,构建历史题材创作中的思想深度、情感温度和语言强度。

打造主题性美术创作国家队。面向全国青年艺术家,构建培养优秀创作人才、推出精品力作的长效机制。2017年5月,学校与文化和旅游部共建「中国美术学院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创新平台」,整合学校所有主题性创作力量,吸纳全国研究与创作力量,从历史学、社会学、戏剧学、图像学等多个角度,全面提升主题性美术创作的研究与创作水平。多期创研班的举办,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主题性创作青年生力军。2019年学校获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优秀组织单位。

成就国博中的国美现象。积极参与各类国家重大美术创作工程及主题性展览,如「纪念红军长征八十周年美术作品展」「时代领跑者」「最美中国人」「伟大的变革」「真理的力量」等,入选美术作品近200件,居全国首位。在国家博物馆中央展厅永久陈列的作品中,大半来自我校师生创作,被称为「国博中的国美现象」。

在国美代代艺术家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品质:以人民为中心的意志、与历史同行的激情、浓厚的拯救意识、诗性浪漫的气质。这四种品质催促着一代又一代有抱负有担当的艺术家们投身历史的潮流,在时代责任与艺术追求之间反复琢磨,创作出一批批承担着历史叙述、凝结着国人集体记忆的皇皇巨作。